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川西高原地处我国地震频发区,而藏族传统民居在震害中依然能保持完好,与其独特的建造材料、方式有很大关系。本文以川西藏族传统石构民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独特的材料特点和建筑技术,对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给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川西;石构民居;结构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与横断山脉的一部分,海拔四千米左右,高山众多,河流资源丰富;文化受西北藏传佛教和东南汉文化的影响,并发展出了其独特的建筑形制。石构民居是川西藏族传统民居的一种,本文主要研究以石材为外墙面,并使用木梁柱体系承担楼板重量的石构民居。
一、川西传统石构民居概况
气候条件:川西高原海拔高,温差大,故建筑的保温性很重要。石材的保温性能对抵御强风、导热性对调节室内温差,硬度和耐磨性对防御外敌都有很大作用。资源条件:木材、土、石材等天然资源十分丰富,就地取材建造原生态的地域建筑,是川西民居的环境优越性。
一般的传统藏式民居为二到五层不等,但大部分藏族民居将空间竖向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层的牲畜间;中间的人居空间;顶层的佛教空间。
二、川西传统石构民居的技术结构分析
建筑基本过程是:选址奠基、砌筑石墙、安装木构架、楼板屋顶铺设。
石墙的砌筑是十分讲究的,工匠口口相传的技艺在建造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石材种类的不同,石墙有:块石墙、卵石墙、片石墙三种,但砌筑方法基本一致。一般是由地基开始建造,并且外墙一般有7%左右的收分比例,这是为了使墙体重心降低,从而在外力作用时保持稳定。内墙一般是中心对称,防止受力不均的歪斜,并且上层内墙会两边同时向内收分,结构上非常合理。墙体在转角处有升起,即在同一水平上的石块在墙角处形成一股挤压力,使整个墙面更加紧凑、稳定。墙体每隔纵横一米左右就会有木质的墙筋,其类似钢筋的拉结作用,因为石材抗压强度大,而其抗拉强度只由泥浆承担,很容易造成墙体裂缝,墙筋的使用,使同一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石材可以均匀变形,墙体不容易发生裂缝而破坏。墙体的建造在最上层一般会改变材质,用泥砖和木材替代石墙,从而减轻上层墙体的自重,而此结构体系并不影响下层的整体性,但其使用性能却未降低。
木梁柱体系是在结构中承担楼板和活动荷载的竖向传力构件。梁架一般插入墙体中,其上再一层层铺设成楼板(如图1),在水平方向上,起到联系四周墙体的作用,在地震作用时,使左右前后墙体的晃动能统一方向和频率,而不是相互拉扯撞击破坏。梁柱体系的结构构建在藏式民居中有所简化,其中使用暗销代替汉族木构建筑的榫卯,暗销是固定构件之间的位置,并起到抗剪作用。结构实验的结构分析得出:暗销是木梁柱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其一旦破坏,整个木构体系就失去作用。
三、川西传统石構民居的优势和改进
由川西藏族传统石构民居的历史可以看出,其在地震中,基本能保持原状,说明其结构有着一定的优势。
藏式民居从使用的材料来说是绿色生态的,其就地取材,仅使用当地产出的石材和木材,并充分利用不同种类的土,施工建造。而其工匠的施工技艺,在墙体的收分、墙角的升起、墙筋的设置、暗销的使用等很多方面提高了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充分体现了藏民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和手工操作的智慧。
但现代社会中,传统民居的建造上还有一定的使用缺陷,其不够大的开窗是为了提高整个墙体的抗震性能;而铁器并未见到在结构中的使用,是因为其不够富裕。随着藏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构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在墙面的砌筑中,加入钢筋,成圈状拉结整个墙体,其能大大提高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
(二)使用铁质暗销替代木质暗销。由于暗销是整个梁柱体系中最容易发生破坏的地方,在这个部位使用铁件或抗拉性能好的金属替代,成本并不会提高很多,但可以提高整个建筑的使用年限。
(三)在楼板的建造中,借鉴汉式建筑使用的秸秆纤维,而不是用单一的树枝、泥土。这样楼板在整个水平方向上的拉结力大大提升,提高了整个建筑的整体性。
川西藏族传统石构民居的改进会是地域建筑更新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标志,其独特的建筑方式和材料来源,均是文化传承的一个支流,是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现在的人民在探索新的地域建筑的时候,可以不改变其根本,而从主要的细节方面提升其使用价值。保存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参考文献:
