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小学教师队伍民族观教育探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nybo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朝鲜族小学教师队伍民族观教育,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紧抓实。一是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强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二是从本民族形成发展史的探讨中深化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三是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四是抓好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不断提升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
  【关键词】朝鲜族小学;教师队伍;民族观;文化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三科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18-03
  【本文著录格式】韩雪梅. 朝鲜族小学教师队伍民族观教育探析 [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118-1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民族小学还占有相当比重。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为例,全市朝鲜族小学中95%以上学生为朝鲜族。学校教育学生立德树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教师。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工作之一。笔者认为,民族观教育是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抓紧抓实。
  一、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
  民族教育的目标为发展形成尊重、宽容、理解、多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的个性,在于使民族成员成为具有文化认同感和世界眼光、自觉融入多元一体社会的人。
  大家通常所谓的民族,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现代的国家民族,如“中华民族”;另一方面是历史性的民族,如中国的56个民族。两个方面“民族”共存现象具有普世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尊重民族差异,反对民族分裂、倡导民族团结,把民族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解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立足于统一的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基础上的,是符合国情、顺应人心、尊重歷史、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观。中国各民族之间团结融合多元一体,源于各民族在经济上互相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在文化上兼收并蓄,源于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构筑多元一体大家庭,即构筑平等、互助、团结、和谐关系的精神纽带,构筑发展经济,缩小差距,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上好日子,实现共享均等化的现代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引领的方向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成员之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血肉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中国朝鲜族,与其他成员一道,凝心聚力,团结共事,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努力奋斗。
  为此,引导教师努力做到: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健全发展民族团结事业的各项体制机制;坚持在法律法规面前各民族的平等,依法保障民族共荣,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自治和统一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互融,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正确民族观教育,彻底清除那些旧制度遗留下来的保守、封闭、排外、自卑等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残余,破除猜疑、敏感、偏见,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开拓进取意识,增强创造性、主动性、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强自信,在本职工作中努力做出新贡献。
  二、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中国朝鲜族历史,把民族团结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中国朝鲜族定义为具有中国国籍,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在中国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民族共同体。中国朝鲜族共同体的形成是跟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族源血统的概念,更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
  中国朝鲜族成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有其历史必然性。朝鲜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结成的平等、互助、团结、共患难同命运的民族关系是由中国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首先,结成民族关系的时间虽短,但共同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牢不可破。中国朝鲜族和东北的汉族大部分在19世纪中叶随着清朝开放东北、施行“移民实边”政策而来。在开拓疆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互助合作,在反阶级压迫斗争中同生死共患难,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保家卫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用鲜血共谱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英雄篇章。在抗日战争中,东北是抗日时间最长,抗日条件最艰苦的地区,中国朝鲜族同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一起并肩作战,成为参加抗日人数多、贡献多、牺牲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解放战争中,中国朝鲜族踊跃参军参战,为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流血牺牲,成为参军人数最多、牺牲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中国朝鲜族同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其次,结成民族关系时间虽短,但有其可靠的共同的经济基础。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与汉族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和过程基本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延边的朝鲜族和汉族政治经济地位基本相同,两个民族的发展目标与革命要求基本相同,因此未出现不平等现象,两个民族一直能够平等相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都当家作主,更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   再次,中国朝鲜族具有接受党的领导的自觉和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觉。中国朝鲜族虽然是跨境民族,历史又短,但它来到中华以后,始终把中国当作安身立命、发展自己的唯一选择。从形成时期一开始就同当地的汉族等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其他民族一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始终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实的依靠力量。中国朝鲜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充分说明,中国朝鲜族同其他各民族共同開拓了中华大地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国朝鲜族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成员,当之无愧,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朝鲜族常住地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顺利,未有过因民族纠纷而发生的动乱。1952年9月3日设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来,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不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延边样板”,曾五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模范自治州”。当前,延边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使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鲜艳,民族团结之树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三、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正确文化观,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属于社会意识上层建筑,它的形成发展受制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具有阶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等特征。
  当前,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力量更加强大,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增进民族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族复兴,文化都是重要的内容和衡量指标。所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意义重大。
  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是对文化民族性的认识。因各民族生存发展的条件不同,各民族都各自有独特的文化,它拥有各民族生存发展中的自然特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特征等因素,构成了该民族独有的特质。因各民族特殊性的发展,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元的文化。
  中华文化的认同,主要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中国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来自于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基础,归属感和认同感来自于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
  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总结起来有:(1)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重心是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和维护。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传统之一。(2)自强不息精神。它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一种崇高的信念的执着的追求,是进取的动力,是成功的阶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内在精神动力。(3)忧患意识。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能够持久和稳固的心理及情感基础,是一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4)“大一统”意识。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来源之一。“大一统”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最高目标。它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5)“天人合一”精神。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与自然平等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处、和谐共赢,良性发展。(6)“和合中道”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处事理念,是爱好和平,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求宽容和谐的价值追求。
