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传承

来源 :饮食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ee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桂东南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不仅具有维持族群生存和发展的实际功效,而且还表述着族群特有的审美感知方式和生存智慧。本文拟把桂东南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以陆川县乌石镇为个案,运用审美人类学的精神理念,分析其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传承的状况,认为文化传承最根本的是文化主体要具有“文化自觉”的观念。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乌石镇客家饮食文化传承
  审美人类学定性为复合性交叉学科,侧重于美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结合上,研究对象的核心层次是特定族群的审美实践和审美文化创造性成果,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揭开特定区域族群中被遮蔽的审美感知方式,激扬符合美的规律的文化创造原则,建构充溢审美氛围的生存环境。也就是说,试图通过族群美学的研究达到人的审美生存的终极目的理解。就研究方法而言,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强调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不同种族、民族在审美习惯、审美制度、审美传统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就国内来说,当前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并分析中华本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底层文化和边缘文化所具有的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审美需要,找出其特征所在,并进而在理论上加以说明,以便超越美学思想中西方中心话语的思路。⑴
  客家人自明清时期从福建、广东迁移到桂东南,为了适应于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又要竭力保持族群的生活特质,在这种两难选择中,其文化传承呈现出复杂的图象。饮食,作为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往往是透视族群文化传承的最理想的窗口。因为饮食文化是民族心理、生活方式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民族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宗教思想的具体体现。饮食风俗同其他风俗习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心态,统一着该民族人们的行为,对民族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拟把桂东南客家人的饮食纳入研究领域,以陆川县乌石镇为调查个案,尝试采用审美人类学的精神理念来分析在全球化语境中其文化传承的情况,从而探讨客家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和精神特质。
  地处桂东南的陆川县有客家人口50多万,是广西第二大客家县,也是广西客家重要的聚居区之一。客家人何时开始进入陆川,目前没有确切史料可考,但是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一些家谱记载来看,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不少的客家人定居陆川。明清时期,大量的客家人从闽粤赣等地迁出,进入广西定居陆川,尤其是明中叶到明末出现了高潮。
  乌石镇的客家人就是在这时迁来的,而且大多来自福建。根据地方志史料统计,现在人口超过一万以上的19个客家人的姓氏中,从其姓氏族谱记载来看,大部分是在这一时期迁入的,例如吕、黄、罗、林、丘、钟、谢等。⑵笔者在乌石镇沙井村调查时,访问到的罗姓和邱姓老人都一致而且肯定地说自己的祖籍是福建上杭,他们对族群历史的记忆可以说是清晰和具体的。同时,乌石镇客家人的饮食具有的诸多功能和在现代社会的变迁都使其成为研究的对象。
  
  一、人类学视野中的乌石镇
  
