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偶得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e_px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时分,有幸受邀与数位画友南行办展游历写生,从长沙、湘潭逶迤至衡山。虽短短数日,获益却良多,尤其是萦绕心头多年的几个困惑豁然明朗起来。
  迁想妙得归于情
  困惑一:画什么?
  创作题材时常困扰着我,每每提笔,脑子里盘算的都是出新出奇、独辟蹊径。早年曾看到毕加索谈创作题材时说过:在别人是东找西觅,在我则是俯拾皆是。当时认知短浅,不知个中深意。此次湘潭深入白石大匠之门,突然有所体悟。试看白石老人的画作《草扒图》《锄箕图》,草扒、锄头、畚箕,都是最不起眼的农具,竟能生动呈于纸上,成为趣意盎然的画作。还有一幅《荷花影图》,许多蝌蚪聚集水中的荷花影四周,若从物理学来看,蝌蚪身在水中,是看不到水下荷花红的,但艺术并非严谨的科学,容许迁想的自由,于是便有了这幅《荷花影图》,成为我们珍赏的佳构。
  在这里,我们亦可深入一步,思考一下:迁想妙得何处来?白石老人的画作给了我答案,一个字:情。
  白石老人是有“情”人,画湖光帆影,表达自己的诗情;画喜鹊登梅,表达自己的热情;画飞蛾扑火,表达自己的性情。可以说,白石老人对生活的至真至爱时时牵动着他的创作情怀。山崖水滨、瓜田篱下、一湾流泉、一树春花、一片枯叶、一粒细砂,甚至苍蝇、蚊子、老鼠等为人憎恶的四害,都可以妙手拈出。在他的眼中,搬柴运水皆是道,众生平等,没有是非、丑惡,有的只是艺术的情趣。
  “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者不生情。”此行写生,我等亦放情于天地草木之中,无论是岳麓书院角落里天然荒芜的野花杂草,抑或是湘潭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纵横欹斜的一池残荷,还是南岳大庙一角抽出新芽的老芭蕉……我都热情地将其迎进自己的画作,笔墨虽稚嫩,性情却真直。
  衡山仰止有真悟
  困惑二:怎么画?
  小里看,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一张画,要取什么、舍什么,要夸张什么、减弱什么,吸睛点、感动点在哪里?可能是在城市里待久了,多年来我一直在小里纠结,而此行走出城市,走进大自然,天地似乎一下大了起来。
  南岳衡山是我们此行写生的重点。衡山古老苍凉、浑朴滞重。挺拔的石壁、裸露的岩石,静谧中透着神秘,平和中彰显大气。要表现其境界单靠技术层面的积累远远不够,山有性地有灵,依着山路在云雾中穿行,周围的一切都散发着一种气息,让我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飘然间有种“一迷万惑,一了千明”的顿悟。
  大山静,一草一木亦静。人能否如山般静,如草木般静呢?艺术要精进,人要先静心。心静,则心境静,心境静,方能脱尽世俗习气,到达绘画之道的绝佳处。
  大山纯,一草一木亦纯。人纯否?功利、浮躁、修养贫乏、朝三暮四,只能离艺术愈行愈远。
  大山真,一草一木亦真。画真否?真在哪?在山中?在一草一木中?不,它在人的本性中,本性是丘山。
  大山有味,一草一木亦有味。画味何在?画中三昧,须用心用生命体味。
  衡山仰止,我们此行,正是来向大山学习,向山里一草一木学习的。正是它们,告诉了我应该怎样活着,应该怎样画画。
  悟要一点一点地参,画要一点一点地画。慢慢来。
  抒怀遣兴随时代
  困惑三:守正与创新
  守正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其实不然。守正是根基,守的是传统法度。中国画的笔墨结构有着稳定的程式性,高下大小应适宜,向背安放不可失。创新则是源泉,泉眼是什么?300多年前,石涛就给出了答案:笔墨当随时代。
  大自然的山川草木、花卉禽鸟的形态,千百年来不会有多少变化,但我们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却在随时代变化。时代是什么?我的感悟是:生活即时代,手机、电视、互联网、现代建筑、流行音乐……每天扑面而来的都是时代的气息。如今我们的生活情境跟古人完全是两个概念,在博物馆看倪高士、四僧的画,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叫“澄怀观道”,什么叫“纤尘不染”,这种画面气息,其实是他们那个时代生活状态和内心体验的外化。情随境迁,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估计再难有他们那种超然世外的状态了,我们生活在当代,每个人的精神气质不同,对时代感悟不同,作品在表现同一种物象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那么如何遵循时代的脉动,在当下的语境里进行花鸟画创新呢?
  湘潭采风期间,偶然路过一小村庄,四下无人,唯有一群鸭在野水中嬉戏,看见我们这群误入的过客,没有丝毫怯生生,欢乐依然……俨然宁静悠然的世外桃源啊!忽得灵光一现,悠然心会,脑中构思出了一幅诗意场景:鸭爱清流洗浴身,自由浩荡净无尘。南行归来,信手把那一瞬的感动挥洒在了纸面上,完成作品《最爱清流洗 自由净无尘》。
  生逢盛世,我们何其有幸。而我,每晚灯下书房,抛开琐事,凝神静气,放纵思绪,挥毫逍遥,无比怡然。除了踏踏实实做好画事,再无其他奢求。感恩!
