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阶段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其攻击性行为具有身体攻击、发生频繁、性别差异等特点;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学校教育失误,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不良环境是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引导幼儿行为,优化幼儿家庭、社会生活环境是矫正幼儿攻击行为发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是一种不为社会所接受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故意打人、踢人、推人、争抢玩具,语言攻击较少,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影响着幼儿自身及他人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幼儿的社会交往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许多幼教工作者已充分认识到了幼儿相互打闹攻击,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并对遏制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几率还是较高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发展特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当幼儿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与其它阶段的儿童相比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性,其发展特点:
1、攻击性行为较为频繁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初始时期,开始喜欢同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幼儿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处处为自己思考,加之,其社会交往经验十分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一遇问题就会采取极端行为、攻击对方,主要表现为争抢自己想要的玩具或物品,有时会破坏玩具或物品,以达到目的。
2、攻击性是工具型的
幼儿的攻击性主要是工具型的,争吵和打架更多是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一旦自己想要玩的玩具或者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同伴占有,他们的情绪就会激动,不安、气愤,立即产生要把玩具抢回的欲望,于是他们会用抓、打、咬、撕等暴力方式来获得玩具,而不是用言语要求对方把玩具还给自己。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影响幼儿攻击性因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自身发展特点
研究表明,幼儿的外貌、体质、气质等特征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焦虑和敌对心理较强的幼儿攻击性较强;抗挫力较差的幼儿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当幼儿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失落感,极易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幼儿在拼图过程中没有拼成他想要的,当同伴说,你的不如我的好时,他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可见,幼儿自身发展特点是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的失误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不懂得关爱和尊重孩子,孩子一出问题,他们不是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纠正不良行为,而是用严厉态度来对待他们,批评、惩罚、讽刺,挖苦,特别是当幼儿犯错时,有的老师不问青红皂白,第一句话就会说,“怎么那么不听话,一点不乖,要告诉你爸爸妈妈”威胁幼儿,否定幼儿的一切,让幼儿产生恐惧心理。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没有关爱、理解、赞扬和肯定的经验环境中,就会产生自卑,失去自信的心理。当看到同伴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自己而是被冷落时,他们心理会出现嫉妒、报复等一些障碍,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撕坏同伴刚刚画好的画,或抢走同伴正在玩得致兴的玩具等。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社会媒体的宣传,特别是带打斗的影视片的影响,片中打来打去的场景,幼儿好奇心较强,喜欢模仿,无形中就滋长了他们好打好斗的性格。如小孩喜欢看《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等一些带打斗的动画片,当幼儿在幼儿园与同伴玩耍时,常常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打来打去的动作,攻击他人。
三、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具有不同的性格与气质类型,其攻击性行为也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因材施教。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首先,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一遇问题就打电话告诉其父母,让幼儿产生返心理。特别要在幼儿活动中,强调培养他们善待他人,谦让、与人友好相处等良好品质,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体会到别人受到攻击时的心理感受。例如,当幼儿打了别人,人家很疼,老师可以告诉幼儿,如果被打的人是你的话,你也会感到痛的,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的感觉。幼儿有了一些情感体验,对解决幼儿的攻击行为。
(二) 让幼儿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态度,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反之,父母对孩子越放任,孩子的攻击行为就越多,不能健康的成长。为此,家长要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端正教育态度,以身作则,特别不要当在孩子的面吵架、打架,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造成不良影响,对孩子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引导孩子探索周围世界,在一些活动中与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协作,从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偏差。教育者要深刻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行为,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教育,引导矫治幼儿的攻击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格。
作者简介:王静(1992-),女,攀枝花人,攀枝花市仁和区卓越剑桥幼儿园教师。
参考文献:
[1]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7)43-45.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是一种不为社会所接受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故意打人、踢人、推人、争抢玩具,语言攻击较少,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影响着幼儿自身及他人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幼儿的社会交往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许多幼教工作者已充分认识到了幼儿相互打闹攻击,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并对遏制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几率还是较高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发展特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当幼儿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与其它阶段的儿童相比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性,其发展特点:
1、攻击性行为较为频繁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初始时期,开始喜欢同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幼儿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处处为自己思考,加之,其社会交往经验十分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一遇问题就会采取极端行为、攻击对方,主要表现为争抢自己想要的玩具或物品,有时会破坏玩具或物品,以达到目的。
2、攻击性是工具型的
幼儿的攻击性主要是工具型的,争吵和打架更多是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一旦自己想要玩的玩具或者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同伴占有,他们的情绪就会激动,不安、气愤,立即产生要把玩具抢回的欲望,于是他们会用抓、打、咬、撕等暴力方式来获得玩具,而不是用言语要求对方把玩具还给自己。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影响幼儿攻击性因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自身发展特点
研究表明,幼儿的外貌、体质、气质等特征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焦虑和敌对心理较强的幼儿攻击性较强;抗挫力较差的幼儿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当幼儿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失落感,极易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幼儿在拼图过程中没有拼成他想要的,当同伴说,你的不如我的好时,他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可见,幼儿自身发展特点是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的失误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不懂得关爱和尊重孩子,孩子一出问题,他们不是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纠正不良行为,而是用严厉态度来对待他们,批评、惩罚、讽刺,挖苦,特别是当幼儿犯错时,有的老师不问青红皂白,第一句话就会说,“怎么那么不听话,一点不乖,要告诉你爸爸妈妈”威胁幼儿,否定幼儿的一切,让幼儿产生恐惧心理。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没有关爱、理解、赞扬和肯定的经验环境中,就会产生自卑,失去自信的心理。当看到同伴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自己而是被冷落时,他们心理会出现嫉妒、报复等一些障碍,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撕坏同伴刚刚画好的画,或抢走同伴正在玩得致兴的玩具等。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社会媒体的宣传,特别是带打斗的影视片的影响,片中打来打去的场景,幼儿好奇心较强,喜欢模仿,无形中就滋长了他们好打好斗的性格。如小孩喜欢看《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等一些带打斗的动画片,当幼儿在幼儿园与同伴玩耍时,常常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打来打去的动作,攻击他人。
三、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具有不同的性格与气质类型,其攻击性行为也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因材施教。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首先,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一遇问题就打电话告诉其父母,让幼儿产生返心理。特别要在幼儿活动中,强调培养他们善待他人,谦让、与人友好相处等良好品质,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体会到别人受到攻击时的心理感受。例如,当幼儿打了别人,人家很疼,老师可以告诉幼儿,如果被打的人是你的话,你也会感到痛的,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的感觉。幼儿有了一些情感体验,对解决幼儿的攻击行为。
(二) 让幼儿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态度,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反之,父母对孩子越放任,孩子的攻击行为就越多,不能健康的成长。为此,家长要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端正教育态度,以身作则,特别不要当在孩子的面吵架、打架,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造成不良影响,对孩子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引导孩子探索周围世界,在一些活动中与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协作,从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偏差。教育者要深刻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行为,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教育,引导矫治幼儿的攻击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格。
作者简介:王静(1992-),女,攀枝花人,攀枝花市仁和区卓越剑桥幼儿园教师。
参考文献:
[1]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