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之刘兰芝形象新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刘兰芝作为《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作者对其倾注了大量笔墨。该形象一直以“善良率真、才德双全”被人们喜爱,又因结局悲惨而令人遗憾。但细究文本,可以发现,刘兰芝的悲剧在根本上是其个人的性格悲剧。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 性格悲剧
  《孔雀东南飞》作为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历来为人所称道,是乐府民歌的瑰宝。该诗以汉朝为背景,对话贯穿整体,叙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成功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关于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历来被赋予“吃苦耐劳、善良率真、才德双全”“具有反抗精神”等关键词,因而被人所喜爱与赞颂。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也正是因为历来在人们心中的刘兰芝如此完美,所以这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尾更加动人心弦。但是为何刘兰芝各方面如此完美,却还是得到如此悲惨的结局。回归到文本,可以发现刘兰芝的形象是否如此完美着实值得商榷,甚至可以说,这个悲剧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属为刘兰芝的性格悲剧。
  一、虽为白璧,但瑜不掩瑕
  不可否认,刘兰芝确实是有个性、有魅力的独立女性。“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道出了她的精致柔美。同时,她也很能干,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女子形象。“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三日断五匹”写出了她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并且做事干练。此外,她对爱情坚韧,离别时做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盟誓,所以焦仲卿才毫不犹豫说出了“结发同枕席,黃泉共为友”的话。但是为何如此美好的女子,最终落得寻死的结局。 细究文本和背景,焦仲卿作为家庭中的唯一男性,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作为妻子和母亲之间的桥梁,焦仲卿显然没发挥好应有的调和作用。他爱护妻子,也遵从母亲,但当出现两难问题时,他却使二者的关系更加恶化了。首先是将妻子抱怨的话完整转述给母亲,直接激怒了母亲。其次是乞求母亲留住刘兰芝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是胁迫的,“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这将会进一步让焦母将怒气转移到刘兰芝身上,因此怒气不仅未消,反而“槌床便大怒”,并说一定不会同意刘兰芝再回来。最后,本来活着两个人就有希望,但是焦仲卿虽然知道刘兰芝心意,却一怒之下说“吾独向黄泉”。因此就连寻死这个最坏的打算也是焦仲卿提出的。除了焦仲卿个人原因之外,我们可以发现刘兰芝也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如果说焦仲卿是悲剧的助推力,那么刘兰芝的性格缺陷便是导致她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
  二、过于刚强猛烈,挑战当时的家长权威
  刘兰芝虽有能力,但性格过于刚强猛烈。她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一般有才干有想法,同样是处于主母是家中最高权威的处境,两人所处的境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王熙凤在贾府中左右逢源,能够按照礼数周全地操持家中各项事务,同时也能够得到贾母的喜爱和府上人的尊重,这与她八面玲珑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林黛玉初到贾府的时候,王熙凤夸奖林黛玉:“这天底下竟然有如此标致人儿!我今天才算看见了!况且这孩子身上的气派一点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感觉像老祖宗的亲孙女似的。”足见她的说话技巧之妙,既是夸奖了林黛玉,更是变相夸奖了贾母,让贾母心生欢喜。此类例子数不胜数。王熙凤对自己所处的局势非常清楚,在得到主母的认可后,管理其他事情也就变得顺利多了。