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早期诗歌中隐逸思想浅析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儒家的积极入世到道家的“天人合一”,其本质都是个体生命对社会国家的观照以及对于“自我”的关怀。而杜甫正是在观照自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将思想的重心放置于社会国家,体现出其思想的真诚与热忱。杜甫早期诗文带有明显的隐逸倾向,其本质正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与思考。
  关键词:杜甫;隐逸思想;自我;社会国家
  关于杜甫的生平分期,有郑振铎“三分期”、游国恩“四分期”、陆侃如“五分期”等不同观点,本文依游国恩分期,将35岁以前,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界定为早期,即天宝六年杜甫返回长安之前。据《杜诗详注·杜工部年谱》,杜甫19岁游山西,20岁游吴越,23岁“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25岁游齐赵,“30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结婚,往来偃师、洛阳间”。33岁于洛阳结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傳颂的友谊,二人同游梁、宋。“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怀古”,34岁时再游齐赵,35岁时回到长安,36岁时“公应诏退下,留长安”。35岁之前杜甫度过了人生当中相对轻松惬意的一段时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一、隐逸思想的文化内涵
  儒家的积极入世反映了士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观照,道家的“天人合一”更加强调的是个体生命对于“自我”价值的关怀和思考。“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进为庙堂,退为山林,隐逸文化的实质是个体生命对于“自我精神”的安放。士子“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但是经过谢安、陶弘景等人借“隐”而“显”之后,已经逐渐被改造为“托薜萝以射利,假岩壑以钓名”的入世手段,唐王朝时更是发展成了不少士子进入仕途的“终南捷径”。
  陈贻焮在《杜甫评传》中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唐王朝历代最高统治者,为了虚应武丁、文王搜贤访隐,都喜欢‘临幸’或礼聘嘉奖,封赏几个‘名扬宇宙’的逸人高士,以示天下归心,坐收点缀升平、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的奇效。”上层统治者的大力宣扬无疑促进了隐逸文化的传播。“高宗、武后、玄宗都喜欢礼聘隐者道士,而以玄宗为最;自在东宫时至天宝初约共征隐者道士达七人(包括李白在内)九次之多。”隐逸求道的社会风气一度十分兴盛。
  二、杜甫早期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据《杜诗详注》编年,杜甫前期诗歌约三十一首,其中十一首或写与隐士交往,或表达自己隐逸情绪。其中描写与隐士交往的有四首:《题张氏隐居二首》《巳上人茅斋》《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涉及自己隐逸之事有:《夜宴左氏庄》、《龙门》、《赠李白》(二年客东都)、《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本文拟从其早期诗歌中分析其隐逸思想。
  (一)与隐士的交往
  杜甫游历期间与隐士张氏、巳上人、旻上人、孔巢父等多有交往,《题张氏隐居》其一写初访张氏,独居无伴,唯有青山,丁丁的伐木声不但没有显得嘈杂,反而更加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而主人张氏则“不贪”“远害”,“其居其人,皆迥绝尘凡,杳不可即”,“见张君恬退如此,不觉心为之移,欲出焉而有愧斯人,欲处焉而有乖宿愿,是以飘摇无着,如‘泛虚舟’,不知系泊谁边耳”。其二则写两人多次往来之后,相互倾心,张氏留饮,并化“呦呦鹿鸣,食野之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句写二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不但醉归忘险,也忘了平日忧愁。
  与张氏饮酒忘忧,与巳上人则是谈佛赋诗,“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在孔巢父执意离开长安、遁世引年时,杜甫极力称赞了孔巢父的高风亮节,说他“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俨然阮籍笔下的大人先生,视富贵如草芥,隐志已决,希望他蓬莱征路有同志契合。
  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则描述了在某个秋日无风的日子,迎着南归的雁鸣,两人骑马往鲁城的城北郭外,去拜访一位隐士范十。所谓范十,应该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间一种亲热的称呼,就如同称呼李白为李十二一样,只是简略地喊出对方在族中同辈排行里的位置。两人流连至晚,不禁也有了“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的想法,想要像伯夷一样受命不迁,四海逍遥,不愿涉足繁杂俗务。
  (二)叙及隐逸之事
