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订好机票的那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一年的留学生涯已经结束,而我就要回家了。终于不用再忍受一年四季阴雨绵绵的天气,不用再吃难咽的汉堡和鱼薯条,不用再频繁地搬家还莫名其妙地被扣掉押金,不用再开个退烧药都要坐在诊所里等4个小时……明明回家有千般好,可为何我的心里却是如此不舍。
业论文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此前我写过的论文里,字数最多的也就四五千,而毕业论文要两万字,没得商量。关于论文的选题,我苦恼了好一阵,再三比较,最后选定了法国导演戈达尔作为研究对象。评论界对他的评论极端分化:爱他的人说他的电影树立了新女性形象,恨他的人说他是自大狂、男性主义者、厌女症患者。我决定,对“戈达尔与女性主义”进行深入剖析。
我从资料馆借来全套戈达尔的电影,包括《筋疲力尽》《狂人皮埃罗》《男性女性》等代表作。不想《男性女性》演了还不到三分之一,我就睡着了。看片还是其次,学术写作最重要的部分是看书。直到这时我才感到懊悔:写戈达尔就一定会牵涉到法国新浪潮运动和二战后的法国政治与文化背景,而研究女性主义必然涉及历史上三次女权运动,要看的书不计其数,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哲学论述,像是拉康的“镜像理论”,读起来宛如天书。
生活渐渐变成了在图书馆、媒体室和宿舍之间三点一线的辗转。有时候实在疲倦了便想倒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然而学校却有“一旦发现在公共场所睡觉就立刻遣返回家”的不成文规定,只好用手撑着头,假装还在认真读书的样子,实际上眼睛已经闭起来,还微微打着鼾。
如此这般挣扎了半个多月,我的精神濒临崩溃,连身体也开始产生了一些莫名的生理反应,比如一看到戈达尔的电影,哪怕只是一张电影海报,就开始想打瞌睡,而一翻开学术著作就开始想上厕所。
去借书的路上偶遇Lewis,我正想诉苦,就听他说:“我决定要退学了。”就在我目瞪口呆的当口,他自顾自地接了下去,“这听起来有些儿戏,但我已經想了很久。今天我到心理诊所咨询,医生建议我放弃这个学位,去普罗旺斯看看花田。”等我消化完他话中的信息,赶紧劝说,像是“我一直觉得你很棒”“如果退学,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坚持一下,我们马上就要拍毕业照了”。见他冥顽不化,我忍无可忍地吼道:“我一个外国人还没退学呢,你退什么学!”可能是被我的样子吓着了,他终于答应再考虑考虑。
直到穿着学士服坐在大礼堂里,我才终于相信,毕业这一刻终于来到了。半个月前,我收到了所有科目PASS的成绩单,包括最终的毕业论文评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开始忙不迭地筹备毕业典礼,给亲友发邀请函,租学士服,买礼服,还专门买了一个“拍立得”用来拍照。
英国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每个毕业生可以免费携带两位亲友,有更多的亲友需要买票入场,而门票往往是供不应求的,许多人只能围在场外的大屏幕前观看典礼。代替我亲友来参加典礼的是班上两个Part Time的同学——Nick和Geoff,他们是两年制学生,要比我们晚一年毕业。当听说我的父母没有办法来参加典礼时,便主动请缨前往,还信誓旦旦地保证会扮演好我的舅舅和哥哥的角色。
典礼开始了,我的身边依次坐着Rosie,Will,Lewis和Ryan。Rosie和我一样穿了长裙,化了妆,其他人都是西装革履,打着领带。这座礼堂有高高的圆拱穹顶、科林斯式的通天柱、落地窗与拱门,一楼用来摆放毕业生的座席,二楼供观摩的亲友使用。礼堂正前方摆放了三把红色的高背座椅,那是校长们的“宝座”,而两侧排列了十几张椅子,那是为教授们准备的。红色地毯从礼堂的这头一直到另一头,苏格兰风琴响起来了,音乐声中所有人起身肃立,一队人马缓步走上红地毯,最前边穿着黑色白边灯芯绒长袍的,是我们的校长,身后则是一些著名的教授与系主任,Guy也在其中。教授们的袍子颜色各异,后来我才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他们博士毕业的不同院校,像Guy的绿袍就代表了利兹大学。
