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建筑艺术设计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研究基于现代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设计不仅要迎合公众的需求,还要实现艺术和文化的有效整合,从而凸显出艺术价值,推动文化建筑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审美心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近几年文化建筑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城市建筑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艺术更加明显。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潮流,文化建筑应迎合公众的差异化需求,这就使文化建筑的功能性更加丰富。城市建筑中的文化建筑包括影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在结构上具有美观化及实用化的特点。基于现代审美心理特征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在装饰还是在基础结构上,都呈现出了一种艺术审美性,具有深厚的内涵。而因为公众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更新理念,并且强调审美艺术价值的体现。
一、审美心理、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活动的关键特点就是审美愉悦、审美经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审美方式,而且审美需求也是需要关注的一点。
(一)审美心理。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会相继出现追求美及精神的表现,而基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人们可以通过事物激起心理波动、事物牵动感知觉两类不同的途径来直观化的体会美。美感在文化建筑中的表达拥有冲突化的结构体系,同浅层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不同。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审美、环境艺术设计二者均存在于特定环境内,而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审美创造工作,所以目标明确,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艺术设计创作在审美方面拥有非常深远的创造意义,再加上其本质特征,所以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迎合了人们的需求。结合马克思思想进行分析,形象是通过劳动所形成的,所以艺术设计这项创造审美的活动同机械化的劳动存在本质的不同,不仅进行了优化设计,还强调了创造性的重要性。
(三)文化建筑。作为概括性的概念,文化建筑指的是具有不同素质教育功能的场地,例如游乐场、音乐厅、戏院以及图书馆等,其中还涵盖一些旅游场所和学院。判断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一项关键指标就是文化建筑,包括质量、总量以及种类。
(四)环境艺术设计。借助环境这一载体,根据建筑物功能性以及要求,通过物质技术、美学理念,将具备多样化功能、优美以及舒适度高的建筑环境进行创造设计,并达到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过程即为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拥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作用,所呈现的精神文化也存在多样化的特点。
(五)以环境艺术设计为载体的文化建筑。基于差异化的社会及时代背景之下,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可以对多样化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体现。
二、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
(一)拓宽设计原则。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点就是审美,同时也是构成要素之一。基于审美标准所形成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在当今社会被进一步拓宽,不仅是受众、设计人员在思维上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为被扩展的表现对象。
1、创作者与接受者思维的交互式转换。交互性已经成为现代化艺术设计作品的关键特征,即要求在创造、运用时,人们能够表现出有效的沟通活动,能够进行实时性和双向化的交流,从而形成系统的网状框架结构。基于此系统结构,设计人员和受众能够彼此进行对话,在关系上保持着对等,达到视域融合的程度,完全转变了以往单项化的信息流动状况,受众的权利和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表现对象的扩展。在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审美形式出现了改变,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再遵循以往的审美标准,对于“丑”和“美”的概念界定也不再完全正确,二者出现了彼此交错和跨越边界的状况。审美文化的关键表现就是诗意性质,从某种程度上看,诗意表现的是审美境界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现代消费艺术的问题非常的严峻,诗意的地位也被撼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原则虽然要迎合公众的需求,要具有刺激人们感官和娱乐性等功能
(二)设计方式赋予多样化参照现实所开展的审美创造活动的依据就。是审美理性,遵循了人们对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属于一种比较繁琐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同其他创造存在本质的区别,审美创造在现代审美心理之下,具有全新的设计形式,涵盖了审美需求下的非装饰因素、审美范畴以及设计方式职能三大内容。
1、设计方式职能的转化。公众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深受影响,现代化的设计艺术近乎等同于造型艺术,包括体块、线条以及色彩等部分,这些这些因素代表的情感对审美意义进行创建。建造技术也是一项关键的设计方式,对设计作品功能的体现起到了保障作用。
2、审美范畴由结果转向过程。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被打破和动摇,公众也变得更具自主思考能力,不再将完美作为审视一些事物的標准,而是能够对美进行自主欣赏,并对审美潜能进行自主开发、挖掘。很多艺术领域因为公众审美取向的变化,注重受众的审美体验,将其贯穿到创作设计过程中,创作出新颖并迎合受众的优秀作品。当下的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将挖掘审美潜质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对建筑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3、审美要求中的非装饰因素。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在审视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作品时,不会单就装饰构件入手,而是会进行进一步的扩展,涉及到一些附属物体,也就是非装饰性因素。
(三)设计构思转向多元化。
1、单一式审美向多元化转变。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且公众的思维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再以单一式审美为标准,而是随着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潮的发展而出现变化,不再严格的恪守传统的参考体系,而是向着多元化审美的方向发展,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
2、深度性审美向表层化拓展。确实深层意义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项重要文化特征,不能基于深度的层次上来阐述文化内涵,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从而致使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审美逐渐表层化。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希望能够从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直观化的方式来感受人类最纯真和最质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义,不愿意对此进行深度的思考,这种传达信息的直接化也正是室内环境艺术今后的设计标准。
3、泛视觉化审美。处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审美、文化二者均进行了图像化的转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语言不再呈现叙述特点,审美向着泛视觉化的方向发展,这同以往的文本式审美存在本质性的差异。这种转化同多元媒体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要求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所构建出的空间形象要具有刺激公众感官和引起共鸣的功能,并让公众可以在视觉上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设计审美心理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好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尽可能的达到公众现代化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技术研究的同时,也不能丧失其本质及精华,要同整体环境设计结合起来,注重审美主体大众化的性质,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发散性的传达信息,并且呈现融合化的文化传达特点,让受众获得审美情感体验,推动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客家聚居建筑环境艺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杨帆.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D].天津大学,2003.