  陆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端,隶属于玉林市。乌石镇在陆川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地处东经110°14′、北纬22°11′,东与月垌乡及广东省化州县文楼镇交界,西与博白县三滩接壤。黎(塘)湛(江)铁路经过境内,在吹塘设有火车站,还有宾盘公路经过,另外还有谢鲁经吹塘至月垌公路,各村公所都可通汽车,交通十分便利。乌石镇属桂东南丘陵地带,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适宜农林发展。西边有九洲江从北面大桥镇入境汇合龙化水,向南流入滩面乡,贯通全镇南北。乌石镇畜牧业发达,全国八大地方优良品种之一的陆川猪的种猪场就建在该镇。乌石镇总面积为128.1平方公里,目前辖17个行政村(沙井、沙江、龙化、吹塘、谢鲁、子良、紫恩、塘域、老圩、双垌、那囊、坡脚、旺岭、坡子、蒙村、王沙、乌石街),150个村民委员会,421个村民小组。镇驻地在乌石街,乌石街是一条久负盛名的老街。民国12年,县内设圩市12条,乌石圩即为其中一条,当时乌石圩面积1650平方米,有一条直街,店铺百余间。1985年以老街为依托,向西面发展新街。1989年农历12月19日新街正式开放使用。乌石圩镇的建设在全县是成功的典型,街道宽敞,店铺林立,小吃较多,夜生活比较丰富,集市贸易发达,购销额仅次于陆川县城,赶集人达四万多人,邻近的博白县三滩、广东省化州县的文楼镇等乡镇群众都来赶街。所以镇上的民众都以乌石街为骄傲。自治区旅游景点谢鲁山庄就在位于镇西面的谢鲁村。⑶
  从宏观的地理区位来看,乌石镇位于广西东南部的边缘地带,是自治区通往湛江和海南省的门户之一,这种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沟通西南内地与临海边境的重要通道。在乌石,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得以交融相生,后来的客家文化融合于原生的百越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而衍生出今日独特的区域族群文化——桂东南客家文化。
  乌石镇是汉族客家人聚居的地区,近年由于妇女婚嫁迁入的有壮瑶等少数民族,但大多都是入乡随俗,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遵循客家风俗。语言以客家话为主要方言。因为这里客家人基本上是相连成片,形成较大地聚居区,所以乌石镇客家与桂中、桂西等地相比受壮族影响较少。
  目前,乌石镇最有特色也最普遍的饭菜就是以猪肉为原料制作的菜肴和捞饭,前者可以称作猪肉菜肴系列,包括白切猪脚、炸猪排、扣肉卷、烤乳猪等,其中又以白切猪脚最为出名。其次,以鸡鸭鹅等家禽为原料制作菜肴也是客家人经常的选择,有白切鸡、白切鹅、鸭肉粥等。客家传统菜豆腐酿和狗肉也流行于乌石客家人的世界。还有老一代客家人喜欢的柠檬叶猪肺汤、凉茶、米酒等和现代商店中的工业化食品并存共生于当前乌石客家社会。另外,不管是在菜市场还是结婚宴席上,以鱼类为主的水产品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菜肴给外人的总体映象就是朴素、实惠、香肥。在材料上,以大量的肉类为原料提供大量营养和热量;在味道上,下油重、味偏咸,讲究酥软香浓、朴实大方。
  族群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传承机制受多重力量的制约和影响,这些不同的力相互作用和制衡,从而塑造出族群文化的面貌。而乌石镇客家饮食的文化传承同样如此,下面我拟对影响其传承的三个因素进行解析。
  
  二、地理方位与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成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这一特定环境综合了该文化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要素,而某些要素的优势可以直接影响到文化发展的态势,地理方位就是这些要素之一。一般来说,地势开阔、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地区由于人口来往密切、文化接触交流频繁,境外饮食的流入与通行自然比较迅速,这样就或多或少地影响到饮食的自然传承。
  就广西来说,乌石镇基本上位于纯客话区的范围。北面的大桥乡、南面的滩面乡、西面的横山乡、东北的月垌乡全部足纯客家乡镇,也就是说客家人口达到95%以上。从大的地理行政区位看,乌石镇所在的陆川县北接北流市和玉林市,西临博白县,这几个县市相连,再加上贵港市、兴叶县和容县共同构成 桂东南客家文化圈。这些地方是客家人在广西最主要的聚居地,尤其陆川和博白客家人口超过50万,占当地人口的2/3。乌石镇处在桂东南客家文化圈的腹地,与其他族群的交往相对来说不那么频繁,族群互动较少。这就导致乌石镇客家的饮食风味受到广西其他族群饮食习惯的影响比较少,其发展处于一种自然缓慢的状态,同时客家饮食在这种状态下保留了更多原生态的特质,相对来说比较原汁原味。呜石镇客家菜肴的基本味道可以用咸香、味重来概括,其原料主要来自家养的禽畜。这与传统书本上已经有定论的客家菜的风格是一致的,其实二者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虽然如此,乌石镇客家饮食的独立也是相对的,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封闭,文化的发展需要吸纳他者文化的因子。