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成效沟通的六大要素

来源 :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c9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离不开沟通,但很多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往往有无能为力之感,甚至还会感觉越沟通效果越差。我经常听到有老师发出“对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的哀叹,也经常有老师抱怨,不管和某学生谈过多少次都效果甚微。
  沟通,是为了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要取得良好教育沟通效果,则需具备六大要素。根据自身多年和学生交流的经验,同时结合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有关理念和技巧,我将在此谈谈自己对这六个要素的的理解。
  成效沟通先要建立亲和力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老师为了表现自己的谆谆教导而拉下脸色说教,可在如此沟通情境下,即使是绝对正确的真理,往往也变成正确的废话;还有的老师采取的是声色俱厉式批评,时而配合着肢体动作,如拍桌子、打板凳、吹胡子瞪眼等,希望用所谓的威严来压制学生……
  以上这些完全失去亲和力的说教,根本称不上沟通,或者只能算是无效、无意义的沟通。这种教育沟通模式,不是加剧学生的畏惧感,就是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总之都是让学生的心离得越来越远,对老师越来越抗拒。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其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严厉批评的高分贝语言对他们危害甚大。长此以往,很可能会给其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
  NLP研究认为: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因此,对于老师们来讲,与其考虑要讲哪些道理,或许思考一下应该用怎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更重要。比如说,老师在和学生沟通时,如果能做到满面春风,话未出,笑先迎。那么,受温暖的笑容所感染,学生的心情也会变得放松,抗拒力减弱,从而愿意专心听老师教导,甚至还能配合着积极地进行反思。这样的沟通就是成功的,恰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次,某位初二学生被妈妈带着来见我。据家长介绍,该生在一次与班主任的交流中,情绪失控,暴打班主任,学校因此责令他回家反省。冷静下来后,该生也是一番后悔,家长因此找到我寻求帮助。
  当时正值周末下午,我找了一个比较幽静的饭店,请这位学生同我一起吃饭聊天。我并没有开口就直接询问目标问题,而是找了一些他会感兴趣的话题与他展开了讨论。一顿饭下来,我们之间便建立起了良好的亲和关系,他再无顾虑地向我倾诉了自己的心声,包括他在学校里所受到的委屈等不愿意告诉师长的内容。在倾听中,我伺机引导,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设想一下,如果我没有任何前期铺垫,而是直入主题,语重心长地指出:学生打老师是不对的,老师批评你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道理固然有正确的一面,但从教育沟通效果来讲,除了增加该生的羞愧感之外,真正起到的矫正效果并不明显。
  那么老师该如何培养亲和力呢?
  1.面带微笑地和学生沟通。微笑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能带给人温暖和力量,能让学生放松身心,有助于促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
  2.用充满关爱的眼神对学生予以鼓励。眼神是心灵的窗户,当眼神中所蕴含的关怀传达给了学生,他们就会感觉自己是被重视的,自然也就会愿意亲近老师了。
  3.适当的肢体接触。例如拍拍学生的肩膀以示鼓励,和学生握握手表示尊重。经验证明,“老师相信你,你是可以的”、“老师期待你的精彩”等激励式话语比单纯讲大道理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4.说话的语调要舒缓柔和。NLP研究表明:谈话的内容占沟通效果的7%,说话的语气语调占沟通效果的38%,肢体言语占沟通效果的55%。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5.平时要注意建立“情感银行”。所谓“情感银行”,就是提醒老师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多一些情感的投入,用爱心浇灌教育,用爱心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的成长有足够的包容和接纳等。“情感银行”主要的存款方式之一就是赞美——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肯定学生优点的自然流露。和表扬不同的是,赞美不仅是指对学生当面的鼓励、表扬,它更重视在学生背后的关爱、支持。
  成效沟通要学会倾听
  很多老师都知道倾听很重要,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做好倾听工作。那么,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怎样倾听才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呢?
