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茶北引”60年,於傳承中創新

来源 :青岛画报·今日青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min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茶學博士,數年來專業學茶,是種茶、制茶、評茶三位合一的茶人;他,是蟧山茶發展變革的參與者,是改綠做紅第一人,在島城把一支獨放的崂山綠茶做成百花齊放的眾多茶品;他,打破傳統創新茶品,是茉莉紅茶的創始人;他,以茶入撰,將茶和餐完美融合,創新出獨特的茶膳系列菜品;他,把“品茶講堂”開到社區、學校、機關,發表數篇學術論文,傳播中國傳統茶文化;他,春風化雨,培養出中國最小茶藝師,教育培養出眾多優秀“小茶人”;他,以茶結緣,茶友遍佈各個行業,他說:他的“茶人”之路還很長……
  他就是國家高級茶葉審評師、萬里飄香茶業品牌創始人王盛先生。
  與茶結緣,助力嶗山茶的變革發展
  又到瑟瑟寒冬,時光流轉至60年前,當時山東有著濃厚的飲茶習俗,是茶葉消費的大省,卻因天氣寒冷無法種茶,茶樹越冬是一大考驗。1957年,在時任山東省省長譚启龍的推動下,開始“南茶北引”,山東“南茶北引”範圍最初確定在青岛、日照、臨沂三地。
  連續在中山公園試種兩年後,1959年冬,崂山林場在崂山太清宮小廣場前引種了5萬多株茶苗,經精心管理培育獲得成功。之後,又在王哥莊、姜家村、曉望村等地引種。1964年,從引種5年以上的茶樹上采到第一批茶籽,翌年播種後出苗完全正常,这標誌著崂山具備了大量種植茶葉的條件。此後,科研人員和茶農在實踐中繼續探索,逐步研製出一套成熟的“南茶北種”高產栽培管理技術,培育出了獨具特色的蟧山茶。由於崂山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光照較強,加之晝夜溫差大,故崂山茶比南方茶具有生長期長、葉片厚、香味濃、耐沖泡、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等優點,面世不久便成為遠近聞名的高品質茶葉,赢得“江北第一茶”“茶中新貴”等美譽。
  王盛1978年生人,自小浸潤在蟧山的青山綠水間,家家戶戶都有茶園,茶葉的清香填滿了他兒時的回憶。“我們家裡老人喜歡喝茶,尤其剛剛採摘下來炒制而成的春茶,滿屋子的清香彌漫……”王盛笑談,對茶的特殊情懷,已化作基因存貯於他的記憶深處,
  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王盛進入安徽農大茶學系,“一研究就入迷了,一直讀到碩士、博士。”
  1995年,他在上學期間,就開始將耐寒、產量穩定的優良的茶苗、茶種引到家鄉崂山。“我從安徽、浙江等地,把中茶102號、龍井43號等綠茶品種引到崂山,每年秋冬季節引入,第二年成活,每次帶回來的的茶苗大概能有7-8萬株,茶種幾百斤。”王盛也因此掙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3年開始,王盛開始專攻制茶工藝,到江浙一帶取經學習,深入田間地頭,觀察茶葉生長,反復探索實踐,不斷提高採茶制茶技藝、制茶工藝,指導崂山茶農,帶領茶農致富。“我們採用一茶一葉的標準化管理,採摘的葉片長度為一公分左右,攤晾的時候要將水分散發出去,去處青草味,我們改裝的滾筒機高溫殺青……”王盛的制茶技藝愈加成熟,他給別的茶廠做的茶葉供不應求,2005年決定創立自己的品牌——萬里飄香茶。
  茶走偏鋒,改綠做紅創新茶品寫傳奇
  21世紀初期是綠茶一統天下的時代,青島的崂山綠茶更是風頭正盛,佔據牢不可破的位置,許多很有名氣的南方茶北上青島,跟崂山綠茶“過招”,最終落敗。
  2006年前後,正山小種紅茶的代表……金駿眉引領風潮,開飲“綠改紅”大幕,這股風潮由南向北悄然刮來。王盛幾次南下學習紅茶製作技術,並在島城宣導“夏喝綠,冬喝紅”的科學飲茶理念,率先推出“崂山紅茶”,並輔導眾多茶企“改綠做紅”,成為當年崂山紅茶開山第一人,而“紅茶”是一種加工工藝而不是茶樹品種,在“紅綠均等”的市場,王盛正琢磨打造屬於自己特色的茶,他悄然醞釀著一場“變革”。
  山東歷來是“茉莉大省”,在八九十年代,茉莉花茶是馈贈家人、親友的佳品。茉莉花茶雖然味道清香,茶色卻是傳統的“清湯白麵”。當茉莉花與紅茶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逭兩種看起來不搭的茶,怎能相提並論呢?