关键词:审美心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近几年文化建筑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城市建筑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艺术更加明显。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潮流,文化建筑应迎合公众的差异化需求,这就使文化建筑的功能性更加丰富。城市建筑中的文化建筑包括影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在结构上具有美观化及实用化的特点。基于现代审美心理特征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在装饰还是在基础结构上,都呈现出了一种艺术审美性,具有深厚的内涵。而因为公众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更新理念,并且强调审美艺术价值的体现。
一、审美心理、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活动的关键特点就是审美愉悦、审美经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审美方式,而且审美需求也是需要关注的一点。
(一)审美心理。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会相继出现追求美及精神的表现,而基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人们可以通过事物激起心理波动、事物牵动感知觉两类不同的途径来直观化的体会美。美感在文化建筑中的表达拥有冲突化的结构体系,同浅层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不同。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审美、环境艺术设计二者均存在于特定环境内,而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审美创造工作,所以目标明确,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艺术设计创作在审美方面拥有非常深远的创造意义,再加上其本质特征,所以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迎合了人们的需求。结合马克思思想进行分析,形象是通过劳动所形成的,所以艺术设计这项创造审美的活动同机械化的劳动存在本质的不同,不仅进行了优化设计,还强调了创造性的重要性。
(三)文化建筑。作为概括性的概念,文化建筑指的是具有不同素质教育功能的场地,例如游乐场、音乐厅、戏院以及图书馆等,其中还涵盖一些旅游场所和学院。判断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一项关键指标就是文化建筑,包括质量、总量以及种类。
(四)环境艺术设计。借助环境这一载体,根据建筑物功能性以及要求,通过物质技术、美学理念,将具备多样化功能、优美以及舒适度高的建筑环境进行创造设计,并达到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过程即为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拥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作用,所呈现的精神文化也存在多样化的特点。
(五)以环境艺术设计为载体的文化建筑。基于差异化的社会及时代背景之下,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可以对多样化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体现。
二、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
(一)拓宽设计原则。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点就是审美,同时也是构成要素之一。基于审美标准所形成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在当今社会被进一步拓宽,不仅是受众、设计人员在思维上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为被扩展的表现对象。
1、创作者与接受者思维的交互式转换。交互性已经成为现代化艺术设计作品的关键特征,即要求在创造、运用时,人们能够表现出有效的沟通活动,能够进行实时性和双向化的交流,从而形成系统的网状框架结构。基于此系统结构,设计人员和受众能够彼此进行对话,在关系上保持着对等,达到视域融合的程度,完全转变了以往单项化的信息流动状况,受众的权利和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表现对象的扩展。在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审美形式出现了改变,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再遵循以往的审美标准,对于“丑”和“美”的概念界定也不再完全正确,二者出现了彼此交错和跨越边界的状况。审美文化的关键表现就是诗意性质,从某种程度上看,诗意表现的是审美境界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现代消费艺术的问题非常的严峻,诗意的地位也被撼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原则虽然要迎合公众的需求,要具有刺激人们感官和娱乐性等功能
(二)设计方式赋予多样化参照现实所开展的审美创造活动的依据就。是审美理性,遵循了人们对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属于一种比较繁琐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同其他创造存在本质的区别,审美创造在现代审美心理之下,具有全新的设计形式,涵盖了审美需求下的非装饰因素、审美范畴以及设计方式职能三大内容。
1、设计方式职能的转化。公众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深受影响,现代化的设计艺术近乎等同于造型艺术,包括体块、线条以及色彩等部分,这些这些因素代表的情感对审美意义进行创建。建造技术也是一项关键的设计方式,对设计作品功能的体现起到了保障作用。
2、审美范畴由结果转向过程。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被打破和动摇,公众也变得更具自主思考能力,不再将完美作为审视一些事物的標准,而是能够对美进行自主欣赏,并对审美潜能进行自主开发、挖掘。很多艺术领域因为公众审美取向的变化,注重受众的审美体验,将其贯穿到创作设计过程中,创作出新颖并迎合受众的优秀作品。当下的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将挖掘审美潜质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对建筑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3、审美要求中的非装饰因素。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在审视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作品时,不会单就装饰构件入手,而是会进行进一步的扩展,涉及到一些附属物体,也就是非装饰性因素。
(三)设计构思转向多元化。
1、单一式审美向多元化转变。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且公众的思维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再以单一式审美为标准,而是随着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潮的发展而出现变化,不再严格的恪守传统的参考体系,而是向着多元化审美的方向发展,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
2、深度性审美向表层化拓展。确实深层意义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项重要文化特征,不能基于深度的层次上来阐述文化内涵,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从而致使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审美逐渐表层化。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希望能够从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直观化的方式来感受人类最纯真和最质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义,不愿意对此进行深度的思考,这种传达信息的直接化也正是室内环境艺术今后的设计标准。
3、泛视觉化审美。处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审美、文化二者均进行了图像化的转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语言不再呈现叙述特点,审美向着泛视觉化的方向发展,这同以往的文本式审美存在本质性的差异。这种转化同多元媒体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要求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所构建出的空间形象要具有刺激公众感官和引起共鸣的功能,并让公众可以在视觉上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设计审美心理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好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尽可能的达到公众现代化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技术研究的同时,也不能丧失其本质及精华,要同整体环境设计结合起来,注重审美主体大众化的性质,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发散性的传达信息,并且呈现融合化的文化传达特点,让受众获得审美情感体验,推动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客家聚居建筑环境艺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杨帆.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D].天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