  1.要倾听学生的情绪所在。沟通要先处理情绪,再表达关怀,最后才是讲道理。处理学生的情绪,首先要关注到学生的情绪所在。如果老师不能判断出到底什么才是学生所渴望的,那么他往往也无法给出有效的建议。
  例如一次,某个学生满脸忧伤地问我:“老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面对这样大而空并且没有标准的问题,老师很难给出准确的回答,会让学生带着失望而归。当时,我听出学生内心的低落、难过,于是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她:“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如果信任老师就告诉我,如果你不想说,也可以告诉老师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到你。”受到安抚后,她的情绪得以释放,慢慢向我讲述了她的遭遇。最后,她从我这里得到了针对性的回答和支持,非常满意地离开了。
  2.要倾听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NLP研究表明,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如果能找到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然后在对其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劝导学生修正实现自己动机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位年轻而富有责任的女老师曾对我讲诉了一个故事:她的班里有位男生失恋了,出于对老师的信任,这位男生向她倾诉了自己的痛苦:“想跳楼的感觉都有了。”但同时,这位男生又希望她不要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父母。谁知,担心于他的偏激想法,该老师很快就联系了家长。学生知道后,认为老师出卖了他,愤怒中一拳打碎了玻璃门,手上鲜血直流,被送进了医院。
  该老师因此向我咨询: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处理才是恰当的呢?
  的确,从一般的教育方式方法来说,该老师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毕竟学生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然而,如果老师能关注到学生语言背后的真正动机,那么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我们设想一下,这个学生是真的想跳楼吗?他这样说的真正目的是想表达什么?当我把这两个问题抛给该老师的时候,她恍然大悟:很可能这个学生只是在用这种极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那份感情的重视,想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那么,就可以根据这个动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可以对该生进行肯定,指出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让他有被认可感;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让他明白爱情是需要营养滋润的,这份营养包括生存能力、沟通能力等;甚至该老师还可以主动给这个学生出主意,帮他分析要怎样做才能增加追求到爱情的机会,从而让学生把对爱情的渴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当学生的情绪被接纳,情感被理解,并确立下了明确人生目标,那么,还需要担心他是否会跳楼吗?
  有道理却不一定有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师处理学生问题总是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因此,老师要通过积极思维找出学生的正面动机,然后逐步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加以批评否定,以免造成越沟通矛盾越深、越处理问题越多的局面。
  3.听出学生行为背后的能力。每个行为背后同样隐藏着一份正面能力,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发展使用这份能力,就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例如前文所提到的那个打了班主任的学生,我在和他谈话时,开玩笑地告诉他,我认为他有成为英雄的潜质。因为,一个人想要成为英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胆量和力量。而他身上,恰恰有这两个素质。我对他鼓励道,要好好发展他身上的这两个素质,这将是他今后人生中的一大宝藏。当然,必须是运用自己的能力来做好事才行——假设有不法分子冲击学校,如果他能依靠自己的胆量和力量号召大家制服歹徒,那么他就是学生们眼中的英雄!听到自己的能力被肯定,该生很高兴,也就更乐于接受我给他提出的建议了。
  4.听出学生内心的渴望。每个行为背后往往都隐含着一份渴望。有时候,学生的某种渴望不好意思直接表达,就只好用一些隐晦的方式来传递这份渴望,有时甚至是故意的挑战。
  例如,某次课间休息时,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认为读书有用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但一般情况下,问这种问题的学生往往本身就是对阅读感兴趣的。于是,我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反问她:“你是不是对读书很感兴趣啊?”果然,她很兴奋地告诉我,她很喜欢读书,还列举了许多她所喜欢的书名。最后,她用了整个课间的时间描述自己读书时的感受,最后还兴奋地总结道:“老师,我知道读书很有好处的,即使现在体现不出来,将来也一定会有帮助的!”
  而这时,我也明白了她向我提问的目的——她并不是来求证读书是否有好处,只是想借此告诉我,她也很喜欢读书。而我正是听出了她内心的这份渴望,才让她的心愿得到了满足。
  成效沟通要学会观察
  要想取得理想的沟通效果,就必须准确掌握对方的信息,而察言观色就是获取信息的最好方法。NLP的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往往会处于同频状态,即使那些喜怒不形于色的“老江湖”,也往往会因为一些小动作而出卖自己的内心世界,更何况涉世未深、心底单纯的学生呢?