黄浩.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川西;石构民居;结构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与横断山脉的一部分,海拔四千米左右,高山众多,河流资源丰富;文化受西北藏传佛教和东南汉文化的影响,并发展出了其独特的建筑形制。石构民居是川西藏族传统民居的一种,本文主要研究以石材为外墙面,并使用木梁柱体系承担楼板重量的石构民居。
一、川西传统石构民居概况
气候条件:川西高原海拔高,温差大,故建筑的保温性很重要。石材的保温性能对抵御强风、导热性对调节室内温差,硬度和耐磨性对防御外敌都有很大作用。资源条件:木材、土、石材等天然资源十分丰富,就地取材建造原生态的地域建筑,是川西民居的环境优越性。
一般的传统藏式民居为二到五层不等,但大部分藏族民居将空间竖向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层的牲畜间;中间的人居空间;顶层的佛教空间。
二、川西传统石构民居的技术结构分析
建筑基本过程是:选址奠基、砌筑石墙、安装木构架、楼板屋顶铺设。
石墙的砌筑是十分讲究的,工匠口口相传的技艺在建造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石材种类的不同,石墙有:块石墙、卵石墙、片石墙三种,但砌筑方法基本一致。一般是由地基开始建造,并且外墙一般有7%左右的收分比例,这是为了使墙体重心降低,从而在外力作用时保持稳定。内墙一般是中心对称,防止受力不均的歪斜,并且上层内墙会两边同时向内收分,结构上非常合理。墙体在转角处有升起,即在同一水平上的石块在墙角处形成一股挤压力,使整个墙面更加紧凑、稳定。墙体每隔纵横一米左右就会有木质的墙筋,其类似钢筋的拉结作用,因为石材抗压强度大,而其抗拉强度只由泥浆承担,很容易造成墙体裂缝,墙筋的使用,使同一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石材可以均匀变形,墙体不容易发生裂缝而破坏。墙体的建造在最上层一般会改变材质,用泥砖和木材替代石墙,从而减轻上层墙体的自重,而此结构体系并不影响下层的整体性,但其使用性能却未降低。
木梁柱体系是在结构中承担楼板和活动荷载的竖向传力构件。梁架一般插入墙体中,其上再一层层铺设成楼板(如图1),在水平方向上,起到联系四周墙体的作用,在地震作用时,使左右前后墙体的晃动能统一方向和频率,而不是相互拉扯撞击破坏。梁柱体系的结构构建在藏式民居中有所简化,其中使用暗销代替汉族木构建筑的榫卯,暗销是固定构件之间的位置,并起到抗剪作用。结构实验的结构分析得出:暗销是木梁柱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其一旦破坏,整个木构体系就失去作用。
三、川西传统石構民居的优势和改进
由川西藏族传统石构民居的历史可以看出,其在地震中,基本能保持原状,说明其结构有着一定的优势。
藏式民居从使用的材料来说是绿色生态的,其就地取材,仅使用当地产出的石材和木材,并充分利用不同种类的土,施工建造。而其工匠的施工技艺,在墙体的收分、墙角的升起、墙筋的设置、暗销的使用等很多方面提高了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充分体现了藏民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和手工操作的智慧。
但现代社会中,传统民居的建造上还有一定的使用缺陷,其不够大的开窗是为了提高整个墙体的抗震性能;而铁器并未见到在结构中的使用,是因为其不够富裕。随着藏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构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在墙面的砌筑中,加入钢筋,成圈状拉结整个墙体,其能大大提高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
(二)使用铁质暗销替代木质暗销。由于暗销是整个梁柱体系中最容易发生破坏的地方,在这个部位使用铁件或抗拉性能好的金属替代,成本并不会提高很多,但可以提高整个建筑的使用年限。
(三)在楼板的建造中,借鉴汉式建筑使用的秸秆纤维,而不是用单一的树枝、泥土。这样楼板在整个水平方向上的拉结力大大提升,提高了整个建筑的整体性。
川西藏族传统石构民居的改进会是地域建筑更新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标志,其独特的建筑方式和材料来源,均是文化传承的一个支流,是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现在的人民在探索新的地域建筑的时候,可以不改变其根本,而从主要的细节方面提升其使用价值。保存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参考文献:
黄浩.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