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10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惯,读书籍。”苏洵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教育孩子励志求学的典范,毕竟,最让苏洵引以为豪的并非他的个人成就,而是他作为一名父亲的成功。
  唐宋八大家,苏洵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霸占三席,冠绝古今,成为千秋佳话。从苏洵的身上,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件事:最高级的教育,就是拼爹。
  父亲的身教,是最好的家教。
  在一般人眼中,比起两个儿子,苏洵的名号显然弱了不止一筹,有人还用“父凭子贵”来形容苏洵。但是清代学者邵仁泓在《苏老泉先生全集序》中直言:苏轼和苏辙的天纵之资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没有苏洵作为父亲的引导,他们未必能够名垂青史。这一点从苏洵当父亲后的改变上便能看出。
  1036年,前一天苏洵还是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逍遥公子,第二天却拒绝了所有呼朋引伴的邀约,坐在案牍前悬梁苦读。很多人都想探寻他浪子回头的原因,直到苏府传出喜讯,苏洵要当爸爸了。次年年初,一个响彻千古的名字诞生了——苏轼。
  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出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时苏洵性情大变的主要原因就是身份的转变。苏洵在心里想着,孩子出生后,难道要让他学自己游手好闲、虚度年华?正因如此,才有了《三字经》中的那一句:“二十七,始发愤。”
  为了孩子的未来,苏洵要以身作则。
  作为成年人,苏洵拥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严于律己,可对于正处于贪玩年纪的孩子来说,要想让他们坚持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苏洵有他的“算计”。
  每当苏轼和苏辙玩闹时,他就故意躲进角落,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每一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他们上前探寻父亲的“秘密”,苏洵又连忙把书合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久而久之,两个孩子便对书本产生了浓厚兴趣,即便父亲不在身边,也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父亲的藏书。
  为了不让自己被两个智力超群的儿子“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倒在沙滩上”,苏洵下更大功夫刻苦攻读。后来,他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去考进士。结果,父子三人都成了旷古烁今的大文豪。
  《菜根谭》里说,鱼儿在水里欢畅地游动,却不知道有水;鸟在天上快乐地飞翔,却忘了风的存在。也就是说,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耳提面命,嘶吼着“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而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父亲的眼界,决定孩子的未来。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让他们学会“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苏辙在《栾城集》中写道:“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苏轼和苏辙很小的时候,苏洵就经常让他们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尤其是苏轼,喜欢游山玩水,宛若一个小神仙。
  有段话是这么说的:“孩提时代看过的风景会长留在脑海中,直至成人后面对人生的分岔路时,给予我们鼓励与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我们曾经看到的风景。”正如苏轼的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一个人只有见过天地之大,才能做到心有乾坤,不会坐井观天,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除了带着孩子们去旅行,苏洵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和他们一起去会客访友。乍听之下,你会以为苏洵是个“炫娃狂魔”,其实不然。和现在很多父母花样显摆孩子不同,苏洵拜访的全是贤达之辈。
  听闻家乡眉山有一位名叫刘微之的教授,他就想尽办法将孩子们送到那里学习;听说翰林学士张方平求贤若渴,他就千里迢迢赶到四川,为孩子们引荐;就连当时的文坛大佬欧阳修也是他一步步通过朋友间的互相交流,得以相识。最后三父子同时被欧阳修看中,这才名传天下。
  所以说,你带着孩子一起走过的那些路,见过的那些人,听过的那些故事,欣赏过的那些风景……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中,让他们有机会体验不同的人生,带来人生的转折。
  作家徐承华说:“无论贫富,走出家门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富足而必需的营养。”因此最好的教育,永远在路上。
  父亲的格局,影响孩子的命运。
  苏洵曾专门写过一篇《名二子》的文章,其中详细讲述了苏轼和苏辙名字的来历。“轼”指车厢前端供手扶的横木,“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道路。
  对一辆车来说,车轼好像没什么实际用处,但是如果去掉车轼,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的车了。
  他告诫苏轼,才华横溢必然会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恨、暗算,希望苏轼进人社会后能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也要学会藏拙,无论出于何种境遇都能淡然处之,这就是无用之用。
  对于苏辙,苏洵告诉他,辙是车轮走过的痕迹。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希望苏辙能够在福祸之间小心谨慎,趋吉避凶。
  知子莫若父,苏洵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伊俨然就是苏轼和苏辙一生的预言。我们能看到苏轼的后半生几乎都处在贬谪和被贬的途中,但是苏轼始终能够以豁达的心胸乐观面对,终成一代大师。我们也能看到苏辙宦海沉浮多年,即便如履薄冰,却总能逢凶化吉,最后封侯拜相,备受荣宠。
  比起培养孩子的学识,作为父亲,苏洵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气度和品格。