  中华文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已经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强化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传承、发扬、创新中华文化精神的自觉性。
  四、引导教师提高素质,不断提升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文字语言相通是人们相互沟通的重要环节,是不同族群之间不断扩大交往、交流、交融,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前提。学习、掌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进一步全面改革开放,在开放中发展、在开放中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学习、掌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国家通用语言的语种和文字的选定是由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中国语言环境的实际所决定的。把标准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处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推广普及通用语言文字,使中华民族内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畅通,将会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进程不断提速。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不相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字语言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主要沟通工具,是民族文化的展现载体,是民族情感的沟通纽带,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党和国家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对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面向全民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实施的核心领域,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阵地。民族学校担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不断培养输送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拥有更多实现中国梦的机会和光荣使命。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功在当代,利在长远,对各族人民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有着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朝鲜族学生将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提高本领,德才兼备、健康成长,以此推动实现个人、民族、国家更大发展的统一。   教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施的核心力量。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水平的高低。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教师必须树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度的自覺性,必须具备熟练掌握标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能力,具备较深的语言造诣,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自学、进修、培训、交流引进等多措并举,努力补短板,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争取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三科统编教材是进行正确的民族观教育,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最具体、最生动、最有效的工具。在民族地区,它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教材。它将帮助广大青少年从小种下“爱我中华,爱我祖国”的种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反映了革命和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历史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国际视野,使学生成为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人。它以其主要而特殊的育人功能,形成了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努力吃透三科统编教材的精神内涵,熟练驾驭它的科学知识体系架构,进行精准而充满活力的教学活动,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每个教师站在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强化岗位练兵,下血本刻苦钻研业务,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以自己的真本事硬功夫为不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朝鲜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朝鲜族为例[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11.
  [2]朝鲜族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
  [3]郭孟秀.论中华民族的多元民族文化观[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140-144.
  [4]王华华; 王永益.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2).
  [5]张鹏.朝鲜语与朝鲜族文化的传承[J].北方文学,2019(2).
  [6]戢广南.如何认识各民族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J].中国民族教育. 2019(12).
  [7]严秀英;文国哲;王雪.朝鲜族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
  [7]闵言平.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J].中国民族. 2021(1).
  作者简介:韩雪梅(1973-),女,吉林汪清,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对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还包括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高校要肩负起这一重任,通过对美育教育工作进行改革,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美育教育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并且对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研究目前对还停留在较早时代,对进入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研究还未有深入的研究
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记的文体不仅有助于形成而且也会限制新的造像记类型、人物身份和信仰内容的书写.造像记中的人物身份更多地受宗教实践、宗教认同等因素的影响,造像者所认同的佛教身份、在造像活动中的各类角色、(拟)血缘关系等都是体现造像者身份的重要方面.造像记中造像对象、发愿对象的排序并非单纯复制社会等级结构,而是受造像起因、亲疏远近、直接相关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出现的各种身份不只是佛教中国化的证据,而且也受佛教传统的影响.考虑到造像记的程式化文体特征,其发愿内容无法完全反映民众信仰状态,因此不必将世俗化的发愿内容
【摘要】敦煌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精神、历史、艺术和对外传播的价值。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古老的敦煌文化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方面获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若想令敦煌文化提升数字化传播能力,只有从运营、文化IP与文创产品入手,才能多管齐下,促进其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敦煌文化;数字化;传承;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武汉人民、湖北人民、中国14亿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战胜病毒,第一首为抗疫而战的交响音乐《武汉十二锣》展示了武汉人民的英雄气概,体现了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中国不惜一切代价。  【关键词】《武汉十二锣》;新冠肺炎疫情;音乐力量;中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48-03  【本文著录格
【摘要】随着AI时代的到来,人居环境设计涌现出新的表徵。适应性、包容性、人性化的特征倾向对人的视觉审美追求,艺术风格表现、心理情感的表达、日常生活管理方式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考虑当下人居环境设计发展与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唯一有思辨能力的人类为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不断地与时俱进。从国内外现状出发,从哲学理论角度剖析AI时代下“智”的活性,从形意场理论角度解析“情”的表现。在“智”与“情”的演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与发展速度很快,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人们沟通与交流创造了巨大便利,经济发展也表现出“全球化”特点。对欧美国家来说,官方语言以英语为主,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语言课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就要实施融入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翻译知识,并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跨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思想引领不仅影响着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我国未来的团结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意会认知理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渗透策略,以期能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意会认知理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摘要】《粉墨春秋》作为极具魅力的京剧风格民族声乐作品,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旋律、演唱技巧、演唱风格,都融入了京剧音乐元素,为作品增添了新的韵致,展现了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京剧民族声乐;《粉墨春秋》;歌唱技巧;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45-03  【本文著录格式】付翠
文章旨在研究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导乡村振兴的机制及路径,首先分析了民族村寨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后设计“1344”机制,其中,“1”是一个目标,始终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是三个核心,即高质量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包括坚持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坚持民族村寨旅游资源保护、坚持民族村寨旅游品牌构建;“4”是四个原则,即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包含政府主导原则、坚持民族特色原则、推动资源整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4”是四条发展路径,即通过加强民族村寨旅游设施的建设和保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厚重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文化,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一项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如何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用红色精神教育观众、鼓舞观众,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阐述传承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