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七年级下册 Module 6 Unit 1听说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节听说课的教学设计采用PWP教学模式,即“Pre-listening(听前)—While-listening(聽中)—Postlistening(听后)”。教师在听前环节导入“问路和指路”的话题,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词汇与语言表达;在听中环节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文章主旨,把握细节信息,渗透听力策略并培养听的能力;在听后环节设置真实情境,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语言,从而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真实情境;问题链;追问;思维导图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本节课为听说课,话题是“问路和指路”。教师采用PWP教学模式,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思维导图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两两互动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运用等活动提升语言能力。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本节课以听说为主,分为听前、听中、听后三大环节。在听前环节,教师以外国留学生寻求帮助的视频材料导入真实的问路情境,自然地引出本课新的重点词汇,为学生后面的听力任务扫清障碍。在听中环节,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设计了理解主旨大意和提取细节信息的活动,并布置了听后填写表格和思维导图的听力任务,学生借助简图和导图简要复述课文,练习指路用语。在听后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来训练他们的语音、语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找出问路和指路的用语,为后面的输出活动作准备。之后,教师再次通过视频导入真实情境,与开头的视频相呼应,并组织小组活动。在本节课中,教师一步步搭建台阶,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听懂问路用语并运用指路用语,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多次设置不同形式和不同层级的双人及小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和语言的生成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1)What
  对话围绕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问路和指路”情境展开。对话一共有六个轮次,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名游客询问去王府井大街、书店和国家体育场的路,Lingling和Betty给这名游客指路;第二部分是游客与警察针对国家体育场进行的问路和指路的对话。整个对话为学生呈现了真实的语境,涵盖了多种问路和指路用语的基本句式,并对去相关地点的路线进行了描述。
  (2)Why
  通过此“问路与指路”的对话,作者以天安门广场为主要发生地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问路与指路的表达。
  (3)How
  本文通过对王府井大街、书店和国家体育场的问路与指路对话,生动自然地呈现了英语中地道的“问路”及“指路”的表达方式,如:“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Is there a… near here? ” “How can I get to…?”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Go along...”“Go across…” “Turn left/ right (at)…”“On the left/ right” “Opposite” “Take…to…”等。对话为学生呈现了真实的语境和丰富的表达方式,为学生能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目标语言提供了支撑,其话题设置和语言情境结合十分巧妙。
  2.学生情况分析
  (1)自然情况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浓厚,对此类交际性强的话题比较感兴趣,且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2)已有基础
  学生具有一定有关问路和指路的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储备,具有初步的听力、复述及表达的能力,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听说活动中来,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
  (3)现存不足
  学生在读图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对路线的表达不够具体和准确。

教学目标和重点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Remember the key words and phrases about asking the way and giving directions like “go along”, “go across”,“turn left / right”, “opposite”, “the National Stadium” and “underground station”.
  2.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way to a particular place in the conversation by ticking,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filling in the table and finishing the mind map.
  3. Use the ke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o show others the way to a particular place.
  4.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rules and be willing to help others.

教学难点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 the ke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o show others the way to a particular place.

難点突破


  1. 教师以学校接待外国留学生的活动为契机,设置真实的问路和指路情境,让语言学习更加自然真实。由于对话涉及的地点选在学校周边,因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对此十分熟悉,为最终的输出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听力活动通过问题链层层推进,教师还利用平面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突破学生读图的难点。
  3.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层层推进活动,并借助学校周边的地图,让学生重点练习指路的表达。同时借助评价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语音、语调是否合适,表达是否正确,指令是否清晰。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2. 技术准备:PPT课件,黑板,学案,音、视频文件等。