但是刘兰芝却不能在这样相似的局势中游刃有余,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好事,但是过犹不及就有失偏颇了。汉代礼教中非常强调女子的贞顺,在《礼记·内则》有相关的规定:“妇事舅姑,如事父母……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但是刘兰芝显然不是这样一位愿意顺从的女子。首先她的门户是要高于焦仲卿家的,因为像“素”“箜篌”等是大户人家才能有机会接触到的,并且“诵诗书”也不是一般人家可以触及的。家人能够如此重视她多方面的发展,可见她家境殷实。而焦仲卿只是个“小吏”,因此在门户方面,刘兰芝是有一定优越感的。也许正是因为认为自己如此优秀,所以更是一点委屈也没办法接受。因此在向丈夫诉苦的时候,她理所应当认为都是焦母的问题,“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她没考虑过自己的原因,甚至在情急之下说出了“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话,作为一个儿媳,她非常直白地提出让焦母遣送她回家。且不说东汉时期,父母在夫妻的婚姻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刘兰芝这样的话便是在赤裸裸地挑战焦母的家长权威。相信任何一个婆婆听到儿媳这样的话都难免心生芥蒂。从焦母所说的“吾意久怀忿”可见,焦母并非都是大家所认知的蛮横不讲理,对于刘兰芝的种种行径,她也是忍耐了一定时间的,只不过刘兰芝所说的这些话实实在在触碰到她的底线,所以才坚持“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的想法。且从焦母对于要重新许配给儿子的秦罗敷的描述两次都用了同样的话,即“东家有贤女”。多次重复实为重点强调,从这个“贤”字可见焦母非常看重儿媳对自己的态度,她想象中的儿媳是贤惠的,不仅是要能干的,还要是温柔的,但绝不是像刘兰芝这样过于有自己的想法的、骄纵的。刘兰芝的过分刚强还体现在绝对不服输、不让步,在焦仲卿提出“吾独向黄泉”的气话后,她反应比焦仲卿更加猛烈,直接回以“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依旧是把话说得不留一点余地,火上浇油。如此这般,便把双方都逼到了绝地。倘若此时两人能够冷静下来,商量一下接下来的打算,相信肯定会有比双双寻死的结果好。但由于二人性格使然,显然不可能有这样的好结局。
  三、过于追求自我,缺乏换位思考
  刘兰芝以自我为中心,没能处理好角色转换。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有时候不同的角色之间会发生重合,如若不能处理好角色的转换,则会形成角色冲突,严重时还会酝酿悲剧。 从“十六诵诗书”并且“知礼仪”可知刘兰芝是知书达礼之人,但是还是惹怒了焦母,让焦母感觉“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刘兰芝没做好儿媳的角色转换。出嫁之前,刘兰芝对于女儿这个角色担任得很好,所以她在母亲的安排下学习了各门才艺。出嫁之后,从焦仲卿的话“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可见妻子这个角色,刘兰芝也扮演得很好,是焦仲卿心中的至诚伴侣。但是在妻子和儿媳两种角色发生重合的时候,刘兰芝显然忽略了儿媳这个角色担任。《礼记·内则》也同时规定:“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可见,当时的社会,家庭是女性施展才能的主要场所。因此刘兰芝绝大部分时间是需要和焦母一起度过的,处理好与焦母的关系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作为单亲家庭,焦仲卿的母亲在没有伴侣的情况下,会更加依赖儿子,而儿媳的到来明显让她感觉分割了儿子的一部分爱,让儿子和自己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儿子更多的站在儿媳那边,再加上刘兰芝果敢干练的性格,儿子在婚姻中的话语权变少,焦母自己的权威地位也受到了质疑。因此,她认为有刘兰芝在,自己的儿子“岂得自由”。刘兰芝越是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无可挑剔,“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但在焦母的眼中,越是容不下,越是觉得刘兰芝是刻意而为,光芒都是刺眼的。在这场悲剧中,焦母肯定是有错误的,在这样的封建礼教之中,焦母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家长,自恃有绝对的权威,要求一切能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这么优秀又不墨守成规的儿媳和自己一手带大的软弱儿子,明显脱离了自己的掌控,所以她没有安全感,所以才对刘兰芝有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如果刘兰芝能够换位思考,想一想为何自己如此尽心尽力依然不得焦母的心,藏一藏自己的光芒,凭借她的聪慧过人,能担任好女儿和妻子这个角色,定也能找到与焦母相处的融洽之道,得到焦母的认可。