  一如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流露出的隐逸想法,在左氏庄的夜宴上,风林树叶簌簌作响,一痕纤月坠落西山;弹琴僻静之处,清露沾衣;黑暗中涧水傍着花径流过,泠泠之声盈耳;春星灿烂,夜空犹如透明的屏幕,映带出草堂剪影,这种美好的景象早已使人不禁融入其中,“歌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席上传来的吴音吟咏,勾起了诗人泛舟江南的回忆,想要像范蠡一样乘扁舟游五湖。其实杜甫第一次到奉先寺游玩时就被幽暗山谷中生出的阵阵冷风、月光下林木摇动的疏影、蚀骨侵肌的清冷深深吸引,在这种虚白高寒的环境下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像佛家顿悟一样意有所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王嗣奭《杜臆》评《游龙门奉先寺》“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如果说在这首诗里表现得还不够清晰的话,在多年后再游龙门时,面对“断山之上,佛寺闳开,洛城之中,皇居壮丽”,则已有了“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的感慨。
  从开元二十九年到天宝三年,杜甫在东都待了四年,对于都市中的机巧世俗、普通民众的生活已有所经历,他在《赠李白》中写道:“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虽然这时的杜甫还在挑剔生活的质量,但是联想到他晚年连蔬食都没有的凄惨生活,可以说30岁的杜甫对在位者尸位素餐、在野者常遭饥馑的生活有了初步认知,堪称愤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先声。然而这时候他却说“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在这段自叙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厌都市而羡山林”的思想倾向,《杜诗详注》评曰:“机巧,则习俗难居。腥膻,则臭味弗投。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矣。”这时李白恰巧被赐金放还,“从高天师授箓,……同时事华盖君,隐王屋山艮岑”,既然自己乏药无术,那么李白或许有办法:“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既然您这么才德杰出的人都脱身俗务,独去寻讨幽隐了,那么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历,到时我一定去拜访您。   虽然杜甫去与李白一起求道了,可惜两人或许并没有成功,他在另一首《赠李白》中直接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慨叹二人失意浪游,漂泊不定,又学道无成,没有像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并在《冬日有怀李白》中言:“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自伤流落蹉跎,感慨自己没有像庞德公那样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炼丹,但是仍然没有放弃隐逸的想法,在《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中说自己“瓢饮惟三径,岩栖在百层”,意即自己本来是像许由、蒋诩一样的隐逸之人。
  三、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的特殊之处
  《庄子》:“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年少的杜甫正是将隐逸视为自我精神的栖息之所。《杜甫全集》共有1480多首诗,但没有一首诗表示要把隐逸当作进入仕途的“终南捷径”。杜甫的隐逸思想显然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洪迈《容斋随笔》曾考证“以杜集考之,其称大白及懷增之作,凡十四五篇”,据《杜诗详注》,其中有六首作于天宝六年之前,接近一半,而在这六首中有五首述及隐逸事;此外杜甫曾与李白一同寻仙访道,但彼时的李白刚被赐金放还。如果说李白的求道多少带有一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宣泄,那么杜甫则显露出更加坚定、执着的价值追寻。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就经历过应试进士的失败,天宝初在洛阳又初尝世态炎凉的滋味,自叹“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对前途不再那么自信。杜甫晚年曾在《壮游》中谈及应试一事:“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可见应试失败并没有对杜甫产生太大的影响,他仍然“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总结道:“杜甫的出世是环境机会造成的念头,是一时的念头。”虽然杜甫之后的诗歌依然流露出隐逸的想法,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但最终并没有走上隐逸的道路。杜甫将“自我精神”安放于隐逸文化之中,却始终保有对社会国家的热忱。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3] 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闻一多.唐诗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6] 陈贻焮.杜甫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 刘长东.论杜甫的隐逸思想[J].杜甫研究学刊,1994,03:19-24+8.
  [8] 吴增辉.论杜甫与陶渊明对田园的不同心态[J].九江学院学报,2006,02:10-15.
  [9] 杨银娥.从李白、杜甫、苏轼看中国文人的入仕与归隐思想[J].语文学刊,2009,07:66-68.
  [10] 杨晓霭,罗霄.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2-18.
  [1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2] 高艳芳.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11,05:32-34.