  善於創新的王盛和他的團隊經過反復研究、試驗,最終開發出萬里飄香茉莉紅茶,萬里飄香茉莉紅茶一改茉莉花茶的舊貌,在保留茶品鮮香的同時,還呈現出紅茶的醇香。这奇妙的搭配,讓茉莉紅茶一經問世,一炮打響。2013年,在青島舉辦的國際茶博會上,萬里飄香茉莉紅茶一舉斬獲“紅茶茶王”的稱號,同年得到了青島市政府頒發的最具創新力企業獎。
  傳播茶學品茗論道悟人生
  “茶”身兼兩擔,雅俗共賞,“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俗文化,“琴棋書畫詩酒茶”這是雅文化,王盛感悟到。
  作為茶文化的傳播者王盛廣開品茶講堂,走進社區,走進學校,引導很多人樹立健康的飲茶理念。他非常注重下一代的文化修養,培養出數名“小小茶藝師”,11歲的女兒深得他真傳,成為中國最小茶藝師,多次在海內外推廣中國茶道文化,書法作品也多次獲獎。
  王盛將茶養生,美食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茶入餒”推出特色茶宴。來自茶葉中的茶多酚與氨基酸不僅能有效清除人體內過量的自由基,而且還具有極好的藥理功能,有祛病強身的功效。吃茶餐較之飲茶,能將茶葉的保健功效更大限度的吸收,所以效果也更好。
  紹興路9號乙王盛微笑著,端起茶杯,慢慢地品味一杯茉莉紅茶,那湯色橙紅,香味醇和,正如同他的傳奇經歷。心隨流水去,身與風雲閑,在茶界,他的茶人之路還會繼續……
其他文献
玫瑰,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很多美好的文化内涵:爱情、美丽、强韧……可谓花中之王,深受喜爱。近年来,绝对天然、无有害化学成分、无转基因的“有机产品”,凭借其健康、安全、有效性渐渐引领国际流行趋势,有机玫瑰及其相关产品也逐渐成为消费的时尚风向标。  中国的有机玫瑰产业起步较晚,第一个具有规模的有机玫瑰种植基地设在青岛胶南琅琊,这里拥有与保加利亚玫瑰谷极为相似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生产世界最好的有机大马士
期刊
中国第2家、山东首家(英国)牛津国际公学将落户青岛A-Level课程全英名校师资,助您迈向160个国家,11000所世界名牌大学。    全球化时代,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站在世界舞台上。如果你认为国内大学的顶峰仍不够高,或者你不愿去挤国内高考的“独木桥”,与千军万马一起碰的头破血流……那么,请从这里出发,攀登至世界一流大学之颠……牛津、剑桥、政经、哈佛……尽在脚下!  他,从伊顿公学走来  Krame
期刊
建国初期,经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青岛市的商业领域呈现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网点不多,商品匮乏,经营方式单一。居民消费水平不高。以1952年为例,青岛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只有2.6亿元。  六十年后的今天,青岛市商业零售业逐步形成了以公有、个体、民营,外资、港澳台投资等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开放式竞争型的新格局。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464.
