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审美是教学的精髓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同时人类的这种审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类,推动社会的发展,使人类逐步从愚昧、无知、贫困中走出来,帮助人类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铜器,从尼罗河边的金字塔,到高耸入云的艾菲尔铁塔,从赤身裸体到霓裳彩妆……。大量的事实证明,人类的审美能力对社会的发展演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信息社会使大量美丽与丑陋并存,人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审美能力,就会影响其一生发展。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的培养成了无矢之地,因为人对美的感受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也不可能由老师单向灌输,以考试分数来检验的。美育没有标准、没有规律、没有定理,它是与心智、品德、情感相輔而行,展示人性的真、善、美。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美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积极的审美意识并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环节首先是我们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一、通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作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审美意识的兴趣又表现在方方面面。现在学校的整体环境布置充斥着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名人名言,其实不然,一幅好的国画、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张精美的照片,它们对学生的诱导往往是有过之而不及,这是一种美的升华,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再塑,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审美的教育目的。
  二、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就拿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和印象派画家莫奈来说,拉斐尔是写实主义画家,他的画完全真实地表现人类的喜怒哀乐,再把大自然的鲜活物体定格在画框中,人们在观赏他的画时,无不被他精准的画技所折服。而印象派画家莫奈,他的画看上去画面简洁,笔触随意,色彩张扬,似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但细细品味莫奈的画,你就会觉得大师是在用心作画,他的画表现了人心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一种追求,一种向往。而美的东西往往又是没有标准的,美在于心,而非在于形。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中受到了教育。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时,同时将画上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这幅作品,用简单语言的阐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听完学生热烈活跃的分析时,趁机简单的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我体验到……”和这时学生的回答开始把竹的高风亮节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联系起来,而且把这种精神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助对比起来,阐述了作者内心深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的爱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学生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高尚情操的理论教育课,即传播美,又分享美,还收获美,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
  总之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为这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应该负起的责任。
其他文献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年多点试验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潜力、稳产性、适应范围和推广价值,所以区域试验可以说是略早于生产实际的预备试验,连续多年的试验结果
摘 要:高一阶段是学习上的承上启下阶段。很多在初中数学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升入高一以后,成绩开始下滑,教师也感到学生成绩较差,甚至有的班级平均分不及格,教师们很困惑,无从下手。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性较强,许多高中数学知识直接涉及初中的内容,以初中内容或推证方法作为基础。高一基础不扎实,后续学习会寸步难行。  关键词:高一数学;教学方法;学习策略  一、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低下的原因分析  高一
摘 要:排列组合是组合数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它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及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有关分支的预备知识,因此在数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本文在概述了排列组合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了排列组合中几种典型的类型与解题方法,来帮助人们真正认识排列组合,掌握方法解决好排列组合问题。  关键词:排列组合;类型;解题方法  一、排列组合的概述  排列组合是组合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所谓排列就是指从给定的元素中取出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棉苗生长快,横向生长优势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优势明显,干物质积累多,抗虫性强。单铃籽棉重,皮棉产量高,比常规对照增产74%~26%。其高产栽培的关键是促进生长中心及
摘 要:在高校对母语为汉语的外语专业学习者来说,日语因其入门简单易学,是很多学习者的第二外语首选语言。在第二外语日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灵活、教学模式老化、评价渠道单一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二外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第二外语;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
摘 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教师在职培训要紧紧围绕学生关键能力设置课程,把握关键能力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  关键词:关键能力;教师在职培训;基本要求  教师的在职培训,从根本上来说,是用“贯穿一生的教育”来代替“管用一生的教育”,是为教师提供一种调整自己的教育思维和
摘 要:听力是英语考试的主要项目之一,不同的卷型对听力分值的设置有着很大的不同,部分卷型的听力权重较高,能够占到总分数的20%,部分卷型则相对偏低,仅有10%左右,甚至部分地区没有听力考试。文章从此出发,首先简要介绍了各地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分数权重,然后就其合理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因地制宜原则、区域均衡原则、稳步提升原则等,希望对高中英语听力分数设置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考英语;听力考
当今社会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那么,面对英语普及的态势,英语学习者该如何提高英语的应用水平呢?其实在平时学习英语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便是词汇不足。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学习的自觉性、刻苦性较为欠缺,加之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母语与英语差异较大,致使有相当多的小学生记忆单词困难。其实,记忆词汇是英语学习基础的基础。记忆,
期刊
摘 要: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如何做好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原则、方法展开讨论,希望为高中英语教学更好地开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主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从而体验和感受知识的过程
今天站在这里,代表台里的职工讲几句话,对于我这个年轻的电视人来说,是一件深感荣幸的事情。1978年,当我们台正式以中央电视台这个称号和所有观众见面的时候,我10岁,而今年我已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