台下一片寂静,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所有人都在沉默中等待,等候着校长喊出自己名字的一刻。我有些恍神,心里不断地想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诸如我不会在台上摔倒吧,这个角度仰拍会不会很胖,校长能把我的中文名字念对吗。还没等我想出更多需要担心的事情,“Mudi Zhang”,我听到了我的名字,在灯光、微笑与掌声中,我走上了高台……
毕业典礼之后,我和日本女生Chiaki开启了一次说走就走的伦敦之旅。说来也巧,有次我正在读J.K.罗琳的《被诅咒的孩子》,一向害羞的Chiaki看到后竟一把抓住我的手:“我也是罗琳的粉丝!”话匣子顿时打开了。我们从第一封吼叫信谈到了小天狼星之死,从魁地奇比赛谈到了邓布利多的画像。我俩约定,假期一定要去伦敦探访哈利·波特的片场,可惜学业太紧张,一直未能成行。
片场位于伦敦郊外20千米,一路上我和Chiaki都在聊着有关哈利·波特的话题。她说正是因为喜爱这套书,她才来到了英国,喜爱上了英国文化,有朝一日她想在家乡大阪开一家哈利·波特主题的咖啡厅,每天穿着巫术袍,泡出一杯杯香浓的红茶,做出一个个美味的蛋糕。
经过了大半天的巴士颠簸,我们顺利抵达。一走进片场,耳边就响起熟悉的旋律,大银幕上浮现出哈利、赫敏和罗恩的身影,他们对着观众说,这是他们生活了8年的地方,是承载了魔法与记忆的梦想发源地,“欢迎你们来到霍格沃茨”。身后出现一道金色大门,哈利打开门,他们走了进去。此时银幕缓缓升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一模一样的金色大门。金门打开,霍格沃茨金碧辉煌的餐厅出现了,那一刻所有观众开始尖叫鼓掌,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转头看了一下Chiaki,她的眼睛里也噙着泪水。
餐厅的一切都保持着电影拍摄时的原貌,包括墙上衔着篝火的雕塑,四个学院的标志,积分用的沙漏,还有数不尽的金色碗碟与酒杯。从餐厅出来,我们又逐一参观了哈利的宿舍、格兰芬多的公共休息室、斯内普的魔法课教室、邓布利多的办公室……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一座约两层楼高的巨大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魔法列车的轨道、尖尖的塔顶、吊桥及打人树,那一刻,仿佛所有那些我曾经幻想过的、沉迷过的、哭过的、笑过的、魔法般的日子都回来了。
无尽的毕业派对在等着我们,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被称为告别派对。我的告别派对是在Durham的一条观光船上进行的,因为常去Durham划船,一来二去就认识了船主。船主是地道的英国人,年轻时做过水手,还去过中国青岛和深圳,后来一次事故中,他从桅杆上跌下来,一条腿落下残疾,于是结束了水手生涯。这次只花了极少的钱,我就租下了整条船。
我邀请的都是这一年来玩得最好的朋友,他们每个人都带了一两道拿手菜,像日本女生Chiaki做了寿司和关东煮,西班牙的Nickolas做了土豆饼,法国的Clement做了马卡龙,泰国女生Mink做了咖喱,德国的Lisa带了白香肠……瑞典的Magnus直接带了一个鲱鱼罐头,把大家雷得不轻。
船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椭圆形的甲板上有桌椅、BBQ烤架,还有舞池。船舱里有一个小小的Bar,可以点各种饮料。我们谈天说地,品尝各国美食。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湖里不时地游过天鹅和野鸭,Rosie拿面包屑去喂它们,它们却理都不理。
夜幕降临,船主搬出了一台老唱机,播放起Beatles的经典曲目。一瞬间仿佛时间倒流,所有人都跟着音乐开始边唱边轻轻摇摆。那晚有星光,有月光,湖面平静,一片美好。下船的时候,Chiaki抱着我久久不肯撒手:“我们还会再见面的,对吧?”我用力地点点头。是啊,一定会再见的,不过是从“See you tomorrow”变成了“See you in the future”,就像今天会变成昨天一样,未来总有一天也会变成今天吧。
下船后,到了没人的地方,我才读了Nickolas写给我的信,信很长,末尾他这样写道:“谢谢你,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谢谢,而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谢谢之一。谢谢你成为了今天的你。谢谢Newcastle让我们相遇。谢谢我们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这是一个真正的再见,但我会是你永远的朋友。”