  语言、语气同样可以加工掩饰,但是人的肢体语言就比较复杂,表情、动作、姿态、手势,这些都可能暴露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一个人有所掩饰,往往不可能顾及到所有方面,总会在某个环节出现矛盾。因此,学会关注学生的身体语言和微表情、微动作,对于读懂学生非常有帮助。
  有一年,我带的是高一班。当时班上有一位学生干部因为想家提出了请假申请,而学校规定,请假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她就找了一个人冒充自己的父亲来与我通话。但她将电话递给我的时候,手带着一丝抖动,声音也有点颤抖,再加上电话对面传来的声音听上去并不像成年人,而且语气并不是很理直气壮,我因此做出了“该生找了个假冒家长”的判断。
  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中,老师如果轻信学生,会给学生留下很多空子可钻;但如果随便怀疑学生,又可能会伤害到一些学生的心灵。那么,仔细观察对方在交流中所呈现的语气、姿态,我们就能找到反映出真实信息的蛛丝马迹,从而给出恰当的回应。
  通过细致观察,还可以准确把握学生当下的心态。比如说,下意识地用手遮住嘴巴,表示说话者有可能是在试图抑制自己说谎话的行为,或者是说话者感觉自己说了不恰当的话,对自己的语言不太自信等……总之,这些都是下意识地对自己的言论做出的消极反应。
  这个动作也有多种变形,比如有的人会假装咳嗽来掩饰自己遮住嘴巴的手势。如果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做出这个动作,那么他很可能就是在撒谎,或者是有难言之隐。一次,一名学生被点到站起来念自己写的作文,可她没念几句就用本子遮挡住了嘴巴。经询问得知,原来她事先完全没做准备,被点到名之前才临时写了几句。
  还有些表情比较容易观察:垂头丧气,说明内心受伤;扬眉的动作,说明志得意满;摩拳擦掌,说明求战欲旺盛或者精神振奋;而摸头发、揪耳朵等,就是手足无措的表现;双手环抱身体,往往是自我防御的体现;用手或手中的物品遮挡眼睛,往往是表达“我不喜欢刚刚听到(看到或知道)的内容”,或者在自己知道事情做错之后的下意识反应,表示“羞于见人”……
  总的来讲,观察微表情、微动作并不难,只要养成习惯就好了。当然,也可以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来加深自己对这方面内容的了解。
  成效沟通要善于发问
  NLP研究认为,谁先发问,谁就掌握了沟通的主导权。因此,老师如果想要有效引领沟通的方向和效果,就必须学会发问,而不是一味地滔滔不绝地教导。
  1.通过发问来了解情况,探寻事件的真相。
  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时候,先放下经验判断,让自己的心态归零,这就是所谓的“空杯心态”。只有先客观地了解事实,充满好奇心的探寻发问,才能够搜集到准确的信息,为有效教育提供支持。
  有一年我带的是高一班。一天,女班长告诉我,班里某男生总是欺负女生,并且,哪个女生漂亮他就更喜欢欺负谁。听了这话,我第一感觉非常生气,甚至想给该男生家长打电话,让家长带他回家反省。不过很快,我让自己冷静下来,决定先找这个男生了解情况。
  经过一些增加亲近感行为的铺垫,在我有意识的询问下,这个男生告诉我,他小时候很弱小,经常被女生欺负。一次,他被欺负得忍无可忍,便还手了,谁知却被恶人先告状,自己成了主动欺负人的那位,被老师狠狠惩罚了一顿。从此,他便种下了一个“想法”:长大后要打回来。而进入高中后,变得高大的他认为自己“报复”的时候来了,于是就有了欺负女生的行为。
  了解了这些情况,也就找到了他这种行为的根源。首先,我肯定了他想要证明自己“强大”的正面动机。然后,通过调整实现正面动机的行为方式,我引导他形成一个认知:要证明自己的“强大”,用帮助女生的方式一定会比欺负女生的方式更好。最后,该男生接受了我的建议,从此变得十分乐于助人。   2.通过发问,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寻的精神。
  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问怎么办的时候,老师可以用“你说呢”“还有呢”等强有力的问题回应,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解决问题的位置上,并且还会想出很多种方法,这样就慢慢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自省,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领导力专家隆纳·海非斯说:“好的领导是问正确的问题。”的确,好的发问本身就是优秀洞察力的一种体现。
  例如,一个男生在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女生的试卷上写了一些攻击该女生的语言,如果老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因此给学生的行为贴上“品格”低下的标签,那么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反而成了制造问题的专家。
  相反,如果老师向这个男生提问:“你希望通过攻击她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些什么结果呢?”如此,不仅能保证师生之间的沟通顺利进行下去,还能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甚至还可以指点他思考解决这一不良后果的办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常见的发问语言。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你说呢?还有呢?假设有会是什么呢?这些句式能够打开学生封闭的思想,帮助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被称为“经典八问”的八个问句,供大家选择灵活应用——
  第一个问题:“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者“下次碰见类似的问题,你知道该怎样处理了吗?”)