期刊
冬天,請來此城。風硬,天藍,氣息開闊,光影強烈。  老臉  青島老城裡經常有一些老臉。  老臉,老房子,老路,老城,已經老得不能再老了。  肉體再也無法展開節慶,卻还在老下去。老到死去,就又是一次新生,老了,成精了。  城市裡最倔強的剪影,不是老臉,就是老房子,在每一個逆光的晨昏,他們緩慢、凋敝,卻也一身膽量,雙肩抬著頭顱,像個吞噬時間的王。至於那些時間的筆法和刀法,最終成了王的紋身,王的花冠。 
期刊
進入冬天,青島全城好像都在曬鹹魚。漁村在曬、魚市在曬、飯店在曬、乾貨店在曬、市民們也在曬。把鮮魚曬成鹹魚幹兒原來是漁民們為便於存放漁獲的無奈之舉,無意中卻成就了一道美味。鹹魚幹獨特的口味和口感,拿青島話說叫:哏悠悠的有咬頭兒。讓吃貨們欲罷不能。  冬季,天氣乾燥,蠅蟲也少了許多,是曬魚幹兒的好季節。漁民們幾乎家家要曬上一些,或拿到城裡的市場上賣或自己家享用。有的漁民捕到魚後乾脆就在漁船上晾曬起來。
期刊
历史的指针回拨一个甲子,1949年6月2日拂晓,国民党残军从沧口全线溃逃,奔向市区,至此,敌人部署了大半年的“三道防线”全部被摧毁:上午8时,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攻克水清沟南山敌据点,大部队开始向市区挺进:残敌闻风丧胆,争相逃命人民解放军跟踪追击,围追堵截,将敌人压缩到海岸一带?在美军第七舰队的掩护下,残敌争先恐后,上船逃跑为了避免战火对城市的破坏,人民解放军在进入市内时,快速挺进,停止使用重武器,
期刊
很多外地人對青島的初次印象源於啤酒瓶上那一枚小小的回瀾閣LOGO。帶著幾行鰱绻海浪的回瀾閣,在人們腦海中種下深深淺淺的海之城印象,即刻生根發芽,生髮出對這座浪漫城市的詩意暢想,萌出抑制不住的朦朧愛慕。外地遊客的青島初印象大致相仿——第一眼認識回瀾閣,第一步踏入棧橋,第一張相片背景大海。  海,青岛永遠的城市底色:本土作家永恆的創作基調;青島土著引以為豪的地理優勢。在青島的老城,離海最近的太平路,如
期刊
百年光影,夢想成真。  11月1日凌晨00:30(巴黎時間10月31日17:3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公佈評審結果,青島成功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成為我國首個電影之都、世界第九個電影之都。  青島,这座舆電影結下不解之緣的國際化城市,如今終於通過影視逭張亮麗的名片和光鮮的舞臺,向世界亮出了“青島范兒”。11月2日,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家新揭開了“電影之都”的牌匾。
期刊
岁月不居。  3月28日,青岛开发区迎来建区23周年的历史时刻。  1985年3月28日,在胶州湾西畔的这片荒野上,一颗改革开放的种子在这里破土萌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了!  这颗希望的种子承海风春潮之涤荡,得开放土壤之滋养,经创新思维之催化,不断裂变,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建区以来,已有韩、日、英、法。美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青岛开发区投资,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384个,投资过亿美元大
期刊
在中山路與湖南路路口坐落著一幢古典主義風格的龐大建築,它如同一個展開的扇面,坐擁逭一曾經的繁華路口,那高聳的塔樓、裝飾性的山牆、弧形的拱券一如往昔,於歲月的洪流中屹立百年之久,將滄桑看盡。  建成時間之謎  在1908年的一張老明信片上,中山路與湖南路路口,以直觀的方式,給人某種溫情的寧靜與安逸。一盞鑄鐵的德式路燈樹立在路口的中央。左側的街邊,一個人力車夫正拉著車經過路口。遠處,空寂的大街上只有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