不知不觉中,我竟泪如雨下。
业论文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此前我写过的论文里,字数最多的也就四五千,而毕业论文要两万字,没得商量。关于论文的选题,我苦恼了好一阵,再三比较,最后选定了法国导演戈达尔作为研究对象。评论界对他的评论极端分化:爱他的人说他的电影树立了新女性形象,恨他的人说他是自大狂、男性主义者、厌女症患者。我决定,对“戈达尔与女性主义”进行深入剖析。
我从资料馆借来全套戈达尔的电影,包括《筋疲力尽》《狂人皮埃罗》《男性女性》等代表作。不想《男性女性》演了还不到三分之一,我就睡着了。看片还是其次,学术写作最重要的部分是看书。直到这时我才感到懊悔:写戈达尔就一定会牵涉到法国新浪潮运动和二战后的法国政治与文化背景,而研究女性主义必然涉及历史上三次女权运动,要看的书不计其数,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哲学论述,像是拉康的“镜像理论”,读起来宛如天书。
生活渐渐变成了在图书馆、媒体室和宿舍之间三点一线的辗转。有时候实在疲倦了便想倒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然而学校却有“一旦发现在公共场所睡觉就立刻遣返回家”的不成文规定,只好用手撑着头,假装还在认真读书的样子,实际上眼睛已经闭起来,还微微打着鼾。
如此这般挣扎了半个多月,我的精神濒临崩溃,连身体也开始产生了一些莫名的生理反应,比如一看到戈达尔的电影,哪怕只是一张电影海报,就开始想打瞌睡,而一翻开学术著作就开始想上厕所。
去借书的路上偶遇Lewis,我正想诉苦,就听他说:“我决定要退学了。”就在我目瞪口呆的当口,他自顾自地接了下去,“这听起来有些儿戏,但我已經想了很久。今天我到心理诊所咨询,医生建议我放弃这个学位,去普罗旺斯看看花田。”等我消化完他话中的信息,赶紧劝说,像是“我一直觉得你很棒”“如果退学,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坚持一下,我们马上就要拍毕业照了”。见他冥顽不化,我忍无可忍地吼道:“我一个外国人还没退学呢,你退什么学!”可能是被我的样子吓着了,他终于答应再考虑考虑。
直到穿着学士服坐在大礼堂里,我才终于相信,毕业这一刻终于来到了。半个月前,我收到了所有科目PASS的成绩单,包括最终的毕业论文评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开始忙不迭地筹备毕业典礼,给亲友发邀请函,租学士服,买礼服,还专门买了一个“拍立得”用来拍照。
英国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每个毕业生可以免费携带两位亲友,有更多的亲友需要买票入场,而门票往往是供不应求的,许多人只能围在场外的大屏幕前观看典礼。代替我亲友来参加典礼的是班上两个Part Time的同学——Nick和Geoff,他们是两年制学生,要比我们晚一年毕业。当听说我的父母没有办法来参加典礼时,便主动请缨前往,还信誓旦旦地保证会扮演好我的舅舅和哥哥的角色。
典礼开始了,我的身边依次坐着Rosie,Will,Lewis和Ryan。Rosie和我一样穿了长裙,化了妆,其他人都是西装革履,打着领带。这座礼堂有高高的圆拱穹顶、科林斯式的通天柱、落地窗与拱门,一楼用来摆放毕业生的座席,二楼供观摩的亲友使用。礼堂正前方摆放了三把红色的高背座椅,那是校长们的“宝座”,而两侧排列了十几张椅子,那是为教授们准备的。红色地毯从礼堂的这头一直到另一头,苏格兰风琴响起来了,音乐声中所有人起身肃立,一队人马缓步走上红地毯,最前边穿着黑色白边灯芯绒长袍的,是我们的校长,身后则是一些著名的教授与系主任,Guy也在其中。教授们的袍子颜色各异,后来我才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他们博士毕业的不同院校,像Guy的绿袍就代表了利兹大学。
台下一片寂静,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所有人都在沉默中等待,等候着校长喊出自己名字的一刻。我有些恍神,心里不断地想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诸如我不会在台上摔倒吧,这个角度仰拍会不会很胖,校长能把我的中文名字念对吗。还没等我想出更多需要担心的事情,“Mudi Zhang”,我听到了我的名字,在灯光、微笑与掌声中,我走上了高台……
