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兜电影里,麦兜用稚嫩可爱的声音唱起的“大包整多两笼,唔怕滞”,这种潇洒、喧闹和随意,正是我对广东早茶的记忆。
说起早茶,食物的诱人印象瞬间浮现:叉烧包不肥不瘦,撕开软软的奶白色面皮,一股热气从甜甜的肉馅里袅娜溢出;虾饺皮滑馅多,大只虾仁和青菜透过晶莹的饺子皮露出诱人的色泽,饱满得呼之欲出,几欲迸开;流沙包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容易伤人,热辣鲜美的金黄流沙一不小心就会滴漏在手上或嘴边,引得人既被烫得疼痛,又忍不住将蛋黄流心细细舔净。还有肠粉、凤爪、玛拉糕、姜撞奶、干蒸烧卖、皮蛋瘦肉粥……单单是名字,都能把每一个广东人拉回到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对于广东这块南方福地,“吃”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民生大事。广东人吃得斯文,吃得缓慢,也许是因为天气湿热让人心浮气躁,所以人们追求慢下来的生活方式。在浩浩烈日之下,饮茶,饮的不仅仅是那清新的自然花叶,饮的还是平和心境、神定时光。
这种与南方气候相辅相成的饮食文化,开始于一百多年前。咸丰同治年间,岭南骑楼之下,人们架起“茶话”木牌,几把木桌木凳放在街边,供应茶水和糕点,给过往闲人歇脚聊天。谁也没想到,一种文化就这样落入襁褓。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似乎只用了一盏茶的时间,广东的街道,便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出喧闹而又有爱的座座茶楼,处处欢歌。慢慢地,对于饮茶,人们开始有了默契的认同感,熟人结束聊天说“得闲饮茶”的次数慢慢超过了“得闲吃饭”,可见喝茶谈天已经成为人人认可的社交活动了。
广东的茶楼不见得每一个都很精致和高档,甚至可以说,那些当地人最喜爱的茶楼,都不是想象中的有序和整洁。这里从来没有神圣的姓名,只有市井的随意,在茶楼上,旧风吹过,新阳又照,来来回回踢踏过布鞋千千万,积不起尘埃。在家中又如何会存在拘谨的必要?大厅人声鼎沸,擺了一围又一围的圆形大桌,不必担心喧闹骚扰到他人,却也没有乖戾的呼喊。早晨清澈的阳光流进落地窗,延伸了整个大厅,暖黄色的灯光融在里面,包裹着人们的交谈声、笑声和报纸翻页声,令人放松,神清气爽。
走进这个大厅,没有谁会觉得困,因为食物就是最大的清醒剂,何况拿食物还要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圆桌和谈话的包围圈,站在一笼笼的小吃前纠结一番。
不锈钢的长方体推车就放在过道,高度大概和七岁孩子的眼睛平齐,但是上面放着的小笼子一层一层、一排一排,堆得密密麻麻,就不是小孩子可以够得着的了。大人拿着一块巴掌大小的塑料牌子,牌子上夹着价格纸。他们掀起某一个放在最上层的笼盖,等白白的蒸汽散去一些后探头去看里面的是什么。流沙包、凤爪、干蒸……一笼笼拿够了——准确地说,是拿不动了——就跟旁边的服务员说一声。服务员有一个小小的圆章,大概只有签字笔横截面的大小,印章上写着他们的工号。他们通常接过顾客的塑料牌,熟练而又无所谓地在价格后面盖章,于是,某个价格后面的空格里就会排列着几个不怎么整齐的圆形,就像他们本人一样随意。人们把糕点转移到自己的领地,桌上不一会就摆满了小笼,小笼上不一会儿又叠上了另一层笼子,这就像,茶杯空了,不一会儿就被满了茶;也像漂浮在空气中食物的香气和热闹的响声,一层盖过一层,不断地螺旋上升。
要是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圆桌上,能品味到更多细微的生活香气。独自前来的老人家翘着二郎腿,一人,一桌,一扇,一盏茶。他哗啦啦地抖着报纸,遮住了自己的脸,这样通常一抖就是一整个上午。有时候,在同一个桌子读报的老人家渐渐地就聊起来了,从国事聊到儿女、又从儿女聊到社会,不需要交代各自的姓名,也不需留下联系方式,一回生二回熟,聊以度过缓慢时光。
