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小说观的“审美功利主义”特征

来源 :美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接续以政教为中心的文艺传统,立足政治革新和思想启蒙目标阐述小说的特殊功效,揭示了小说的审美本质与艺术特征,开启了文艺功用与本质同一的审美功利主义观念,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在教育极度落后的情势下,小说及其他通俗文艺形式对于儿童启蒙和大众启蒙都具有特殊效用;小说可以在政治革新和移风易俗方面发挥“不可思议之力”;启蒙事业和文艺创作都需要灵感、热情、意志和动力,美和艺术具有并且能够激发不可思议的精神力量;小说借助想象与虚构广阔反映生活、深刻表现心灵,具有熏陶、浸染美好心性、激发思想和热情、提升精神境界的功效。
其他文献
审美作为塑造主体的治理性技术,是文化治理中自下而上实现个体自我治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源自康德美学的审美无功利和审美自由为主体的自我自由治理提供了哲学基础.审美自由是主体自我管理实践的重要方式,审美教育为主体构型提供了技术载体,批评范式和制度话语空间则是主体不断进行自我塑形、完成自我变革的重要保证.从审美实践的主体构型到主体的自我革命,文化最终完成了其治理性的功能.
构建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选手的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对考察教师的指导水平和促进选手的训练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2016-2019年度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矿井灾害应急救援赛项中获奖参赛选手以及指导教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重要性—表现性”分析(IPA)等方法,构建了由基础素质、专业修养、自我管理、人格素质和专业技能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的能力素质指标体系模型,并厘定各指标的熵值,分析了各指标的重要性和表现性特点.应用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与参赛选手实际训练所需的能力相吻合,可
包豪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院校之一,为设计教育和设计思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1919年德国魏玛成立到1933年在柏林被迫关闭,这座院校分别经历了魏玛时期、德绍时期和柏林时期.其中,魏玛时期是包豪斯的起点,它依托于魏玛共和国而获得了绚烂光环.但事实上,魏玛时期也是最为混乱与不安定的时期,对于艺术、工艺与技术的不同话语不断交汇、碰撞,甚至争夺主导权.通过分析魏玛包豪斯诞生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以及在它的1923年前后所提出的宣言和纲领性口号,可剖析魏玛包豪斯理念的核心思想发生“裂变”的深层次因素.
自1915年赵元任创作《和平进行曲》至今一百多年来,我国作曲家们不断尝试、探索解决西方大小调和声与中国风格的冲突和本土化融合问题.音乐理论界也协同跟进,从原理、方法、思维等层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音乐理论本土化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有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1959)和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和方法》(2003)等.
期刊
阿格妮丝·赫勒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将卢卡奇所奠基的总体性日常生活导向更为多元和动态的审美伦理重构中,通过实践哲学、道德哲学和历史理论等多元视角的切入,形成了具有东欧本土特色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美学上,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更多地批判一种过度自在化的日常生活,在审美泛化乃至失范的后现代境况下重拾美学的伦理之维,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社会主义现实语境中不断强化人文精神的价值坚守。
基于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动荡和改变,宗教信仰和思想对以“神”为重要范畴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以重“神”为核心的人物品藻和艺术品评系统;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形神关系”为主线的审美理论;在民间信仰的背景下,产生了以《搜神记》为代表的神怪小说和文人神话。从这几个方面看,“神”这一概念中的审美自觉性、超越性、个体性、民间性、世俗化等特点日益显著,也进一步影响了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实践。
在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演员的表演、音乐的进行、舞美等形象化手法都致力于塑造符合作品内涵的艺术形象。温德青在儿童歌剧《布莱梅的音乐家》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塑造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从形象化创作手法与歌剧的关系切入,深入分析该作品在演出形式及声响布局等方面的形象化手法运用,可以看出创作者有关受众的特殊性与音乐的戏剧性问题的思考,以及该儿童歌剧创作中形象化手法所蕴含的美学意味和人文关怀。
近年来,伴随着哲学话语的介入与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哲学与艺术融通的新视野,视觉问题的研究已渐成显学,也成为当下哲学与艺术研究的一个整体趋向.《观·物:哲学与艺术中的视觉问题》缘起于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组织的“观·物:哲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书中收录倪梁康、张祥龙、朱良志、肖鹰、刘成纪等哲学、美学名家的最新成果,不仅拓展了哲学与艺术通融的学术视野,在方法论层面上也带来跨学科的启示.
期刊
《抽象艺术》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简明艺术史书系”中的一本,该书系汇聚了世界经典艺术风格的发展简史著作30种,开创性地集取每种艺术风格的历史发展精髓,浓缩演绎成最适合大众品读的作品,打破艺术风格史冗长乏味、晦涩难懂的局面。作者团队由世界知名艺术家、艺术历史学家、艺术工作者、艺术史研究员、艺术馆馆长等几十位专家组成。该丛书自2017年出版以来,版权已经输出到美洲和欧洲国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斯皮瓦克发展出其独特的美育思想。她对美育的定义是“为了认识层面上的表现训练想象力”,把美育看作是帮助人们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困境的重要手段。这一理论建立在对席勒美学的建设性解构上,并借鉴了葛兰西的教育思想,强调将底层人作为美育的主体以及对教师的教育。斯皮瓦克的美育主要指的是文学教育,文学因而被赋予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