  成效沟通要善于表达
  良好的表达除了要注意语言的内容、说话的语调以及面部表情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模式。说话是有语言模式的,不恰当的表达方式,不仅使发言者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还可能引发误会。
  1.少用“但是”句,多用“如果”句。根据大脑接受信息的习惯,人们往往会对“但是”后面的内容更关注。例如,指出学生的不足时,表达为“你最近表现不错,但是学习态度还需要加强”,如此一来,学生所感受到的就不是表扬,而是批评。而若将表达换成“你最近表现不错,如果再在学习方法上多思考一下,我想你的进步会更快”,如此学生听了能更易于接受劝说,效果也自然会更好。
  当然,如果非要用“但是”,则可以把前后的内容调转。例如,把“我会努力提高成绩的,但是很困难”变成“我知道很困难,但是我会努力的”,这样一来,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2.同样的意思从积极方面表达。因句式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会截然不同,譬如曾国藩就曾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结果他不但没有遭到惩罚,反而还受到了嘉奖。经常有老师这样怒其不争地告诫学生:“如果你不想学习,谁也帮不了你。”道理固然正确,但效果并不好。要是换成“如果你努力学习,谁也阻止不了你的进步”,这样一来,传递的就是积极的信息,能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
  3.多用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句式。例如把“我觉得……”变成“你觉得……”,“我认为……”变成“你认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4.多问怎么办,少问为什么。NLP强调,谈话的焦点应在“解决”上,而不是“问题”上。
  ①“为什么”语言模式。“对症下药”的思维模式让老师们习惯于追根究底,不断追问学生“为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潜意识,而“为什么”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犯错误的状态,直接引发的学生思维反应就是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或辩护,这也是一个人思维的本能反应,但这种情绪反应往往就会成为不利于双方交流的障碍。
  ②“是什么”的语言模式。“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他关注的目标,从而保证谈话的方向正确;“什么对你是重要的?”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同时引起学生理性层面的思考;“什么能够让你停止实现目标?”这个问题能帮助我们找到影响学生努力的原因;“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帮助你实现目标?”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有利的信息,树立决心;“这个目标能给你带来什么?”这个问题既能探索学生目标背后的价值观,又能调动学生的想象,从而发掘出内在动力;“你从中能学到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冷静下来,学习如何把错误变成促使自己成长的财富。这些提问,就是有力量的提问。
  ③“怎么做”的语言模式。“怎么做”的语言模式是指向未来的思维,会让学生从过去的“问题状态”抽离出来,摆脱“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也容易让学生有安全感。学生会积极思考改变的方法,力图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这是指向教育目标的语言。优秀的老师会促进学生向精彩的未来前进,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问题。
  5.习惯用一些强力发问的句式。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你说呢?”“还有呢?”“假设有,会是什么呢?”这些句式能够打开学生封闭的思想,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
  6.把“怎么可能”变成“怎么才能”。
  7.用“我也”的语言模式。NLP实验证明,这种语言模式能让老师更容易地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同频沟通。
  成效沟通要学会配合
  NLP研究认为:人因相同而连接。这和古语中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相似之处。心理学的研究告诉了我们原因所在:对方身上的行为特征、言谈举止、音容相貌等向外界发射的信号与自己的内在感受是否一致,导致了对对方的第一反应。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掌控沟通的主导权,就要学会调整自己,配合对方,尽量争取实现与对方的同频沟通。   NLP认为: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如果我们不关注对方的表现,而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习惯来沟通,就容易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沟通效果自然不好。那么该怎样配合呢?