乌石镇东与广东省化州县的文楼镇接壤,自古以来,乌石与文楼的民间交往就很频繁,因此,乌石客家饮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粤菜文化的痕迹。粤菜现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最大的特色就是选料广博、水产品位置显著,著名菜肴有烤乳猪、龙虎斗、蚝油牛肉。烤乳猪现在也很普遍地出现在客家人的宴席上,成为采借粤菜文化因子的明证。另外,乌石镇南临近海边城市北海,北海浓郁的海洋饮食文化气息也不可避免的渗透进乌石客家人的生活中。众所周知,传统客家菜的代表菜肴中很少有海产品,说根本没有也不为过。因为客家人长期生活在山区闭塞的环境,远离海洋,交通不便,而客家菜就是适应这种生活环境形成的,但是,我们观察到乌石镇客家人的饮食中并不缺乏海鲜产品,海鲜产品已经构成当地客家饮食的一部分。下面是乌石街客家饭店的一张结婚宴席预定单。上面写的婚宴日期是农历九月十一日下午4:38分,一共24桌。菜单有:白切鸡、扣肉、炒滑鸭、炒杂、炒滑鹅、松子鱼、炸排骨、炒鱿鱼、拼盘、肉丸汤、青菜、炒粉、肉丝、香菇。这份菜单有三个特点:第一,体现客家菜的特色。鸡鸭鹅等家禽制作的菜肴是客家人婚宴上的常见菜,符合客家菜的风格。第二,猪肉菜系的独特地位。猪肉在乌石客家人的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位置,白切猪脚、扣肉卷、炸猪排等系列菜肴已经成为婚宴和待客等重大场合的招牌菜。第三,水产品在乌石客家人的婚宴上占有重要地位。另外,一位厨师告诉我们,扎排骨和鱼是婚宴必不可少的菜肴。而且在日常饮食生活中,鱼也是人们普遍喜欢选择的食物,他们告诉我“鱼不仅价钱便宜,而且好吃有营养,所以经常买鱼”。在乌石街的菜市场上,我们发现卖鱼的生意非常红火,鱼类品种繁多,买鱼者络绎不绝,这也证实了人们的说法。
  乌石镇是一个纯客家镇,但是距离镇政府驻地乌石街的远近不同,各个村子的饮食传承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乌石街以及紧邻乌石街的村子,客家人对传统饮食有着似乎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客家饮食没有什么特色,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们这里都一样的,没什么,你们应该去北流那里”,但是他们却对乌石街有名的小吃极为吹捧,谈到乌石街,他们抑制不住自己的自豪和兴奋。这两点似乎有点矛盾,其实当地客家人早已融入本地人的行列,成为真正的乌石人,随着时间的流失,客家人对地缘的认同逐渐掩盖了族群认同,或者说二者已经合一,他们在无意识中已经把自己看作乌石的主人而不是客人。在距离乌石街较远的坡脚村、龙化村,人们对客家族群的历史记忆更深刻一些,他们对许多食疗、食补的方法记忆犹新,而且一些还在使用,以活态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自然传承。
  
  三、旅游开发与客家认同
  
  乌石镇境内谢鲁山庄的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旅游业带来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客家人自我意识的复苏。旅游给目的地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是当今研究旅游影响者的重要研究主题,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造成目的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文化发生变异,失去了原汁原味的面貌,也就是认为旅游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这是早期研究旅游者的观点。另一种则认为旅游虽然给目的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的破坏是最小的,而且通过旅游,不仅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带给当地人一种现代意识和文化觉醒意识。通过旅游不同文化之间发生接触,目的地社会的文明得以展示在游客面前,当地人对自己文明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文化自豪感也相应地产生在游客的赞叹和欣赏之中。因此,当地人的文化自信空前强烈,而本来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的文化就被积极的传承下来。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旅游环境中,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以后种形态存在着的。
