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避暑纳凉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st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古人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于是,便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纳凉诗。闲暇之时,品味这些诗作,既能感受到诗人的避暑之乐,又能走进清凉的世界,不免泛起丝丝的凉意。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消夏纳凉能带给诗人无限灵感。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令人难忘。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喜欢去高山寺院寻幽纳凉,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出了山林避暑之乐:“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诗人在清凉的山风吹拂下,怡然自得地品赏着香茗。如此雅致惬意的休闲纳凉方式,自然让人流连忘返,妙不可言。
  纳凉诗离不开清幽的环境,桥畔、池边、河岸濒临水面,周围的气温要低一些,故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南宋诗人陆游在《桥南纳凉》中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酷热的夏夜,诗人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来到村外的桥边纳凉,在莲池边的一株柳树下支起小床。这里月色明媚,晚风轻拂,船上悠扬的笛声萦绕水面不绝于耳;池中盛开的莲花幽香四溢,沁人心脾。
  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夏天纳凉情有独钟,曾写过不少纳凉诗。他在《夏夜追凉》中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个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酷热的程度不亚于午热,诗人来到室外,但见明月高悬,星河半落,信步寻凉到树林竹丛中,这里虫鸣声声,清风宜人。他的《暮热游荷花池上》则是另一番意境:“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清风吹动着细草,诗人敞开衣襟拦得一缕凉风。荷花经过一天的曝晒,已藏进碧绿的荷叶中了。身处此情此境之中,所有炎热和烦闷都随风远去。
  当然,要想在闷热难当的夏日,让自己不心急气躁,关键是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自凉。”“心静自然凉”就是出自白居易的这首诗。当年白居易去寺庙拜访恒寂法师,正值炎热的夏季,他走进屋内却见恒寂安静地坐于屋内,便问法师为何不找个更凉快的地方坐着。法师一脸淡然地说,此地亦凉快。白居易还在《消暑》诗中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的诗人独坐院中,迎着徐徐清风自得其乐,真是惬意至极。
  古诗中避暑纳凉。此时,一杯清茶,一卷诗书,细细品读古人的这些纳凉诗,景深,意美,心静,气朗,清爽之意徐徐而来,扑面清新!
其他文献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的点点滴滴,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曾与你同桌的他(或她),明天你是否会记起初进校园时的懵懂与无知。  走在熟悉的校園里,心中感慨万千,偶然间抬头,竟意外地发现广玉兰开放在枝头了。依旧还记得刚刚迈进校园时的情景,怀着对新学校的憧憬、对新生活的好奇、对新同学的期待,我们开始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在这相处的三年里,我们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努力过,一起疯过,一起闹过。广玉兰的花开花落年年都有
作家张爱玲有过这么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是什么呢?它的本质是善良,是向善、行善、乐善的美德。这是我们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善,是一种感动。它用无声的语言,用无私的奉献,用无私的行为,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善良犹如黑夜里的一束光,带给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我曾讀到一则温暖的报道。女婴小土豆刚出生就患上了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并被亲生父母遗弃;但小土豆是幸福的,有一对善良的夫
在写作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先“自拟标题”,然后再依题写作。标题拟得好,不仅有助于尽快打开写作思路,还可以给自己写好作文的信心。自拟标题的方法很多,不同的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偏好,希望大家在自拟标题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五“求”。  一“求”切题  写作文最讲究切题,而切题则需要我们从自拟标题开始做起。大家知道,标题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彰显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自拟标题的时候,可以先对所写
生命将因为你的倾听而更加完美,生命也将因为你的倾听而更加丰润。  ——题记  曾经,匆匆奔忙于成长的道路上,不顾一切地想要到达,却忘记了倾听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爱上了倾听,听花开花落的声,听春去秋来的歌。  熹微的晨光中,父爱温暖的旋律,让我爱上倾听。“咣咣当当”,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奏响了一支清晨奏鸣曲,将我从美好的睡梦中拽出,瞌睡虫在脑袋中“嗡嗡”转个不停。是爸爸又在准备早餐
①生活在冻土苔原带上的驯鹿,堪称生命的奇迹。上苍要“饿其体肤”,驯鹿就降格以求,练就了用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充饥的能力。驯鹿的两角之间可拓展到近2米,分枝繁复超过30叉,有利于大面积扫雪觅食。驯鹿进化出了鹿科动物中最阔的蹄子,可从深达1米的坚硬雪里刨出食物,也易于在深雪、密林、沼泽中长途跋涉、快速行走。  ②每年春天伊始,驯鹿还要“劳其筋骨”,例行北上数千公里,在日夜兼程的战略转移中觅食。这一达变
哲人告诫我们:“人生的最佳狀态,是保持轻度的贫困。”仔细品味,颇有深意。推而广之,适度地容纳对立,或许应当是事物的最佳状态。犹如太极图,白鱼中必须有黑“眼”,黑鱼中又需要保留一点白。事物的转化往往就从这“眼”开始。  俗话说,欲壑难填。生活中保留某种程度的不满足,不仅无害,反而有益。饭前轻度的饥饿感可以刺激食欲;劳作后轻度的疲劳感也许睡得更香;谋事时轻度的焦虑感反能时刻铭怀在心,有利于事成;繁迫时
“胫”(jìng):指小腿。“不胫而走”,原义比喻贤才投奔慕贤者;现比喻消息无须推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易混淆成语有不翼而飞。“不翼而飞”主要指东西丢了,“不胫而走”主要指消息散播迅速。  该成语出自孔融的《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三国时,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杀掉。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东吴,是孔融的好友。他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书生,名字叫宋玉,他是屈原的学生,为人耿介不随。因为仕途很不得意,写过一篇叫《九辨》的赋,借肃杀的秋气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赋一开始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xuè)寥(寥,旷荡空虚的样子)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
【摘要】中职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很多诗歌,诗歌教学在中职语文中占有的份额不容忽视。但是中职生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诗歌教学中,在诵读时学生可以与诗人一起感受情感的抒发。诗歌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的诵读,三分诗歌七分
【摘要】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在教改中,“一次多题,一题多作,鼓励创新,抒发真情”的作文教学,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作文教学;改革;模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考作文占总分量的41.6%,高考占总分量的40%。但是学生怕写,老师怕改。造成此现象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