毕业典礼之后,我和日本女生Chiaki开启了一次说走就走的伦敦之旅。说来也巧,有次我正在读J.K.罗琳的《被诅咒的孩子》,一向害羞的Chiaki看到后竟一把抓住我的手:“我也是罗琳的粉丝!”话匣子顿时打开了。我们从第一封吼叫信谈到了小天狼星之死,从魁地奇比赛谈到了邓布利多的画像。我俩约定,假期一定要去伦敦探访哈利·波特的片场,可惜学业太紧张,一直未能成行。
片场位于伦敦郊外20千米,一路上我和Chiaki都在聊着有关哈利·波特的话题。她说正是因为喜爱这套书,她才来到了英国,喜爱上了英国文化,有朝一日她想在家乡大阪开一家哈利·波特主题的咖啡厅,每天穿着巫术袍,泡出一杯杯香浓的红茶,做出一个个美味的蛋糕。
经过了大半天的巴士颠簸,我们顺利抵达。一走进片场,耳边就响起熟悉的旋律,大银幕上浮现出哈利、赫敏和罗恩的身影,他们对着观众说,这是他们生活了8年的地方,是承载了魔法与记忆的梦想发源地,“欢迎你们来到霍格沃茨”。身后出现一道金色大门,哈利打开门,他们走了进去。此时银幕缓缓升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一模一样的金色大门。金门打开,霍格沃茨金碧辉煌的餐厅出现了,那一刻所有观众开始尖叫鼓掌,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转头看了一下Chiaki,她的眼睛里也噙着泪水。
餐厅的一切都保持着电影拍摄时的原貌,包括墙上衔着篝火的雕塑,四个学院的标志,积分用的沙漏,还有数不尽的金色碗碟与酒杯。从餐厅出来,我们又逐一参观了哈利的宿舍、格兰芬多的公共休息室、斯内普的魔法课教室、邓布利多的办公室……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一座约两层楼高的巨大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魔法列车的轨道、尖尖的塔顶、吊桥及打人树,那一刻,仿佛所有那些我曾经幻想过的、沉迷过的、哭过的、笑过的、魔法般的日子都回来了。
无尽的毕业派对在等着我们,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被称为告别派对。我的告别派对是在Durham的一条观光船上进行的,因为常去Durham划船,一来二去就认识了船主。船主是地道的英国人,年轻时做过水手,还去过中国青岛和深圳,后来一次事故中,他从桅杆上跌下来,一条腿落下残疾,于是结束了水手生涯。这次只花了极少的钱,我就租下了整条船。
我邀请的都是这一年来玩得最好的朋友,他们每个人都带了一两道拿手菜,像日本女生Chiaki做了寿司和关东煮,西班牙的Nickolas做了土豆饼,法国的Clement做了马卡龙,泰国女生Mink做了咖喱,德国的Lisa带了白香肠……瑞典的Magnus直接带了一个鲱鱼罐头,把大家雷得不轻。
船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椭圆形的甲板上有桌椅、BBQ烤架,还有舞池。船舱里有一个小小的Bar,可以点各种饮料。我们谈天说地,品尝各国美食。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湖里不时地游过天鹅和野鸭,Rosie拿面包屑去喂它们,它们却理都不理。
夜幕降临,船主搬出了一台老唱机,播放起Beatles的经典曲目。一瞬间仿佛时间倒流,所有人都跟着音乐开始边唱边轻轻摇摆。那晚有星光,有月光,湖面平静,一片美好。下船的时候,Chiaki抱着我久久不肯撒手:“我们还会再见面的,对吧?”我用力地点点头。是啊,一定会再见的,不过是从“See you tomorrow”变成了“See you in the future”,就像今天会变成昨天一样,未来总有一天也会变成今天吧。
下船后,到了没人的地方,我才读了Nickolas写给我的信,信很长,末尾他这样写道:“谢谢你,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谢谢,而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谢谢之一。谢谢你成为了今天的你。谢谢Newcastle让我们相遇。谢谢我们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这是一个真正的再见,但我会是你永远的朋友。”
不知不觉中,我竟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