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教育中,如何激发幼儿的阅读热情,保护幼儿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才会有一个飘满书香的社会。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在构建一种文化环境、体验环境、创新环境中引导儿童阅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儿童阅读;环境与条件;创设
一、为幼儿的阅读构建一种文化环境——尊重、保护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是儿童智慧的结晶,是儿童自由交往的结果,只有走向儿童文化才能提高教育效果,而要真正走进儿童文化就必须理解、尊重儿童,这是沟通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基础,是解决早期阅读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为此应做到: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就是要尊重幼儿的情绪情感,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判断。成人不能完全代替孩子选择读物,要引导、鼓励幼儿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阅读中凡是有争议的问题,成人都应该暂缓发表意见,鼓励幼儿讲出自己的道理,同时还要允许鼓励不同意见的存在;另外,还要尊重幼儿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和偏好而做出一些价值选择,尽管其中的某些选择与成人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成人不应把幼儿看成是容器,看成是简单加工、塑造的原料,而忽视幼儿在阅读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儿童应得到作为人的尊重,每个孩子在性格、爱好、需要方面都是独特的。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反应敏捷,有的迟缓;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不善言词,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幼儿天然存在着差异,成人要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地阅读引导。
尊重幼儿的心理自由。主动、自由是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的心理自由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成人应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倾听幼儿的心声,使其讲出内心深处的想法,并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允许幼儿自由地联想和自由地谈论,这样才能不扼杀掉幼儿的创造力。如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学时,就可让参与阅读的孩子们,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来适度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拓展语言的描述力和沟通交流的情感抒发。
尊重幼儿就是为儿童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只有被尊重的幼儿才能自由地创造、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教育者要真正在幼儿身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能无视和抵制儿童文化,必须取得幼儿内心的认同,从幼儿的生态角度出发,从幼儿的生活世界出发,转化原有的知识,以富有儿童文化的语言和行为来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说,人文化的幼儿教育饱含着对于儿童精神与文化的顺应与尊重,并在这种顺应与尊重的基础上,去呵护、丰富、陶冶儿童的精神,从而引导儿童走向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未来成熟的生活。
二、为孩子的情感丰富一种体验环境——快乐阅读,快乐成长
读物对幼儿来说,首先是能从中得到爱与快乐的工具,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途径,获得知识往往是在他们游戏玩乐之余无意得到的副产品。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看书是在一种游戏的心态下,自由自在、轻松愉快地玩书,他们既可以根据书的情节去自由联想,随意编排书的内容,也可以随意翻动图书,欣赏书的外表与精美图画。父母一定要改变“只要是书,就要正正经经地读”的传统观念,要懂得孩子看书的心理特点——孩子是将书当作玩具来玩的,他们看书时只在意能否得到快乐,而一本书到底要表达些什么,书中包含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父母应抱着如孩子般的游戏心态,“只知耕耘,不问收获”,不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追问孩子一本书的中心思想,也不要问书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是这样等。应引导幼儿与图书中展示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理解、探索发现,才能真正地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力。所以家长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用轻松的心态引导孩子看书,与孩子一起玩书。如在绘本《逃家小兔》教学中,依据角色的扮演,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母爱的内涵。
当然,让孩子玩书并不是最终目的,玩书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通过自娱自乐,体验到玩书的乐趣,并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消遣的手段。但如果孩子不想玩了,就必须立刻停止。因为阅读应该是乐趣而不是任务,让阅读结束在意犹未尽时才能有下次的继续。当孩子真正对书籍如对玩具一样感到兴趣盎然时,他便开始乐于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并最终喜欢上图书。
三、为幼儿的发展建立一种创新环境——开拓视野,走向生活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就会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如在绘本《爱心树》中,作者在文中用了多个省略号。这看似极其简单的省略号,实际上留下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细细体味的空白。这也是诱发孩子多思,开发孩子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加深对绘本理解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实,适当地留下空白,反而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这些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在教学时,就应用了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孩子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去挖掘这些“空白”的蕴含,体会大树从一而终的无私给予,以增强孩子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适度的引导,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孩子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滔滔不绝地互相说着自己的想象。
