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个人信息保护不是保护个人信息,而是保护个人信息处理中的主体权利,在法解释上可认为是源自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保护个人信息上的个人权益并非起始于个保法,也并不是个保法的特殊目的,民法和其他特别法对个人信息中可识别的人格利益和安全利益均给予保护.个保法保护的个人主体权利源自个人信息滥用导致的主体利益侵害风险,因而通过建立正当的个人信息使用规则和程序以防范主体权利被侵害.个保法应作为个人信息处理中个人主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法,它规范个人信息处理行为,通过个人信息处理关系的权利和义务配置,实现在保护主
【机 构】
:
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院,上海200042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保护与数据权利体系研究"(18ZDA145)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信息保护不是保护个人信息,而是保护个人信息处理中的主体权利,在法解释上可认为是源自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保护个人信息上的个人权益并非起始于个保法,也并不是个保法的特殊目的,民法和其他特别法对个人信息中可识别的人格利益和安全利益均给予保护.个保法保护的个人主体权利源自个人信息滥用导致的主体利益侵害风险,因而通过建立正当的个人信息使用规则和程序以防范主体权利被侵害.个保法应作为个人信息处理中个人主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法,它规范个人信息处理行为,通过个人信息处理关系的权利和义务配置,实现在保护主体权利前提下的个人信息流动使用.个保法应当采纳基于原则的规范模式,其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基础需要与其他法律衔接,其确立的基本原则也需要依赖特别法甚或行业准则细化执行.
其他文献
农地新政是否能实现赋权于农的目标,是引发关注的议题.基于路径依赖理论,本文发现,旧制度下地方政府实施的"地权时空切割"机制仍可能延续于新政的实施环境下,制约农地新政的目标实现.与强调土地发展权国有化和民有论优势的观点不同,本文强调,农地新政是否能够有效推进,不取决于国有或民有的制度方案具有怎样的优势,而在于如何克服地方政府"地权时空切割"机制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只有在财税体制、土地管理体制等宏观层面上理顺央地关系,新政才可能激励地方政府赋权于民,才能进一步拓展国家回应农民诉求的空间.
"工作组"作为一个广泛出现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的重要现象和运作机制,在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工作组"总是围绕党中央的中心任务,在不断常规化的权力运作中,提升"政党-国家"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工作组"模式能够在实践层面联结一统体制和有效治理,在理论层面回应有关国家治理能力的讨论,从而以一种治理模式形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与晚清相比,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与五四一代的思想关联更为紧密.一方面,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包括对小说文体特征的重新认识("移人")、以及建立在这种新认识之上的小说书写内容的别择与功能实现等,后来事实上仍为周氏兄弟、陈独秀、胡适他们在讨论新文学的建设方案时所分享,为后来新文学阵营内部对于新文学的不同的探寻,提供了思想与逻辑上的起点甚或原点;另一方面,梁启超对于文学"移人"特性的揭示,以及通过"薰""浸""刺""提"四力的阐释而构筑起来的、以"情感"为纽带的作者—
所谓上古"五刑"刑罚体系的观点是受儒家经典和战国时邹衍的"五行"思想等影响而产生的,在迟至秦汉时期律令尚未法典化的背景下,难以确认先秦乃至秦、汉初存在着规范的"五刑"刑罚体系.曹魏《新律》"更依古义制为五刑"的实践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北朝少数民族王朝对中古法律史影响的一个亮点,是胡汉融合对中古"五刑"刑罚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举凡"刑"的意涵演变、北魏绞刑入律在中国死刑立法中的划时代意义、流刑在北朝渐次进入正刑体系、鞭杖刑的转化、宫刑的一度死灰复燃等,无不与之相关.这对我们
孙中山本人极为珍视《实业计划》,认定"为和平而利用吾笔作此计划,其效力当比吾利用兵器以推翻满清为更大也".是书并非用一种语言写作,结集出版之前,中英文交织发表,过程十分复杂,刊印于不同国家,有多种版本.迄至今日,前人论述皆偏重于分析其言说之内容,对其成书历程几乎无人涉及.海外文教机构中所藏索克思、安立德、安得生、芮恩施等个人档案之中,有孙中山、宋庆龄两人与各方在1918年至1922年间的通信多封,只言片语间蕴藏《实业计划》成书过程中诸多未解谜题之线索.笔者按图索骥,寻得《实业计划》自起笔成篇,继而全书
创经、拟经、广经、续经与补经现象在儒学演进史上长期存在,反映出儒家典籍经典化过程的独特性.儒家经典系统之门始终关而未闭,一方面是因为秦汉以来经典原文献残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学自身的"经子和合"之特点.抛开单纯的文章体式的摸拟,创经、拟经、广经、续经与补经其实是一种"希圣"行为,是儒学子学属性的外显.希圣与尊经是儒学演进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当希圣背后的子学属性发展到极致,以圣人自命者开始从对经典的创、拟、续、补发展到疑经、改经,道统凌驾于学统之上,进而反作用于经典系统,于是有了《四书》对《五经
在当代经济学的语境下,本文从一种广义的制度分析新视角,首次重新解读了马克思(以及恩格斯)著作中的制度经济论述.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梳理、观点辨析、理论提炼与重构工作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学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体系.这一分析体系既包含有关社会经济制度问题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的"一般性分析",也包括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历史特性的"专门性分析".两个分析层次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反映了从"一般"到"特殊"的创新性理论演绎思路.对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体系的重新发掘与提炼表明,马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以卓炯、蒋学模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就主张,剩余价值概念在经过新的诠释后也适用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令人遗憾的是,迟至今天,上述主张仍未获得学界的共识,其结果是造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缺乏自己的理论范畴,难以形成逻辑谨严的学说体系.本文首先回顾了斯大林和毛泽东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继而重新估价了卓炯的学术贡献,肯定了他对剩余价值的两重性所作的区分,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作的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发展而来的社会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
文化与社会总是处于互动之中,美国政治文化将种族矛盾作为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自建国以来,盎格鲁—新教文化长期被视为美国文化认同的核心,但是该文化的同质性要求使其社会包容性不足,与美国的多元社会构成和族裔不平等存在张力,形成了建设"文化大熔炉"理想和种族歧视实践之间的冲突,种族矛盾成为美国社会的痼疾.20世纪民权运动之后,主张族裔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成为新的"政治正确"标准并占据主导地位,但并未有效解决美国的种族和族裔不平等问题,相反产生了新旧文化认同之间的冲突,不同形式的种族矛盾时有发生.20世纪80
社区矫正是一个社区和矫正人员互动的过程.本文基于2018CLDS全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社区矫正人数的增加会导致城市社区凝聚力的下降;社区社会经济地位对社区矫正人数的负面影响有调节作用;以地方政府社区支出和居民安全感为指标的社区治理效能可以缓解社区矫正人数对城市社区凝聚力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推进社区矫正既要关注"社区矫正"中的"矫正者",也要关注社区矫正中的"社区",要重视并科学地开展社区矫正评估,促进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和社区矫正良性互动、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