  谢鲁山庄位于镇驻地乌石街西南方向的谢鲁村寨子屯的山坡上,距县城20多公里,离黎湛铁路吹塘车站3公里,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客家人吕春 的私人庄园,始建于1920年,庄内除建筑物外,以种花果为主,所以也称谢鲁花园,1980年对外开放以后,更名为谢鲁山庄,现被列为中国四大名庄之一。山庄占地40公顷,庄内亭台楼阁,月廊曲径依山构筑,布局别致;古树参天,果树满坡;山庄花草葱茏,四季飘香。这里风景优美,山下温泉喷发,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到玉林旅游的游客必定会来谢鲁山庄,玉林——温泉——谢鲁山庄已经成为玉林市隆重推出的一条热门旅游线路。而玉林到谢鲁山庄的汽车都会经过乌石街,随着旅游热的方兴未艾,到这里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正是在旅游的刺激和启发下,当地人逐渐意识到客家文化原来是一个具有价值的消费品,“客家”可以成为获取收益的品牌。他们慢慢在乌石街打出了客家饭店、客家风味菜肴等招牌,用“客家”饮食的品牌魅力去吸引游客的光临。本来客家菜的味道总体上是咸香味重,菜肴品种比较单一,但是为了适应外来游客的口味,厨师便在保存客家饭菜的总体风格下,吸收外来精华,增加品种,同时改进客家菜肴,例如味道稍微清淡,一定做到肥而不腻,增加海产品的比重,但始终保持菜肴用料“土”“野”的特点。在此之前,当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饮食有什么价值,甚至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归属意识,因为乌石镇基本是一个客家人占多数的社区,族群交往和冲突并不频繁,很多人习惯地沿袭着自己古老的生活模式,并没有明确的认同意识。即使在笔者去调查的时候,有些偏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客家”这个由他称转化而来的自称。但是因为谢鲁山庄位置在镇的西面边缘地带,旅游对当地的辐射影响还是有限的,目前来说旅游还不可能成为乌石镇经济发展的依靠和支柱,但其前景是不可限量的。当地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客家文化可以成为发展的潜源,尤其是广西另外两大客家聚居地贺州和博白都在大打客家牌以发展经济,在这种背景下,陆川县客家旅游的兴起应该是迟早的事情,而乌石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会使其必然被置于旅游发展的前台。
  
  四、代际认知和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的主体即人的活动,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往往可以左右文化传承的方向。当地客家人对饮食的认知和态度呈现出代际间的差异和复杂。中老年人和青少年人对于饮食有着不同的知识体系,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依据的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这些也是其受到不同的社会观念影响的表现。中老年人一般都遵循着古老的传统,不管是日常的饮食还是仪式性的规矩都保持着客家人的特点,而年青人对这些却不感兴趣,很多年轻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营 养的标准来选择食品的,他们对宴席上的规则并不在意。但是,年青人对客家那些独特好吃的菜肴却情有独钟,尤其在面对外人时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人作为认知的主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知与选择也受制于自身思维中内在的认知结构,即受不同文化滋润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认同。
  
  1.传统食品与族群认同。以鸡鸭鹅等家禽和猪肉为原料制作的菜肴在乌石客家人内心深处已经衍生为族群记忆的符号。客家是一个崇宗敬祖的族群,在其连续的迁徙流动中这种追宗怀祖的心理特性发育得愈加淋漓。而这种心理特性就需要通过深刻的民间历史记忆或者说是社会记忆以及强烈的族群认同来释放。饮食活动作为延续族群传统社会的手段,属于体化记忆。客家人的饮食在生活空间中恰恰实践着记忆的功能,以体化实践的方式日复一日的操演着过去的历史,从而重构族群的自我意象。客家人从福建经过长途跋涉一路艰辛来到广西,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周围的环境人群都是陌生的.人类的那种自我保护本能便在无意识中展现出来,而对于作为屡受土著欺压排挤的客家人则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了族群和自我的生存,他们便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得保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以区别于当地土著。聪明顽强的客家人便在适应新环境的前提下努力保持其固有的饮食传统。捞饭在这里可以最好得表述客家人的这种心理,捞饭的运作不仅反映了客家人简朴节约的优良传统,还暗含着客家人聪明灵活的思维以及人与周围动植物和谐共处、实为一体的深层意蕴,也就是贯穿着天人和诈予的精神特质。