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自利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 :财贸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f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持股高管人员出于自利而影响资本结构调节的状况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出于自利具有调节公司负债水平的动机:法人股的存在对高管人员出于自利调节资本结构的能力具有制约作用,但在高管人员拥有公司所有权程度较高时作用有限;法人股还具有一定的促使高管人员的自身利益和其他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的作用,而国有股的这些作用则不明显。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运行中发生了债务性资金相对过剩和资本性资金相对紧缺并存的现象,要解开这一资金供求的“死结”,必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既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有利于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市场机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避免三种倾向,即避免单纯追求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避免运用行政标准规范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避免由行政部门承揽市场微观主体的非系统性风险。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创新工程,它既要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也要进行市场创新和运作方式创新,还要进行产品
本报告从经济转型角度与时间和空间角度提出,在中国,商品流通及其流通产业现代化首先是宏观层面事关全局的综合性问题,流通创新研究首先是主流经济学的任务,原有的流通理论和政策研究迫切需要补充“宏观流通论”的思路创新。由此引出的政策研究发现,中国不仅面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而且迫切需要借助流通创新,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为核心,以全面改善第一、二、三产业商品流程和结构为主要内容,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畚、低成本、高效率的“第三个转变”。
本文对取得美国专利权的19家电子行业的跨国公司研究开发的国际化程度和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确认了19家跨国公司研究开发国际网络化进程中的差异,同时对日本电子行业的跨国公司在基础研究层面的研究开发活动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在“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向IT时代转型”这样的外部竞争环境中,为了开发适合全球化市场的新产品,跨国公司必须要在企业内建立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秀研究开发人才最佳配置的全球网络体系。
我国由于法律环境不完善、信用情况较差等原因形成了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为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目前抵押担保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中被普遍地使用。本文构建了拥有不同抵押担保品和自有资本的微观融资主体的借贷模型,通过分析借款者和贷款者的最优选择,推导得出了不同类型企业的最优融资模式,并指出银行为了切实降低不良贷款比率,不能只把抵押担保作为一种贷款前的风险甄别机制,作为借款人违约后弥补贷款损失的补救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在监管过程中利用抵押担保对借款人实行置信的威胁。以迫使其努力经营,从而实现有效的监管。文章最后结合模型对我
实践表明,强制要约收购并不能为目标公司流通股股东提供实质性的利益保护。本文提出基于分类要约收购价格的非流通股可流通化的转换机制,意在提高收购人控制权共享收益,从而实现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保护。
创新扩散指创新在某一部门内的扩散,创新群集则指一定时期内多产业部门同时出现的创新的集合。创新扩散通过创新自身和采用者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技术不断趋于成熟,使整个经济系统总量产生净增加;多部门中的创新群集以部门内部的创新扩散为基础,使产业优化升级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推进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灵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具备创新扩散和群集能力。
本文基于企业创新理论特别是技术创新理论,对企业增长主要要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竞争要素的生成与发展是企业竞争力形成和提升的重要内容;在明确技术要素的关链功能后分析了企业技术进步的商用价值;最后论述了企业技术进步的微观经济效应,其中提出了企业技术树和技术丛林的企业解释。
本文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对企业失信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从有利于企业守信的社会环境角度给出了解决企业失信行为的三个对策。
企业管理是江西财经大学较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是江西省重点学科。目前本学科点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发展态势强劲的师资队伍,有教授17人,副教授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部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7人。
当前以外汇储备注资开始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蕴含着很高的政策风险。在微观层面,政府所有(或控制)的股权结构能否衍生出健康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能否真正划清政府与银行之间的界限,本身存在疑问;在宏观层面,货币化的操作方式会加剧甚至诱发宏观不稳定。国有银行的风险归根结底是一种系统性的制度风险,是一种道德风险,最终要通过全面的体制转轨和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