有些人两三结伴而来,他们一边咋着茶,一边聊着生活中的琐事和八卦。他们虽然不为小吃而来,但也会点好几笼糕点,互相推荐,稍加点评。在这些人群中,有中年人,自然也有年轻人,叙旧漫谈,或许正是“得闲饮茶”的奔现。老朋友不必客气,气氛融洽得像一家人一样。
家庭聚会或者大型朋友聚会则更加热闹,晚辈给长辈斟茶,长辈便笑着在茶杯旁敲桌子两下,代表感谢,长辈呢,召集几个人,一起到早茶推车边“潇洒”地点单。小孩子坐在高高的儿童椅上,他们不在谈话圈子里,于是只能埋头吃,通常很快便饱了。但小孩怎么会甘于寂寞呢?于是,总有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在大厅里蹦蹦跳跳,“斩妖除魔”。很奇怪,我对早茶总有着这样的记忆:大厅里必定有小孩子在桌子椅子的缝隙中穿梭游戏,也必定有家长呵斥小孩子别乱跑的声音。现在想来,该是大人聊天顾不上管小孩,所以任由他们撒野。但是,这些凌乱的画面在早茶酒店里并不突兀,因他们只是这喧闹的一部分罢了。
每个人,都曾经是游戏儿童中的一个,慢慢的,他将成为懂事地斟茶的少年,再渐渐,他会成为呵斥小孩子的家长,等到老了,就在依稀晨光里摇摇曳曳地晃到茶楼,抖一个早上的报纸,叹茶,叹悠长时光。
或许,忙碌一生,最后想要回到家乡的原因,会有那么一部分的分量是分给早茶的。我们的生命,像是一个圆圈,从洞张双眼打量着四周的小孩,终于成为孩子早茶记忆背景里静默的老人。在终点也在起点处,我们坐在大厅一角,在喧闹中见证着自己走过的每一个角色。人生迟暮,悠然自得,看太阳一寸寸升起,品味阳光和人声一点点充盈这座城市,如同置身事外,却又无法脱离。时光就像灭不去的笑声,冷不掉的茶。也许每一个广东人,都有着这样在氤氲茶香里、在儿女围绕中颐养天年的梦想吧。
记忆一辈一辈地传承着,文化亦然。一代代人造就了文化,文化也造就了一代代人。我们都是游子,是不归岁月的游子、人生苦旅的游子。而早茶记忆,如同归宿与休憩之地的存在般,永恒存在于人心。
说起早茶,食物的诱人印象瞬间浮现:叉烧包不肥不瘦,撕开软软的奶白色面皮,一股热气从甜甜的肉馅里袅娜溢出;虾饺皮滑馅多,大只虾仁和青菜透过晶莹的饺子皮露出诱人的色泽,饱满得呼之欲出,几欲迸开;流沙包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容易伤人,热辣鲜美的金黄流沙一不小心就会滴漏在手上或嘴边,引得人既被烫得疼痛,又忍不住将蛋黄流心细细舔净。还有肠粉、凤爪、玛拉糕、姜撞奶、干蒸烧卖、皮蛋瘦肉粥……单单是名字,都能把每一个广东人拉回到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对于广东这块南方福地,“吃”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民生大事。广东人吃得斯文,吃得缓慢,也许是因为天气湿热让人心浮气躁,所以人们追求慢下来的生活方式。在浩浩烈日之下,饮茶,饮的不仅仅是那清新的自然花叶,饮的还是平和心境、神定时光。
这种与南方气候相辅相成的饮食文化,开始于一百多年前。咸丰同治年间,岭南骑楼之下,人们架起“茶话”木牌,几把木桌木凳放在街边,供应茶水和糕点,给过往闲人歇脚聊天。谁也没想到,一种文化就这样落入襁褓。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似乎只用了一盏茶的时间,广东的街道,便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出喧闹而又有爱的座座茶楼,处处欢歌。慢慢地,对于饮茶,人们开始有了默契的认同感,熟人结束聊天说“得闲饮茶”的次数慢慢超过了“得闲吃饭”,可见喝茶谈天已经成为人人认可的社交活动了。