捞饭的做法并不复杂,洗米下锅后,放入比米多几倍或者十几倍的清水,然后烧开,待锅中的白米煮熟成饭,就用“饭捞”把饭捞起,盛于木桶或者钵头内即可,锅内余下的米粥和粥水作午饭食用,余下的全部喂猪。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米粥,还能节省时间和体力,可谓一举两得。而陆川猪以肉嫩味美著称,其实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豆腐酿是客家人的传统菜和看家菜,在乌石同样盛行。其做法是把调好作料的肉馅填入水豆腐或者油豆腐里面,而后用油煎或者文火焖煮、清炖,味道颇佳。豆腐酿是逢年过节、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豆腐酿的做法和口感都和北方的饺子有异曲同工之处。客家人有吃狗肉的习惯,乌石客家人也很喜欢吃狗肉,他们用狗肉来滋补身体,但是却不以狗肉上酒席,也不用狗肉祭祀祖宗。而且,吃狗肉在客家人内部之间是一种不言而喻,心知肚明的共享习惯,但是在外人面前却呈现出掩饰和闪烁其辞。其实,这也是受到周围族群的影响后所采取的态度。吃狗肉本来是客家人适应艰苦生活环境而产生的悠久传统,客家社会中有“夏至狗肉”的传统,狗肉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积淀为客家饮食生活中的深刻记忆,但是现在面对周围族群惊讶不解的眼光和鄙夷的态度,他们逐渐意识到吃狗肉是不光彩、不文明的举动,这样他们再次面对狗肉就呈现出犹豫不决来,传统和现实发生了碰撞和冲突,客家人该如何选择。
  
  2.青少年与工业化食品。80年代以前,乌石镇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一直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可以说一个肚纪里基本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朴素的日子。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乌石镇,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乌石镇驻地也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乌石街近年开了三四家规模中等的超市,里面充斥着现代工业化食品,同时乌石街还有二家西式糕饼店。这些超市和商店一般都装修华丽,引人耳目。商品琳琅满目,尤其是许多食品精巧美丽的包装吸引了孩子们渴望的目光。另外,由于电视的普及,电视中色彩斑斓、推陈出新的各种品牌的方便面、可乐、啤酒、饼干、糖果糕点等广告撩动着人们尤其是儿童们购买品尝的欲望。而现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孩子得到的关爱更多,这些都导致孩子在家庭中中心地位的明显增强趋势。所以父母有能力的话都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根据笔者在镇上进行的访谈,许多家庭的孩子都说喜欢超市和学校商店中卖的各种零食,喜欢喝现代饮料,只是没钱买,只能在过年或者过节时才有机会。父母一般在过年过节或者孩子生日的时候为他们买喜欢的食物和饮料。当然,每个家庭也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会有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父母有时会给孩子零花钱,也就是说,孩子有自己掌握的独立空间:时间和金钱。放学途中和课间休息是孩子们在一起互动或单独行动的时间,他们利用自己可支配的金钱购买冷饮、小食品等。这一代儿童比他们的祖辈父辈带有更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而且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很多:广告传媒、学校同龄人等。家庭作为客家人饮食文化传承的场所被学校以及媒体所取代,客家人历来以尊师重教、耕读传家闻名,历史上客家人中出了不少名人,例如黄遵宪、刘永福、冯子材、王力、徐松石等。随着现代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客家人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大力支持和投资教育,因此当地的教育更加发达。青少年每天在学校活动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家庭的时间,有的甚至干脆住校,这样学校就在不知不觉中替代了家庭的功能。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都是现代性的教育模式,时间的安排也是依据公历进行的,长此以往对传统节日以及仪式饮食就逐渐淡忘了,或者只留下零星的记忆碎片。笔者知道桂东南客家有作社的习俗,但是通过网上调查,绝大部分人说只记得吃社肉和高兴的心情,具体什么时间,作社的内涵都不知道。