作者简介:刘琳琳,女,1974年6月生,山东淄博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从事教育工作22年,一直潜心研究和实践儿童发展心理学,熟悉幼儿绘本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儿童阅读;环境与条件;创设
一、为幼儿的阅读构建一种文化环境——尊重、保护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是儿童智慧的结晶,是儿童自由交往的结果,只有走向儿童文化才能提高教育效果,而要真正走进儿童文化就必须理解、尊重儿童,这是沟通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基础,是解决早期阅读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为此应做到: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就是要尊重幼儿的情绪情感,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判断。成人不能完全代替孩子选择读物,要引导、鼓励幼儿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阅读中凡是有争议的问题,成人都应该暂缓发表意见,鼓励幼儿讲出自己的道理,同时还要允许鼓励不同意见的存在;另外,还要尊重幼儿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和偏好而做出一些价值选择,尽管其中的某些选择与成人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成人不应把幼儿看成是容器,看成是简单加工、塑造的原料,而忽视幼儿在阅读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儿童应得到作为人的尊重,每个孩子在性格、爱好、需要方面都是独特的。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反应敏捷,有的迟缓;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不善言词,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幼儿天然存在着差异,成人要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地阅读引导。
尊重幼儿的心理自由。主动、自由是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的心理自由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成人应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倾听幼儿的心声,使其讲出内心深处的想法,并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允许幼儿自由地联想和自由地谈论,这样才能不扼杀掉幼儿的创造力。如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学时,就可让参与阅读的孩子们,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来适度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拓展语言的描述力和沟通交流的情感抒发。
尊重幼儿就是为儿童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只有被尊重的幼儿才能自由地创造、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教育者要真正在幼儿身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能无视和抵制儿童文化,必须取得幼儿内心的认同,从幼儿的生态角度出发,从幼儿的生活世界出发,转化原有的知识,以富有儿童文化的语言和行为来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说,人文化的幼儿教育饱含着对于儿童精神与文化的顺应与尊重,并在这种顺应与尊重的基础上,去呵护、丰富、陶冶儿童的精神,从而引导儿童走向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未来成熟的生活。
二、为孩子的情感丰富一种体验环境——快乐阅读,快乐成长
读物对幼儿来说,首先是能从中得到爱与快乐的工具,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途径,获得知识往往是在他们游戏玩乐之余无意得到的副产品。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看书是在一种游戏的心态下,自由自在、轻松愉快地玩书,他们既可以根据书的情节去自由联想,随意编排书的内容,也可以随意翻动图书,欣赏书的外表与精美图画。父母一定要改变“只要是书,就要正正经经地读”的传统观念,要懂得孩子看书的心理特点——孩子是将书当作玩具来玩的,他们看书时只在意能否得到快乐,而一本书到底要表达些什么,书中包含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父母应抱着如孩子般的游戏心态,“只知耕耘,不问收获”,不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追问孩子一本书的中心思想,也不要问书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是这样等。应引导幼儿与图书中展示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理解、探索发现,才能真正地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力。所以家长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用轻松的心态引导孩子看书,与孩子一起玩书。如在绘本《逃家小兔》教学中,依据角色的扮演,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母爱的内涵。
当然,让孩子玩书并不是最终目的,玩书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通过自娱自乐,体验到玩书的乐趣,并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消遣的手段。但如果孩子不想玩了,就必须立刻停止。因为阅读应该是乐趣而不是任务,让阅读结束在意犹未尽时才能有下次的继续。当孩子真正对书籍如对玩具一样感到兴趣盎然时,他便开始乐于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并最终喜欢上图书。
三、为幼儿的发展建立一种创新环境——开拓视野,走向生活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就会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如在绘本《爱心树》中,作者在文中用了多个省略号。这看似极其简单的省略号,实际上留下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细细体味的空白。这也是诱发孩子多思,开发孩子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加深对绘本理解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实,适当地留下空白,反而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这些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在教学时,就应用了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孩子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去挖掘这些“空白”的蕴含,体会大树从一而终的无私给予,以增强孩子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适度的引导,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孩子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滔滔不绝地互相说着自己的想象。
作者简介:刘琳琳,女,1974年6月生,山东淄博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从事教育工作22年,一直潜心研究和实践儿童发展心理学,熟悉幼儿绘本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