教学过程


  Step 1 Pre-listening
  [活动1]
  Watch a short video and ask the students“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播放留学生录制的小视频设置真实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对词汇的学习,为后面真实语言输出作准备。
  [活动2]
  Watch some pictures and learn some key words and phrases.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图片和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学习重点词汇及短语,为后面的听和说作铺垫。在学习“go across/ cross”时,教师还强调了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渗透安全法则的重要性。
  [活动3]
  Try to remember the key words and phrases, and then play a game named“Memory Challenge”.
  [设计意图]
  教师让学生当堂记忆几个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并利用PPT闪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为后面的听说活动提供语言支撑。
  Step 2 While-listening
  [活动1]
  Listen for the main idea.
  (1) Listen for the main idea and tick the places they mentioned.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听完整的对话,提取对话大意,并汇总对话中提到的地点。
  (2) Continue asking the students:“What places does the tourist want to visit?”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追问的方式,缩小地点的范围,让学生一步步获取细节信息,为更好地理解对话内容服务。
  (3) Continue asking the students:“How does the tourist get to these places?”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让学生预测游客的交通方式,渗透“预测”的听力策略,并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了解多种交通工具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活动2]
  Listen for the details.
  (1) Listen to the first part and fill in the table. Then check the answers in pairs.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听上半段对话,获取有关去王府井大街和书店的路线信息,两人一组核对所填信息的正确性,增强学生发言的信心。
  (2) Watch the route on the map and retell with the help of the map.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展示路线及复述路线,再次熟悉并练习指路用语,为输出活动作准备和铺垫。
  (3) Listen to the second part and complete a mind map.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听下半段对话,获取去国家体育场的细节信息,并完成思维导图,为复述作准备。
  (4) Retell in pairs with the help of the mind map.
  [设计意图]
  学生复述去国家体育场的路线,练习问路和指路用语,内化语言,并为后面的输出活动作准备。
  Step 3 Post-listening
  [活动1]
  Read the dialogue with the recording.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朗读对话,模仿并关注语音、语调,并再次整体理解课文含义。
  [活动2]
  Discuss how to ask the way and how to make directions clearer.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梳理问路和指路的表达方式,启发学生说出其他的表达方式,使指路用语更加全面。   [活动3]
  (1) Watch a video.
  (2) Group work: Help foreign students find some places with the help of the map. Then share their routes.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播放留学生的小视频,与导入部分相呼应,更真实地设置了帮助外国人指路的情境。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重点练习运用指路用语,并通过班级展示相互学习、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Step 4 Homework
  Draw a route from the school to your home, and then report it in a voice message on WeChat.
  [设计意图]
  让学生巩固并迁移运用当堂课的所学内容。