工业化食品在乌石客家人中虽然还没有城市中那样普及,但我们可以预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收入的增加、客家人与外界联系的加强,工业化食品会更频繁地出现在每个客家家庭中。另外,大多数年轻人由于出外打工,深受大城市现代文化的熏陶,不再喜欢客家自酿的米酒,而更青睐啤酒、烈性白酒、可乐等现代饮料;不再喜欢客家的传统小吃而比较喜欢西式蛋糕、面包、饼干。在笔者调查的乌石镇沙井村,村里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赋闲在家的,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年青人都到广州、深圳那边打工,他们一般在外干几年赚够了钱就回家乡发展,而他们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将必然会濡染现代方便快捷的饮食以及生活方式,从而放弃原初的生活习惯并形成新的饮食诉求。这一代年轻人对乌石镇客家人饮食习俗的改变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未来几年。
  
  五、结语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无不对文化变迁产生影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本地民众如何抉择?如何应对?针对这种问题,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趋势。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同时,费先生还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具体措施。⑷目前,乌石客家人已经逐渐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可贵之处,意识到“客家”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客家文化需要传承并可以给自己带来收益。他们在乌石街西南部的公路旁打出客家饭店的招牌,并隆重推出有代表性的客家菜,不过与很多族群的文化认同比较起来,客家人对自己族群饮食文化的认知离文化自觉的距离还很遥远。比如,当我们访谈客家饭店的一位厨师,请他说一下客家菜的特色时,他说没有什么的。但是用我们外人的视角来观察时,乌石客家菜确实存在着很多独特的东西。当我们不满意他的答案,继续询问“那为什么你们打的招牌是客家菜呢”。他们的答案耐人寻味,他们说,“名字写客家菜,游客会觉得新奇,想尝试一下到底是什么东西。另外也为了让顾客听起来亲切、价格实惠,不像什么宾馆人家听起来吓人”。他们对客家菜的态度呈现出复杂的图景,一方面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和刺激,另一方面其实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客家文化的一些精神特质——纯朴、实用。桂东南客家要想在新世纪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以“文化自觉”作为自己的隐性准则。只有这样,客家人才能在广西真正立足,成为真正的“当地人”,结束长久以来“客”者漂泊的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刘春艳,女,1982年生,河南叶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区域民俗学。论文调查资金来源:广西师范大学重点科研项目——广西客家饮食民俗文化调查与开发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杨子,结婚13年,她披头散发,形容憔悴地走进心理咨询室,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痛诉她丈夫是当代陈世美,要和他离婚……  周洲,结婚15年,丈夫出国三年她才发现,原来是在国外另筑爱巢,风流快活去了……  小米,结婚6年半,事业做得风风光光的她婚姻却意外遭遇滑铁卢,爱与被爱、忠诚与背叛,满脑子问号搅得她彻夜难眠……  婚姻的七年之痒,许多人都不陌生,有的人也许是八年,十年,甚至十几年。婚姻逃离父母之命、媒妁
期刊
在山东博山我的家乡,有一种传统的菜肴,会让人在寒冷的冬天觉得舒适温暖,它就是酥锅。  博山人对于酥锅有一种虔诚的感情。在冬天,博山人家家必做酥锅,好像没有酥锅就不是冬天,没有酥锅年味就不浓了,生活的滋味也淡了。  传说酥锅是清朝初年淄博颜神镇一位叫苏小妹的妇女始创,故菜名为“苏锅”,又因菜肴用醋较多,以肉鱼骨刺酥烂为主要特征,“苏”“酥”谐音,故改名为“酥锅”。还有一说,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
期刊
早晨因为孩子磨蹭害得你差点迟到,做好了丰盛的早餐他却赖在被窝里全不理会,他昨晚洗澡把卫生间搞得一塌糊涂,平凡日子里的琐碎常常让你大为光火,带着这样的坏情绪你还得马上去上班,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你很容易把家里的坏情绪带到工作中去,那就更糟了。  有人研究打哈欠到底会不会传染,并且为此争论不休。看起来没人会为“情绪是否传染”这个问题辩得脸红脖子粗,因为这跟非典会传染是一个道理:答案是肯定的。  你不爽