但是从开篇刘兰芝一味地和丈夫埋怨之语中可知,她只是推卸责任,包括在归家之后刘母问她是犯了何错才被遣送回家,刘兰芝的回答也是“儿实无过错”。可以发现刘兰芝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丝毫没想到在与焦母关系恶化的过程中,自己也会有一部分原因。刘兰芝也没考虑到丈夫同时还扮演着一个儿子的角色。特别是在东汉末年,儒家文化深入人心,儒家强调的孝道更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准则。孔子云: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刘兰芝在和丈夫抱怨的时候,一味地指责焦母的不是,让焦仲卿夹在中间难以做人。   四、该理性时感性,助推悲剧
  刘兰芝是理性和感性的矛盾体。理性体现在她看待事情的时候很清醒,感性体现在她很多时候没能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又显得不够理性。刘兰芝还是积极与消极的结合体,有时候她非常坚定,不愿委身讨好旁人,但是有时候她又显得过分消极。在焦母谴责她回家时,丈夫安慰她说“卿但暂还家,不久当归还”,刘兰芝明白,焦母的态度坚决,而且自己与焦母之间的矛盾已经很深了,这次归家后是不可能还有机会回来的,所以她对丈夫说“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但是感性体现在临别时面对丈夫的依依惜别,明知道是奢望,但她内心还是存留了希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和焦仲卿的爱情是不可能有结果的,这样不愿委曲求全的性格就算嫁入太守家,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在结婚当天赴死,以明自己的志向。但是她答应了婚事这却为冲动之举,媒婆前来提亲时,刘兰芝含泪让母亲回绝来做媒的人,以后慢慢再商讨此事,刘母并没有勉强刘兰芝,而是用了很长一段话来向媒人解释,可见刘家的家风并非专制,还是很尊重子女想法的。而在刘兄和刘兰芝的对话中,更多的可以看出刘兄是为刘兰芝考虑的,希望刘兰芝可以出口气,可以过得好,并且还询问了她的打算,“其往欲何云”。且从刘兰芝的描述中可知,刘兄只是性格比较急躁“性情暴如雷”,但并不是完全不考虑刘兰芝的感受,刘兰芝若能冷静下来和刘兄周旋,再多考虑,相信刘兄也是会谅解的。但是刘兰芝却在赌气之下回应立即就可以出嫁,“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刘兰芝再一次在冲动之下将自己推向了火坑,也将太守家置于尴尬的境地。历年来,人们赞扬刘兰芝与焦仲卿感天动地的爱情,赞扬刘兰芝对太守家迎亲的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金玉车、青骢马、金镂鞍这些贵重的聘礼无动于衷的淡泊名利,但是换一个角度,太守家也是刘兰芝冲动之下的受害者。从太守家准备婚姻时隆重的场面来看,他们是非常重视这场婚事的,完全没因为刘兰芝是二嫁而有所怠慢。而且,这场婚事是光明正大,你情我愿的,太守家并非是过错方。然而刘兰芝的一场赴死未曾考虑过太守家的感受,喜事变丧事,太守家也因此蒙耻。刘兰芝此举确实不够值得肯定,但是也可以猜想,刘兰芝一开始也许并未想到寻死这一步,而是在焦仲卿的激怒之下做出的决定。刘兰芝感性的一面一步步将自己和焦仲卿推向了悲剧。
  五、结语
  刘兰芝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她确实如历年来人们所认知到的那样聪明能干,不慕名利,具有反抗精神。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她被培养成符合当时传统社会规范的女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但同时又不能如此簡单地来理解刘兰芝所遭遇的一切。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刘兰芝也是有自己性格方面缺陷的。她在封建礼教的框框条条中过于刚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提出,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所构成,只有这三者保持协调平和的状态时,才能保证人格的正常发展。刘兰芝过分追求本我的过程中,没能遵循“现实原则”,无法与自我形成协调。因此这样有棱有角的刘兰芝注定不能为当时的社会所容,她没能学会在这封建礼教中迂回周旋,于是得到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复杂的人格,刘兰芝的形象才更加饱满,不是扁平的,而是一个如同林黛玉般的圆形人物,给后世留下一个独特且令人遗憾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 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337.
