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注释献疑(三则)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hj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今宵剩把银釭照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释(8)“剩(jin)把”:尽管拿着。“剩”同“尽”,尽管。今按:把“剩”训为“尽”,肇始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其曰:胜,甚辞,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胜字亦作剩。司空图《白菊》诗“黄鹂啭后谁同听,白菊开时且胜过。”胜过,犹云尽过也。欧阳修《蝶恋花》词:“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剩把,尽把也。晏几道《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义同上。以上三例中的“剩”字,张相均训为“尽”,这似乎也讲得通,但是,如果把这三处的“剩”(胜)解释为“多”、“频”,上下文语意呼应更紧凑。“剩”为“多”、“频”义的例子在唐宋诗文中不胜枚举,我利用网上的电脑检索系统检索“剩”字,在《全唐诗》中得例111处,在《全宋诗》中得620例,在《全宋词》中得230例,兹举这三种书中义项为“多”、“频”的语例如下:
  不少语例为对文结构,“剩”与“多”对举,其义亦为“多”,如《全唐诗》卷二十九“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一“恋水多临坐,辞花剩绕行。最怜新岸柳,手种未全成。”《全宋词》卷二方岳“君莫笑、闲忙棋得势。也莫笑、浮湛鱼得计。胸次老,雪崔嵬。付老夫、小小鸬鹚杓,尽诸公、衮衮凤凰台。且容侬,多种竹,剩栽梅。”
  其次,与“多”意思相近的词对举,也是“多”、“频”、“全”、“都”、“尽”等义。如:《全唐诗》卷二百“晚岁宦情薄,行军欢宴疏。相逢剩取醉,身外尽空虚。”《全宋词》卷二辛弃疾“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
  再次,是与“多”相反的词对举,也是“多”、“频”义,如:《全宋词》卷一柳永“惯怜惜。饶心性,镇厌厌多病,柳腰花态娇无力。早是乍清减,别后忍教愁寂。记取盟言,少孜煎、剩好将息。遇佳景、临风对月,事须时恁相忆。”《全宋词》卷六陈造“空想像,剩惊嗟。梦云从此漫天涯。二年得趁花前约,潘鬓缘愁恐更华。”
  “剩”之单用,其义“多”、“频”等义者,唐宋诗词中其例甚多:
  《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卷二百零八“别恨双溪急,留欢五马迟。回舟映沙屿,未远剩相思。”
  《全宋词》有:《全宋词》卷一柳永“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著到。”晏殊“乐秋天。晚荷花缀露珠圆。风日好,数行新雁贴寒烟。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捧觥船。一声声、齐唱太平年。人生百岁,离别易,会逢难。无事日,剩呼宾友启芳筵。星霜催绿鬓,风露损朱颜。惜清欢。又何妨、沈醉玉尊前”。
  排比用例是训诂常用的方法,从众多的用例中提取意义,是逻辑上的归纳法。有了充足的材料,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归纳,这样提取出的义项,就可以相对准确些。《全宋词》卷二郭应祥有“剩把烛花高照,频教舞袖轻翻。笛声幽咽鼓声喧,却恨更筹苦短。”“剩把烛花高照”句式和意象与“今宵剩把银釭照”一句几乎如出一辙,“剩”“频”对举,意思也相同,可谓铁证。
  其实,“剩”的“多”“频”等义不仅可以通过排比语例归纳得出,而且也可通过探求语源找到确切的解释。《广韵·证韵》:“剩,剩长也。”东西有了“多余”,当然也就有了“多”的意思。本来,张相把“今宵剩把银釭照”的“剩”训为“尽”并无大错,但是《唐诗宋词选读》的编者们说“剩”同“尽(jin)”,把“剩”读作“jin”,讲成是“尽”的通假字或古今字,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教材80页注5“舞低杨柳楼心月”:舞腰越弯越低,使她感到挂在柳梢、照到楼中的的月儿也随着下沉。注6“歌尽桃花扇底风”:歌喉越来越高而急促,使她觉得拿在手中的桃花扇也跟不上那快速的节拍。这样的注释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其实,“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紧承上面的宴会描写,以工整精巧的对句描绘歌舞盛况。“舞低杨柳楼心月”,意谓挂在柳梢、照亮楼心的明月在酣舞中渐渐沉落;“歌尽桃花扇底风”一句,吴世昌先生认为,桃花扇,是歌舞所用团扇,一面画有桃花,另一面即书曲牌名目,征歌者就目点唱,歌女依点倚声。善歌或美色者客所竞赏,歌尽扇上曲名矣。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双关《国风》之“风”。因此,这句的意思是:歌女已经唱完扇上所列的歌曲。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这两句巧妙地写出了纵歌狂舞,通宵达旦,整个宴会热烈而欢乐的氛围。
  三、除非问取黄鹂
  教材80页注3“唤取”:呼唤。取,语助词,犹“着”。下阕“问取”的“取”与此相同。注4“问取黄鹂”:向黄鹂打听。黄鹂随春而来,应知其去向,故要向黄鹂打听。问取,询问、打听。这样的注释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既然说“取”是语助词,犹“着”,那“唤取”、“问取”就该译作“唤着”、“问着”,而不能译成“呼唤”、“询问”和“打听”了。按:这条注释的前半段话,其实是抄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是没有抄完整。《诗词曲语辞汇释》“取”字条目下说:“取,语助词,犹着也;得也。”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初版于50年代初,对于俗语词的研究,有着筚路蓝缕之功。但是囿于种种局限,这本书未能达到尽善尽美。仅就“取”字来说,顾学颉、王学奇在《元曲释词》里认为,“取”,随文见义,这就比张相的结论更合理更准确,而王云路的《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一文,更是从理论高度归纳和完善了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的一般规律,她指出:六朝时期“取”在单音节动词之后是有实义的,应视为平列结构。后来,这一结构发生了变化,“取”可以与众多的单音节动词相结合,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表义成分越来越小,表音功用日益明显,逐步虚化为附加成分。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一、高三作文教学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任教高三多年,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因表达浅显而显得内容单薄,因层次不清而显得思路混乱,因逻辑欠缺而显得说理牵强。总的说来,缺少精神的质感,缺少思考的深度,缺少思维的逻辑性,缺少自己的观点,缺少批判性精神,从中暴露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不足。而高考作文大都要求学生写议论文,就是在考  察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利用高三这一“黄金期”,提升学生理性思维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价值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应该说都是优秀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但是,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或者因为时代间隔,或者因为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使学生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对文本价值的曲解。  笔者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并借鉴同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从背景资
课程改革对语文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充分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奇瑞汽车近日宣布与赛伯乐(中国)投资公司、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高瞻电动车有限公司5家企业签订战
语言是人在日常交往中必须要用到的一种工具,也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在我国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语言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文体,现实教学中存在重方法、技巧的外在指导,轻思维、思辨的内在培养,所以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容易出现“八股化”“模式化”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认识到议论文是说理的,分析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而培养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分析说理能力的关键。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高中生思维能力的特点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与品质,是人的
所谓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在多向质疑思辨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探究“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探究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同学、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阅读的探究过程中自由感悟,自主学习,发展阅读个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一、为什么要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  (
<正> 茶叶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家庭”饮料,全俄大约有98.5%的人喝茶,按人口计算的茶叶消费量名列世界前五位。 一 俄罗斯茶叶生产情况。俄罗斯茶叶生产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