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迪格、朋克和后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来源 :文学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ei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迪克·赫伯迪格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中接受度最广的一本专著,但相较于CCCS明显的现代主义立场,赫伯迪格对风格的解读方式具有强烈的后现代色彩,这与马格拉顿21年后出版的后亚文化理论研究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赫伯迪格认为朋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赋意义的存在,它拒绝带有连贯意义的风格所指,并通过能指拼贴的空洞叙事实现风格的颠覆.这种颠覆不仅源于对阶级的反映,而且同样受到了来自艺术、媒体、消费实践本身的刺激.马格拉顿及其他后亚文化学者去阶级化的风格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青年实践的政治性,赫伯迪格对朋克风格的解读,意味着在后亚文化时代颠覆性风格的持续存在是可能的.
其他文献
在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情感占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背景下,情感教育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情感教育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其心理健康得到确保,还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吸收和掌握.鉴于上述原因,本文针对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点展开分析讨论.
期刊
2021年11月14日,由南开大学文学院李锡龙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艺副刊文献的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举行.会议采取线上下结合的方式.
期刊
由于先秦阴阳家的著述全部散佚,今天已很难做翔实系统的了解.加之部分著名学者据于现代的知识和思想立场妄评臆断,更导引了后人的错误认知.然而,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却是:无论政治思想还是社会人生思想,乃至世俗文化,无不渗透甚至充斥着先秦阴阳家的基本思想观念.对此,既不能忽略不顾,更不可粗暴否弃了事.本文分别梳理先秦阴阳、五行的思想实迹,勾勒阴阳、五行思想的合流,意在证实:自殷商周初至战国末,阴阳五行思想一直存续,且具有普遍的思想意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之一.
清代文言技勇小说属于写实型武侠小说,数量众多,散见于文人野史笔记中.其内容可分为侠义、武技和涉盗三大类,三大类题材相交互融.清代文言技勇小说有着浓郁的文人情怀,其语言表述与情节构撰极有特色,其武技描写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
荀子《赋篇》中的“佹诗”,乃是诡异之诗的意思.《佹诗》中的小歌并非赋的“乱曰”“倡”,实与先秦歌谣风俗分不开;《战国策》所记载的“因为赋曰”云云不能作为《佹诗》是赋体的证据.此外,“佹诗”表现了与其以诗教化截然不同的观念,其背后体现了荀子的变风思想和诗言志传统,故而题之曰“佹”.是以,《赋篇》的“赋”不是文体,“赋”兼直陈与诵读两个特征.这是《佹诗》被归入《赋》的原因.从历时角度出发,“赋”作为《诗》之六义,再到荀子的《赋篇》,显示出诗赋界限不明且赋之包纳范围大于诗之范围的特点.《赋篇》虽不是文体意义上的
布拉格学派主将穆卡若夫斯基是最早将结构主义引入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文学结构主义为后世的结构主义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树立了新的典范.穆氏文学结构主义研究最大的特点是继承和超越了以往的形式主义研究,成功地将结构与价值联结起来,进而融会贯通形式研究与社会—历史研究.穆氏的结构是与功能紧密相联的,突破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人为划分,关注系统本身的历史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作为西方文学符号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穆氏将文学视为符号事实,文学结构与美学价值密切关联,二者共同存在于文学符号之中.穆氏还从功能性的
本文以快手亚文化为考察中心聚焦底层青年群体在快手场域的亚文化实践.底层青年以“帅酷”“酷样”构建亚文化资本作为获取话语权的路径借以实现底层的自我言说,但是快手亚文化却被主流文化污名化,被贴上“低俗”的标签.本文以阶层为视角,把底层的文化实践和阶层突围相勾连,考察网络空间条块分隔背后的文化意义,为当下的文化研究和阶层话语提供一个微观的文化切片.
恰如剩余价值是资本生产的真正目的,剩余快感的生产,也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产的真正目的.当代文艺——尤其是大众文艺正从象征型时段走向寓言型时段.诸多作品都隐藏了本身没有陈述的信息;各种压抑性的意义像幽灵一样在银幕与文字中游荡;快感正成为生活财产和生命印记.剩余快感驱动下的文艺作品,其内容有时候会显示出极端荒唐诡异的情形.但是,恰如拉康所言,疯狂本身蕴含着严格的逻辑,妄想遵循可以推理的逻辑演绎.对于这类文本而言,传统的文艺批评所强调的“文本反映现实”已经失效,需要借助于寓言论批评,将文本外部意义“引入”文本之中
《河岳英灵集》《又玄集》《才调集》是今存“唐人选唐诗”选录李白诗的选本,对李白诗在唐代的存录传播、接受认同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本”视角下,李白诗在唐代的接受认同是幽曲漫长的:盛中唐之交,流传广泛;中唐时期,颇受“冷遇”;晚唐五代时期,其经典地位基本奠定.此外,常为世人所忽视的《又玄集》在李白诗接受史上具有“转折点”意义:其一,继中唐“崇王抑李”选诗风气下,重新选录李白诗;其二,将杜、李并提,且置于集首,将李白诗提升至空前地位;其三,发掘和展示了李白诗“清丽”的一面,推动了李白诗在唐末五代的传播和经典化.
“儒侠”作为一类社会人物,既与儒家固有的思想文化基因相关,也受到历史背景变化的影响.而投射到清代小说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相近的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有担当、有勇略的文武双全的读书人.这一文学现象对现代新武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