  [13] 崔晓莉.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杜甫隐逸思想探析[J].长城,2013,10:108-109.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以及思想观念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对于凄美爱情这样的话题,无论是角度还是整个观念的表达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对《呼啸山庄》以及《边城》这两部著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当前中西方文化作品的差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为后期相关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外文学;凄美爱情观;《边城》;《呼啸山庄》  引
期刊
摘 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量指标之一。随着广西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施的供给与村民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广西马山县自2010年开始实施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以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虽现状良好,但其供给失衡的矛盾仍然存在。本文主要从马山县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供给和配置的现状入手,
期刊
宋昱莹,女,1959年农历二月初八出生,汉族,初中文化程度,农民,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田庄镇安沟村人。  宋昱莹娘家在黄陵县桥山镇宋涯尧村,当地老户。祖母不识字,擅长剪花扎花,是村中的巧人。母亲会剪会绣,喜欢书法和美术。宋昱莹6岁时开始学剪纸,祖母见村上谁家窗子上贴出个好花样就讨要回来,然后给她熏制替样,并让她拓着剪出来。12岁后就开始不要样子随意剪纸。因为母亲忙,过年用的窗花都靠她,姊妹们也都来帮
期刊
6月10日,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岐山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走上街頭,在县城太平寺广场举办非遗宣传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使群众近距离感受到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岐山县文化馆制作展板,现场展出周公祭奠、岐山油漆绘画技艺、岐山刺绣、岐山泥塑等十多个非遗项目,吸引群众纷纷驻足前来观看。
期刊
我叫乔桂林,来自陕西佳县。我的老外婆、外婆和母亲绣活都做得十分漂亮,我也深受她们的影响,打小就喜欢刺绣。年纪小的时候,每次母亲做绣活,我都要凑上去看上一看。看绣出来那戏水的鸭子,盛开的荷花,飞舞的蝴蝶,都是活灵活现的,我见了十分欢喜,心中也默默地记下花样子。时间长了,自己也忍不住想试着绣绣花。但母亲怕耽误我的学业,总是不许。不过这打不倒我的热情。我便自己偷偷地买了些绣线,背着母亲绣了起来。起初绣得
期刊
我和刺绣的故事就是我和母亲的故事,和刺绣有关的一切都和母亲有关。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是村里的刺绣名人,不论谁家姑娘出嫁都会找她做嫁妆,我从小跟着她耳濡目染,做她的小助手,时间长了我也明白了其中一些门道。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艰苦的物质生活加上思想上的限制,这一时期我和母亲谁都没有提起过教我刺绣的事,但是母亲还是时不时给我和亲戚的孩子绣一些穿的衣物。后来长大了,有一段时间没有在母亲身边,离开了母亲也
期刊
去拜访高春梅老师时,是下午四点。我一进门,老师赶忙招呼我坐下,又是倒水、又是洗苹果。老师是榆林市横山区人,陕北人特有的热情不由得让生在内蒙古的我感到亲切。话间,我注意到老师放在桌上的半幅刺绣作品——一条摇曳生姿的美人鱼在绣布上好不惹眼,周围还有些点缀尚未绣完,而按照秦绣的传统来说,美人鱼这类图案是不常见的,我遂向老师请教,而老师也打开话匣向我从头讲起她与刺绣的故事。  老师自幼见了花儿草儿,就打心
期刊
摘 要: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山皮影戏在操纵表演、雕刻造型、剧本唱腔等方面独具特色。唐山皮影的文学剧本“影卷”主要为明清时期怀才不遇的落第举子生员等文人阶层创作,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流传过程中与当地的方言俚曲、民风民俗及其他姊妹艺术相互借鉴融合,经过民间艺人的演绎呈现出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唐山皮影戏影卷中传统的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小辙因其具有的民间性和生活化特征而展现出自然和谐之美,七字句、十字锦
期刊
摘 要:山水文化是东方特有的一种文化,亦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山水文化就好像一种情感。东方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对自我认知,大都建立在人与自然的特殊情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首先通过对山水文化的艺术价值的分析与研究,然后进一步结合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问题,重新审视山水文化、山水艺术;探索人与山水的关系、城市与山水的关系,并重新拾取和发扬山水文化的精神理念,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让人与
期刊
千里回乡路,细雨润归途。  佳节何时在,待到子归来。  每次回去,家里就是过节,吃食准备得满满当当。这样的节日两年没过了。上次回绥德是2018年的夏天,家里遭灾后重新装修的时候。那次回去,父母在家跟前的租住房里住着,一孔小窑洞,也是2017年洪水淹过的,只是水没有太深,但屋里潮气未散。三伏天,做饭和睡觉都在那孔窑洞里,潮气加上高温,屋里感觉是八月的上海。回去的第二天夜里,我的孩子发烧了,一家人手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