广东的茶楼不见得每一个都很精致和高档,甚至可以说,那些当地人最喜爱的茶楼,都不是想象中的有序和整洁。这里从来没有神圣的姓名,只有市井的随意,在茶楼上,旧风吹过,新阳又照,来来回回踢踏过布鞋千千万,积不起尘埃。在家中又如何会存在拘谨的必要?大厅人声鼎沸,擺了一围又一围的圆形大桌,不必担心喧闹骚扰到他人,却也没有乖戾的呼喊。早晨清澈的阳光流进落地窗,延伸了整个大厅,暖黄色的灯光融在里面,包裹着人们的交谈声、笑声和报纸翻页声,令人放松,神清气爽。
走进这个大厅,没有谁会觉得困,因为食物就是最大的清醒剂,何况拿食物还要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圆桌和谈话的包围圈,站在一笼笼的小吃前纠结一番。
不锈钢的长方体推车就放在过道,高度大概和七岁孩子的眼睛平齐,但是上面放着的小笼子一层一层、一排一排,堆得密密麻麻,就不是小孩子可以够得着的了。大人拿着一块巴掌大小的塑料牌子,牌子上夹着价格纸。他们掀起某一个放在最上层的笼盖,等白白的蒸汽散去一些后探头去看里面的是什么。流沙包、凤爪、干蒸……一笼笼拿够了——准确地说,是拿不动了——就跟旁边的服务员说一声。服务员有一个小小的圆章,大概只有签字笔横截面的大小,印章上写着他们的工号。他们通常接过顾客的塑料牌,熟练而又无所谓地在价格后面盖章,于是,某个价格后面的空格里就会排列着几个不怎么整齐的圆形,就像他们本人一样随意。人们把糕点转移到自己的领地,桌上不一会就摆满了小笼,小笼上不一会儿又叠上了另一层笼子,这就像,茶杯空了,不一会儿就被满了茶;也像漂浮在空气中食物的香气和热闹的响声,一层盖过一层,不断地螺旋上升。
要是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圆桌上,能品味到更多细微的生活香气。独自前来的老人家翘着二郎腿,一人,一桌,一扇,一盏茶。他哗啦啦地抖着报纸,遮住了自己的脸,这样通常一抖就是一整个上午。有时候,在同一个桌子读报的老人家渐渐地就聊起来了,从国事聊到儿女、又从儿女聊到社会,不需要交代各自的姓名,也不需留下联系方式,一回生二回熟,聊以度过缓慢时光。
有些人两三结伴而来,他们一边咋着茶,一边聊着生活中的琐事和八卦。他们虽然不为小吃而来,但也会点好几笼糕点,互相推荐,稍加点评。在这些人群中,有中年人,自然也有年轻人,叙旧漫谈,或许正是“得闲饮茶”的奔现。老朋友不必客气,气氛融洽得像一家人一样。
家庭聚会或者大型朋友聚会则更加热闹,晚辈给长辈斟茶,长辈便笑着在茶杯旁敲桌子两下,代表感谢,长辈呢,召集几个人,一起到早茶推车边“潇洒”地点单。小孩子坐在高高的儿童椅上,他们不在谈话圈子里,于是只能埋头吃,通常很快便饱了。但小孩怎么会甘于寂寞呢?于是,总有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在大厅里蹦蹦跳跳,“斩妖除魔”。很奇怪,我对早茶总有着这样的记忆:大厅里必定有小孩子在桌子椅子的缝隙中穿梭游戏,也必定有家长呵斥小孩子别乱跑的声音。现在想来,该是大人聊天顾不上管小孩,所以任由他们撒野。但是,这些凌乱的画面在早茶酒店里并不突兀,因他们只是这喧闹的一部分罢了。
每个人,都曾经是游戏儿童中的一个,慢慢的,他将成为懂事地斟茶的少年,再渐渐,他会成为呵斥小孩子的家长,等到老了,就在依稀晨光里摇摇曳曳地晃到茶楼,抖一个早上的报纸,叹茶,叹悠长时光。
或许,忙碌一生,最后想要回到家乡的原因,会有那么一部分的分量是分给早茶的。我们的生命,像是一个圆圈,从洞张双眼打量着四周的小孩,终于成为孩子早茶记忆背景里静默的老人。在终点也在起点处,我们坐在大厅一角,在喧闹中见证着自己走过的每一个角色。人生迟暮,悠然自得,看太阳一寸寸升起,品味阳光和人声一点点充盈这座城市,如同置身事外,却又无法脱离。时光就像灭不去的笑声,冷不掉的茶。也许每一个广东人,都有着这样在氤氲茶香里、在儿女围绕中颐养天年的梦想吧。
记忆一辈一辈地传承着,文化亦然。一代代人造就了文化,文化也造就了一代代人。我们都是游子,是不归岁月的游子、人生苦旅的游子。而早茶记忆,如同归宿与休憩之地的存在般,永恒存在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