  [2]郑玄.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作 者: 吴晓杭,伊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齐雪艳,文学博士,伊犁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欧茨卷帙浩繁的作品,可以看出欧茨女性主义意识的婵变过程。《奇境》是欧茨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拟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文本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来分析作品中所彰显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意识 文本 叙事视角 叙事语言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当代美国文坛上成就斐然的女作家之一。欧茨与女性主义的关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评论界对“欧茨是否具有女性主义意识”一直是莫衷一
期刊
摘 要:被誉为“科幻作家中的莎士比亚”的美国文学家菲利普·迪克在20世纪60年代超越了此前流行的典型“太空歌剧”形式科幻作品,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东方的哲学思想,而小说《尤比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迪克对东方思想的接受,一方面受到了心理学家荣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根植于20世纪60年代加州伯克利兼容的文化土壤。《尤比克》中对东方哲学的运用,一方面是运用“道”与“常道”
期刊
摘 要:据《朝鲜王朝实录》,朝鲜时代初期(1392—1493)科举存在重经学还是重词章的争论,最终经学派占上风。此外,朝鲜对于经学的重视在官员课试、宗亲试中也均有体现。对经学考试应该以笔答还是口述的方式解释经书、考生或文官应研习一部还是多部儒学经典,皆有争论。但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实质上都促进了经学在朝鲜的本土化发展。  关键词:朝鲜王朝 科举 经学  朝鲜半岛在朝鲜王朝(1392—1910)以前
期刊
摘 要:打马是古代的一种博戏。李清照“打马”组文作于南渡之后,集才气、霸气、豪气、英雄气于一体,文气激越,用典宏富,多所兴寄,有家国之叹,有时局之忧,有中兴之托,有恢复之志。  关键词:李清照 “打马”组文 文气 兴寄  李清照著有《打马图经》一卷,并为之作《〈打马图经〉序》《〈打马图经〉例论》《打马赋》。打马是古代的一种博戏,宋代陈振孙认为“大约与古之樗蒲相似”a。李清照《〈打马图经〉序》如是说
期刊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艺术的源头,艺术一直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迁客骚人、文人墨客乃至无数先民的智慧结晶。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而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在中学艺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每个艺术教师体现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使命。结合学生心理、运用相关教学方法、有选择性地教授传统文化,在教学中逐渐渗透,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期刊
摘 要: 在昌耀的长诗中,《燔祭》无疑是独特的。它挣脱出古高原史诗般的宏大抒情空间,看似散漫实则富有逻辑,用碎片式的自我争辩倾吐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主义与物化主义的思考,其中有焦虑以及无可回归的绝望感、宿命感,但它指向的终极意义是建构自我,并在虚伪之物与纯粹之物微小的游离中,实现了保罗·瓦莱里所说的诗歌“神奇而脆弱的平衡”。  关键词:昌耀 《燔祭》 《噩的结构》 建构自我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在学生掌握字词基础后的关键任务。读写融合,阅读中熟悉且掌握相关写作知识与方法,增加语言积累,同时提升学生感悟能力,帮助写作能力的增长。在写作训练中,深化素材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理解,活跃学生的平时积累和思维,逐步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与写作 教与学 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在谈阅读与写作时这
期刊
摘 要:经典作品是历经时代的变迁遗留的明珠,作为中学生接受并探寻经典作品的文学之美是必经之路,而统编教材九下语文课本中的《溜索》正是一篇独具文学价值,需要学生去感受所蕴含的民族大美、品味民族之魂的课文,从环境美、象征美、生命美、民族美四个角度出发挖掘文本价值,探索教学趣味,进而再实现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文学价值 教学价值 《溜索》 民族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批以韩少功、阿城
期刊
摘 要: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五言、七言诗的重要作家。山水诗是其诗歌内容的重要方面。在大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发达的时代浪潮中,在盛唐气象的氛围下,李白怀揣着入仕途的梦想,在豪迈不羁性格的驱使下,漫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把对山河大川的热爱以及个人的诸种情感融入诗歌之中,通过奇诡的想象、大力的夸张,营造了阔大雄伟的山水诗歌的优美意境。  关键词:山水诗 盛唐气象 漫游 阔大 想象  唐朝是诗
期刊
摘 要: 惜春天生孤僻,由公府千金而至出家为尼,清代 《红楼梦》评点给予了一定关注。关于名义,或云“惜”者,息也,即“原应叹息”或“叹息随之”之“息”;或云“孤负春光”,既惜且憾。关于性情,“孤介性癖”为评者共识,美之者有之,惜之者有之,责之者更在多数。关于出家,一者“直伏后来出家根苗”,取生性所近;一者“念头久以立定”,取从小立志;一者“决志出家根由”,取出于不得已。关于意蕴,惜春作画,惜本佛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