其他文献
豆 娘  洗好衣物,她仍挽起裤管  赤脚坐在溪涧  盖好石头  她放走无措的螃蟹;拨开草丛  她指挥小蚂蚁步步为营,爬出鸭   拓草花萼  蛊惑的深渊  时光缓慢,鸟声翠绿  云朵在水中舒卷,那时她还没系   上蓝围裙  还没历经相思之痛,生育之痛  操劳之痛  那时涧旁蛱蝶般翻飞的豆娘  迷恋着缎面舞衣,还没觉察自己   的名字  有着母亲  才有的温婉与端庄  茉 莉  特别安静的时候  你能
期刊
青果巷  一条穿越时空的人文长廊,  一首书写古今的英贤诗章,  八棵桂花树,  馥郁五百年华堂,  一座城市的精神富礦,  在岁月中珍藏。  推开这里的每一道门,  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打开这里的每一扇窗,  都有一段感怀的回想。  一个个杰出的名字,  宛若一枚枚金色的果实,  在不老的青春树上,  百世流芳。  立足这与众不同的文化地标,  我们的心,  正走进生命的原乡,  获取永不枯
期刊
赵凤昌(1856年—1938年)出身常州赵氏望族。这个家族中往上推比较有名者,要数清代著名历史学家赵翼(1727年-1814年),他有名著《廿二史札记》和《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绝唱传世;还有清末重臣曾国藩的高级幕僚赵烈文(1832年—1894年),赵烈文于1867年6月在与曾国藩谈话时,曾经发出了石破天惊的预言:“大清王朝不出50年必亡”。同族
期刊
我久想见着一本有关赵凤昌(1856年—1938年)生平及事功的可靠而可信的论著。这是因为:作为清末民初社会剧变的大历史中一位“幕后关键先生”,赵凤昌的故事在坊间颇多流传,口口相传难免演化成讹,而论界的评说也歧见纷呈,莫衷一是。流传既铺陈出故事演绎,反倒遮蔽了历史本真和人物本事;歧见则源于各执一端,纠于一孔立论,即此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偏向描画与单向认知。因此,我期待一本考证确凿因而叙述可靠、评说公允因
期刊
面 具  他小心而温顺地弯下腰  夜黑了。始终摆脱不了自我的纠缠  多数时间里  他只是黏附在某个角落的一粒塵土  风吹,在空中翻几次身  偶然被光  折射出一点亮。但快速沉降  他那么渺小  蒙面的心情像一支无头箭  当他穿过喧哗  卸掉浮躁。却又怎也回不到原来  场 景  被酒精软化后描述一朵花的重量  多么冲动。这比任何时候都刻意  如掉进冬天的窠臼  隔火炉取暖。请允许我想象  并用上诗人
期刊
在京沪线上,动车载着我一路奔驰。阵雨下得仓促,一瞬间,玻璃窗外的景物混沌一片,田地润湿,满目葱绿。我忽略个人的存在,身体的重量陷在柔软的座椅里,意识变得很轻,像一缕风,穿越无边的原野。我的雙眸、我的耳朵和神经系统的各个器官无一例外地被时间带离,走向广袤的天地。此刻,我发现活着的价值,和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  沿途,明镜似的湖泊和田野连在一起,看不清岸。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水白色和翠绿色的世界,仿佛闻到
期刊
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这些日子以来,我听到身边许多的同事、朋友观看完电影后的感受,谈得非常多。但是,归纳起来我今天只想说两个字:感动。这也是当初我在创作小说《桂香街》感受最深的两个字。2015年春节以后,我就从不同的渠道知道了一个名字,那就是许巧珍。她是常州市85岁的社区干部,在这个岗位上她一直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查出病症,到离开人世的半年时间里,许巧珍住院不到一个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
期刊
是什么让我如此寒冷,如此心痛?午夜梦回,林黛玉问自己。蛙鸣,蝉叫,依然那么静谧的夏。  “林花谢了春红”,正是林黛玉一生的象征。奈何天,伤怀日,那些寂寥穿过时光隧道,来到今朝。  夏 夕  也是仲夏夜。大观园要举办消夏文艺晚会,贾母和凤姐忙得不亦乐乎,王夫人和邢夫人齐心合力,人手不够,还请来了尤氏帮忙。北静王和南安太妃等领导应邀出席,薛蟠、贾芸等男性亲戚和本家也破例进入大观园,和贾宝玉一起游园。 
期刊
陆小曼:丹青度化寂寥人生  名家题跋的山水长卷   1931年,当诗人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之际,却有一幅绘画山水长卷,因为放在机上的铁匣子里而得以保存,成为难得的一件纪念品。  这是陆小曼1931年春创作的。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人正步步窥视入侵我国东北三省。陆小曼挥毫创作这幅山水画卷,寄托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希望祖国河山免受日本的践踏。秀润天成的山
期刊
1  老婆是在起夜时发现家里有老鼠的。  那时我正迷迷糊糊地做着一个梦,家里来贼了。贼尖嘴猴腮的,蹑手蹑脚地蹓进饭厅,正要打开冰箱……骤然,饭厅传来老婆撕破夜空的一声尖叫:呀——我条件反射从床上跃起,顺手抓起床头柜上的烟灰缸,光着脚就往饭厅跑。  飯厅里,老婆因减肥显得有些松弛的身子直哆嗦,披头散发的。我的脑子仍浮现梦里那个尖嘴猴腮的贼,四下寻找。老婆指着冰箱处颤抖着声音叫道:耗子!有耗子!  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