  高晓松在书中这样说:“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中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摧,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這时候,那些没用的东西就变得弥足珍贵。孩子长大不会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消极的父母,顺其自然;积极的父母,创造自然。
  苏轼十来岁的时候,苏洵曾叫他作《夏侯太初论》。其中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警句:“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人能够抗得过大风大浪,却可能在小阴沟里翻船。这也是苏洵对儿子一生的告诫。
  正是由于苏洵作为父亲的大格局,才有了后来那个“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钓重,人间天上随他送”的苏辙。同样,我们也才能遇见那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
  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是每一位父亲的必修课。法国作家蒙田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拼的正是如苏淘这般的言传身教和眼界格局。如果拥有这样一位父亲,孩子即使不成才,也必成人;即使不成功,也必成器。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元和元年(806年),元稹辞去校书郎职务,全力以赴,闭门备考。当年考试的科目是“试策”,类似于现在的申论。在那个没有华图和中公的年代,元稹和白居易联手搞了一件大事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做了无数套全真模拟,写就75篇《策林》。这可不是简单的应试练习,而是针砭时弊的呕心沥血之作,揭露黑暗,抨击腐败,矛头直指朝廷大员乃至当今圣上。  好一个热血元稹,亲朋好友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这样下去,别说通过考试了,能
美国黑白肖像摄影师菲利普·哈尔斯曼很小就接触到了照相机,从此爱上了这个魔幻的东西,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15岁那年第一次为妹妹拍摄照片后,他成了家人的“御用”摄影师。但在拍摄中,他时常发现每张面孔上似乎都隐藏着另一个人,倏忽即逝,很难捕捉,一旦固定住则更能体现被拍摄者的内心世界。于是,捕捉这种感觉成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中学毕业后,18岁的哈尔斯曼想到艺术院校学摄影,被父母否决后,他只好来到德国学
三百年前的欧洲,人们的餐桌上没有像样的餐具,使用的多是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陶碗。贵族阶级虽然使用银制餐具,但银制餐具易生锈发黑,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用餐。此时中国冰清玉洁、极其卫生的白色瓷质餐具传到了欧洲,全欧洲迅速为之倾倒,视之为“白色黄金”,于是中国瓷器一下子风靡欧洲,纷纷涌现在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的餐桌上。  中国外销瓷“事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18世纪初,欧洲大量从中国进口外销瓷,很多国家财
@原野:都别拜锦鲤了,这群弱小无助的锦鲤此刻还不知要拜谁呢!  @子非鱼:外卖小哥组装出了随走随热的“电饭车”,果然,如今任何行业拼到最后拼的都是脑力。  @一日就是一天:榴梿配鲜花,只要998,女朋友领回家。  @西门打雷:永远猜不透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格的酒店装潢,“乡村爱情”主題?
《五牛图》号称“镇国之宝”,是唐代画家韩混唯一的传世名作,一经问世便成为收藏热点。除了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外,《五牛图》还有两个不同寻常的地方。  首先,《五牛图》被画在唐代的麻纸上,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其次,《五牛图》不但选择了难度较高的牛作为绘画题材,而且选的是少有的黄牛。作为家畜的牛,分为家牛、黄牛、水牛和牦牛,中国古代画家很少去画黄牛,而多画的是水
1953年,豫剧《穆桂英挂帅》在上海演出。得知豫剧大师马金风亲自登台表演,已经成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喜出望外,一连买了三场戏票。为了不让现场观众认出自己,也为了更好地观摩、学习,他的戏票座位都在后排。每当马金凤扮演的穆桂英挂帅上台时,梅兰芳就细心揣摩她的一招一式以及唱腔、身段和表演,甚至连表情也不放过。  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梅兰芳走进后台恭贺马金凤演出成功,同时邀请她去家中做客。一时间,消息传遍了
@王优秀:衬衫发黄后,我的妙招是吃头疼药,因为洗不干净真的很头疼。  @墨木闵:“舔狗”已經比我勇敢了.锅星只会远距注视的“眺望狗”。  @扶摇而上:有钱人的快乐我想象不到.也许因为当局者迷吧。  @季节花:号年尔颜控还敢网恋.我是专业开盲盒的吗?  @张掖:我趁爱我的六土丧腹肌.所以特意用一层脂肪来保丰户它们。  @兔球:现在年轻人打架的王见象越来越少了.因为都怕被薅头发,物以稀为贵嘛。  @晏
大汉帝国在建立之初,便急于寻找一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道德力量,以提升其合法性。在这场类似于“竞标”的哲学大赛中,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一马当先,拔得头筹,他给皇帝献的大礼名曰“孝”:人只有无条件地遵行孝道才能上格天心,获得福报。点睛之笔来了——皇帝不就是苍天的代理人吗?所以,“忠君”“孝亲”“敬天”三者在董仲舒那儿奇妙地统一起来,成为两千多年来不变的“驭民术”。但他绝不会想到,自己的理论竟让子孙在不经意
潘馥是民國最后一任总理,他自幼聪明过人,年少时便是公认的才子。他出道后正逢军阀混战,但无论哪路人马掌权,他都能身居要职,被称为“政坛不倒翁”。  潘馥早年精于实业,有经商头脑,因此腰缠万贯,闲来爱打麻将,还是个高手。他抓牌时不用看,手指随便一捻便能猜出牌面。他常在寓所里搞各种聚会,麻将就是最重要的娱乐项目,张学良、孙传芳等大咖都是座上宾,也正是这些人脉为他日后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一日,孙传芳正
蔡徐坤和NBA合作,担任中国首个新春形象大使,这本无可厚非,奇怪的是,蔡徐坤却惨遭粉丝黑。网络上层出不穷的鬼畜视频,更是满足了喜欢吐槽的吃瓜群众。一场各取所需的商业营销行为就此偏离了预期方向。  历史上类似的营销也有很多,不过,论高级的营销,毕加索绝对拥有发言权。  毕加索活了92岁,总计作品近37000件,留下的遗产总值高达395亿元人民币,全世界最贵的十幅画曾有四幅是他的。但这不是他最厉害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