期刊
狗——距离    和宠物狗靠太近易患皮肤病吗?  一些喜欢养宠物的“美女”有时脸上会发疹子,严重的脸都肿了,还流脓。这是为什么呢?皮肤科副主任宋为民认为,这是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学名叫皮肤癣菌肉芽肿。这种真菌容易在动物身上生长,专业说法是“有亲动物性”。宋主任说,引起皮肤癣菌肉芽肿的真菌和引起脚癣的真菌不一样,这种真菌不仅仅在表皮滋生,还会深入毛囊搞破坏,所以有些人会掉眉毛,掉头发。而发病原
期刊
摘要:中山时子老师(御茶之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以国立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为首,还在其它几所大学和教育机关,长年为汉语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但是,在这里特别想要强调的是中山老师对中国饮食生活,饮食文化方面特有的兴趣及热情。由于持有“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研究中国饮食”这样的信念,招集合作者,制做了大规模的中国料理辞典,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料理书籍。这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饮食生活认识不多的一般日本人来说,起到了广泛
期刊
稿约    为了便于信息交流、加快文稿传递速度和提高编辑质量,本刊特向海内外学林同仁热忱约稿,并敬请注意如下事项:  一、文稿请按标准格式规范处理:  1.文稿须有摘要、关键词、作者简历(性别、生年、专业、学位、学衔、专业职务、研究方向及主要学术成果);  2.中文稿须附有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英、日文稿须附中文标题、摘要、关键词。  二、本刊尤其欢迎注重“今天”、针对现在、有时代感的饮食论文,
期刊
赵荣光 译    一、筱田统先生的治学经历    筱田统先生是日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开拓者。筱田先生以前,在这个领域积累了研究成果的学者主要是青木正儿,但后者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中国文艺,饮食文化研究只不过是其“副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的日本学界,普遍轻视饮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筱田基于“生活史是社会史的一部分,饮食史作为生活史的一部分,应该能够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的信念,展
期刊
每个人都会有深感幸福的时刻,小小的女儿也有属于她的幸福。这些幸福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微不足道或唾手可得,但是对于女儿,这足以令她感到满足,并快乐地享受其中。  女儿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散步,这令女儿深感一种温馨的幸福。小孩子最喜欢户外运动,可以自由地奔跑,还能看到很多新鲜事物,这是家里那堆玩具所不能比拟的。尤其当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出去散步时,女儿会显得格外开心。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妈妈,
期刊
涂口紅有技巧  涂口红有技巧,应从上唇着手,先涂唇的内侧,再来是外侧,最后涂下唇;除了描嘴角需要张口外,画唇部时要一直闭着嘴,否则一不小心口红就会碰在牙齿上。按照唇部的轮廓描唇线,再涂上与肌肤同色系的口红,效果最自然。
期刊
摘要: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新时期中国北方沿海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南方甚至北方内陆的特点。辽宁省大连市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有着重要代表意义和参考价值。考察大连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当代中国北方沿海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还可以反映中国不同地域及中西饮食文化交汇的现状。  关键词:中国北方沿海;饮食习惯;饮食文化;大连居民;调查  中国北方沿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