点评


  在“朝阳+海淀区级英语骨干教师创新型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自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的刘爱老师执教了“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National Stadium?”一课。本课在定位和设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力求在英语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实现一些创新和突破。本节听说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 选材真实,贴近学生生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由此可见,课程资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于这一要求,刘老师利用学校接待留学生的契机录制了两段视频材料。其中一段留学生询问如何去国家体育场等地点的视频作为本课导入环节的教学资源,而另一段留学生针对学校周边地点进行问路的视频则作为本课输出任务前的一个真实情境设置。
  作为视听输入材料,这两段视频具有很多优势:
  (1)学生近期能够看到大量留学生出现在校园中,而留学生问路情境的设置,可以自然地导入到本课的“问路和指路”话题。这样的场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引导他们快速沉浸于语言学习环境,使语言学习更加真实、自然。
  (2)导入视频中提到的“the National Stadium”恰恰是本课需要掌握的地点名词之一,视频顺利地导入了词汇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3)教师在布置输出任务之前继续播放留学生问路的视频,与导入环节相互呼应,让任务情境更加真实。视频中,留学生问到的麦当劳、银行、邮局及地铁站都在学校附近,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因此,在完成输出任务的时候,学生愿意参与且有话可说。
  2. 设问导引,发展思维品质
  《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初中英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提问,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用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并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归纳,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继而进入语言实践和语言运用,为特定目的恰当地使用语句表达交际功能。教师要在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发展其思维品质。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不可或缺。有了精心设计的提问,师生才能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将问题作为桥梁,自然而然地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完成课堂交际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基于上述要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录音材料,刘老师在本课中巧设问题链,并围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由整体理解对话大意到获取细节信息,在听力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逐渐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本课的提问环节着重放在两个教学时段进行。首先,刘老师在听前环节,特别是在词汇教学时进行了提问,使词汇学习整体过渡、衔接自然。刘老师就导入视频时提问“Where do they want to go?”引出对“the National Stadium”这一地点名词的学习;接着提问“How can they get there?”引导学生复习交通工具的表达方法;再问“If they go there by subway, where do they go first?”引出对“underground station”的学习;然后,继续提问“How can they get to the underground station from our school?”从而过渡到对描述步行路线需要用到的指路用语“go along”“go across/ cross”“turn left/ right”“opposite”的学习之中。词汇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真实而不枯燥。这样的提问环节设计能一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思考与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刘老师在听中环节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层层推进。第一遍是整体听,让学生关注主旨大意,同时选出对话中提到的有关地点的名词。第二遍是分段听,让学生理解细节信息。教师播放上半段听力录音,让学生在对话提到的众多地点中,关注到游客想要参观的地点,并提问“Where does she want to visit?”,紧接着继续追问学生“How can she get there?”引出接下来的教学重点——指路用语。刘老师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填表活动,让学生关注“go across/ cross”“turn left/ right”“opposite”等指路用语,并利用简图让学生理解并复述去王府井大街和书店的路线,突破本课的一个难点内容。接着通过“We know the way to Wangfujing Dajie and the bookshop, but how can she get to the National Stadium?”这个问题,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对下半段听力的理解。刘老师在这里设置了填写思维导图的活动,聚焦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及乘坐地铁的具体信息,并让学生在完成聽力活动后,根据思维导图复述去国家体育场的路线。   本课问题链的设计巧妙地串联了多种多样的听力活动,启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由于听力材料较长,因此刘老师根据学情,在学生了解主旨大意后采取了分段听的方式,降低了听力对话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分段复述了对话内容,为内化语言作了铺垫和准备。
  3. 生成自然,渗透态度情感
  新课改实施以来,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生成性资源,即师生与文本或教学环境相互作用或生生交流而形成的教学资源,这是教师在备课中难以预料的课程资源。这些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意外事件、学生所犯的错误甚至是教师失误等,都可以成为生成性资源。
  但是,如何才能抓住“动态生成”,让学生既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呢?以往,教师在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往往是在课堂的最后喊個口号,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触动学生,也不能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在这节课上,刘老师多次在课堂中抓住了现实的生成性资源,且将其作为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听前学习词汇的环节,刘老师利用图片教授“go across/ cross the street”的时候,灵活、自然地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If we go across the street, what should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这时,很多学生开始进行积极思考,他们说到了“Traffic lights.”“Walk on the zebra line.”“Follow the traffic rules.”“Pay attention to the safety.”等。可见,通过这个小小的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引起学生对交通安全的关注与思考,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教育和恰当的引导,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了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如在本课最后的任务输出环节中,刘老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帮助留学生指出去麦当劳、银行、邮局和地铁站的路线,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在展示环节,有一个小组提出了多种路线供留学生选择。同时,其他小组的同学也争先恐后地想要补充。刘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并给予了他们充分的时间说出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位学生指出了一条路线,是距离目的地最近的小路,而另一位学生则表示不同意,认为小路不安全。然后,两名学生就选择大、小路及其安全问题展开了小型辩论。这种不同观点间的争辩让学生们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考。刘老师即时抓住了这个“动态生成”,又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即“不论我们选择哪条道路,都要靠右行走、走人行横道,安全是最重要的。”
  总之,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多多关注和捕捉对课堂教学有益的细节并巧妙利用,使之转化为英语教学的契机,努力让课堂成为活泼生动的、动态生成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文娟,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中学英语教研员。
  刘爱,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英语教师,朝阳区骨干教师。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区为扬子克拉通西北缘的米仓山以北汉南和米仓山以南的碑坝地区,分别主要出露西乡群和火地垭群的地层。该区广泛出露新元古代侵入岩,是一成分复杂(从超基性-基性-中
每年年末如果要在浩若烟海的年度电影评论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犀利的评语是不行的。电影上映之初的美誉如云和年末了的怨声四起已经成为按时到来的节气,不过不行。2011年,中
本文研究了泰国蒙河流域的采砂矿坑如Ban Kanaidee、Tha Chang和Khok Sung地点出土的剑齿象科化石新材料。Ban Kanaidee矿坑出土的剑棱齿象上颊齿与泰国北部Mae Moh煤矿发现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与我国西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紧密的重大科学问题,其起始时间、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是新生代北半球环境演化的研究热点之一,涉及全球变冷和青藏
本论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对现有的古生物地理学定量分析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此后在第二部分用三种不同的分析技术对Roadian-Wordian期腕足动物古生物地理学进行了深
奥陶纪艾家山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所造成的古地理变迁,使得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的志留系残留不全,沉积相带南浅北深。因此,研究区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特
湟水河是湟水水系的主干河流,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于河谷两侧的阶地之间,阶地与河道之间,日益严重的威胁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好上述问题
滇西北兰坪盆地内因产有包括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及其外围一系列矿床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巨型矿集区,虽然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新生代沉积地层当中,且矿区内没有明显出露的岩浆
本文以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S气藏为实例,对飞仙关组硫化氢分布特征、天然气储层矿物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揭示,高含HS气藏主要分布在飞仙关组蒸发台地相,储层矿物主要是白云
为研究甘蓝CMS不育系材料PM的败育机理,以甘蓝不育系PM和保持系PF为试材,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小孢子发育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不育系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形状不规则,严重影响了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