  1.配合对方的语调、行为习惯。如果对方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学生,老师直言相告往往比委婉提示更有效果,如果过于委婉含蓄,反而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感,认为老师虚伪;如果对方是一个乐观快乐不拘小节的学生,老师可以多和他开一些玩笑,在玩笑中提出要求建议,往往会比严肃告诫更有威力,这样的教育也更润物无声。
  2.配合对方的观点。戴尔·卡耐基认为:“我们要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聆听对方的谈话,就对方的兴趣来谈论以及鼓励他人谈论自己。”如果一个人的观点被否定,其本能反应就是为自己辩解,这就是一种抗拒心理,使得沟通往往会演变为相互解释,相互否定,甚至相互争吵。如果老师能先对学生表示出认同,然后以补充建议的方式提示出其他可能,那么学生就能更容易地接受老师的建议。
  例如,我和一个经常上课睡觉的学生谈话,他一开始就告诉我学习是没有用的,考大学也没有用,因为很多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然后他又举了他表哥的例子——名牌大学毕业,却一直找不到工作。对这样的学生,如果直接否定他的观点,正面告诉他考大学有什么好处,他一定很难接受,因为类似的观点他已经听了很多。所以,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观点,赞扬他善于思考,不人云亦云。然后,我问他:“你认为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他的答案是:“幸运。”我继续问:“幸运常常青睐有准备的人,那么一个人该准备什么来迎接幸运呢?”在我的提示下,他总结道:“要有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专业能力、人脉资源、积极进取的心态、乐观的态度等等。”我再一次提问:“那么使自己准备好这些能力的最好的地方是哪里呢?”毫不意外,他给出的答案是“大学”。最后我问道:“你表哥没有找到理想工作,是因为上大学的原因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这时,他似乎明白过来了什么,讷讷地表示,表哥除了会学习其他的能力都很差。我因此问他:“如果你有名牌大学的文凭,你会怎样?”他一听,马上满脸兴奋地设想了一番自己会如何成功的场景——到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了,哪里还需要老师去给他讲一番大道理呢?
  3.配合对方的情绪。良好的沟通从处理情绪开始,配合对方情绪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最不足取的方式就是否定对方的情绪。接纳情绪在心理学上也叫做共情理论。所谓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心理和情绪感受。它不同于同情,因为在同情中,经常会掺杂着怜悯之情,而怜悯很容易使对方感到屈辱。共情是平等的,是对对方感同身受的理解。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接纳情绪的语言:
  “看到你情绪很低落,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啊?”
  “我感觉你好像很不开心,可以与我谈谈吗?”
  “我知道你也不希望这样。”
  “你如此生气一定有你的道理,能具体说说吗?”
  当一个人的情绪被接纳之后,往往感觉自己被认可、被重视,心理上就会放松下来,更愿意听对方给出的建议。
  4.配合对方的动机。前文说过,每个行为背后都能找到一个正面动机,当学生的正面动机被老师认可后,他们就能从心理上接受老师的劝导行为。这时,老师只需要再乘机为其提供一些实现正面动机的正确、可行的方式方法,就能十分容易地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
  以亲和力做基础,以倾听为前提,以觉察为先导,以发问做开端,以表达作为沟通的具体呈现,让配合贯彻沟通的每一个环节。总之,这六大要素,互相支持,往往会共同呈现,从而使沟通更加成功、更有效果。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的双向过程。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借助动作、语言而采用情境、问题等多种方式和学生形成互动,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去探究问题、学
期刊
有一天早晨,我在校门口值周时,一位老人着急地找到我:“你是校长吧?我的孙子没书读了。”我让她别着急,慢慢讲。原来,这位奶奶因为孙子在家贪玩不写作业,便说了一句:“你不做作业,老师说不让你读书了”。结果孩子信以为真,到学校质问老师:“老师,你凭什么不让我读书了?”老师盛怒之下,让学生先回家反省反省。奶奶说:“孩子这几天饭都吃不下。校长,请您帮忙跟这个老师说一说,反省可以,可不能耽误孩子学习呀!”  
一、旋转的定义(重点·掌握)理解旋转的概念要知道旋转的三要素,它们缺一不可.要明确旋转中心可以在图形的外部,也可以在图形的内部,还可以在图形上;还要会根据旋转前后的图
先看人教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69页“拓广探索”第8题:如图1,过菱形对角线交点的一条直线,把菱形分成了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是全等的吗?为什么?为了叙述问题的方便,不妨设
现将有关一道2012年“旋转”中考题的思考整理出来,希望对同学们学习旋转、圆的相关内容有所帮助.例1(2012年义乌市中考题,有删减)在锐角ΔABC中,AB=4,BC=5,∠ACB=45°,将△A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一、理解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理解这个定理,必须抓住两点:(1)直线经过半径的外端点;(2)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这两个条件缺
去年年底,笔者随“2015年湖北省小学校长灾难预警防控能力培训代表团”去考察了日本的灾难预警防控,同时关注了日本中小学生存能力的培养。  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体育成绩是考核学校和学生的重要指标,与国语和算数同等重要。我们在学校周边看到很多学生自发或有组织地长跑。静冈县浜松市立元城小学校、埼玉县坂户市立坂户泉小学校等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把每天1000米马拉松跑作为必修课,从三年级开始上游泳课,可以想象这些
在圆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下面举例说明.一、方程思想所谓方程思想,就是通过观察、分析、判断,从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