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的今天,大学应该承担起人文精神教育的责任。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应发挥以现当代文学学课程为代表的文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现代以来的中国的文学发展和演变以外,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来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应注重挖掘文学形象和作家本体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素养,让学生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人文教育;现当代文学;审美能力;文学形象;人文素养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商潮涌动,物质利益甚嚣尘上,社会生活中的人文价值逐渐发生倾斜和失落。正如王晓明所说的:“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价值观念大转换,五千年来信仰、信念和信条无一不受到怀疑、嘲弄,却又缺乏真正的建设性的批评” 。[1]在这样的背景下,呼吁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人文环境的建立显得异常重要。中国的教育有责任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与重要任务来抓。大学生在国民人口中占有着较大的比例,大学能否很好地担负起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责必将影响到中国教育的质量和中国人文环境的质量。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培育人文精神,培育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精神,注重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古人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就非常注重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大学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大学除了要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索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和多样性外,还应追求、培养学生的社会美德和个人美德,如独立思考、心境澄明、想象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个人责任感、社会良知、同情心等。在当前人文价值发生倾斜和失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更应该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大学教育的首位,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
为提高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成效,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当代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凡事都要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取舍。如果在实施人文教育时对他们耳提面命,指手划脚,试图通过讲一些所谓的大道理来强迫他们接受,势必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达不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许多高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尝试通过文学赏析类型的课程来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充分肯定了文学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他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3]朱光潜先生也说过:“我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4]在文学课程中,教师通过讲析生动、富有个性的文学形象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与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与情怀的教育目标。阅读和鉴赏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和领悟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对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树立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加强文学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大学实现人文教育目标,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其学科范畴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发展壮大,延续至今并不断前进的中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蕴含着现代以来的中国人对于人生、社会、生活的种种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通过文学鉴赏、文学评论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使学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是这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做一个现代人的必备条件,作为教育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趣味。张全之指出:“文学不只是人学观念、政治理论与启蒙思想的载体,而是美的化身,如果一部作品不具有审美价值,无论它在思想观念上多么进步,多么重要,都不能算作文学。文学之美,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文学本身。”[5]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文学课程应注重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的挖掘。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作品的文字美、结构美、内涵美,并建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很多优秀的作家用文学作品展示了他们杰出的语言文字艺术。就诗歌语言而言,郭沫若的诗歌语言是张扬的奔放道德,王金发的诗歌语言是奇诡怪诞的,戴望舒的诗歌语言是柔美含蓄的,而艾青早期的诗歌语言是质朴生动的,诗人用他们不同风格的诗歌语言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与诗歌语言的丰富,学生在阅读他们诗篇时必然会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和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伟大,从而产生一种对文明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的精神。闻一多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即诗歌应具有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文学也是一门结构的艺术,因此教师对作品结构的分析,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结构的美又能感受到作家对美的执着。在八十年代中期,一些先锋作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方面作了大胆的开拓与尝试,如马原的小说构成了有名的叙事圈套,马原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借助于迷宫似的叙事结构巧妙地传达出来。学生在阅读马原的小说作品时,在排除了叙事结构所带来的阅读障碍后会深深感慨小说结构的魅力,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作家在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具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作家用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结构营造了丰富的文学世界,在文学世界中有着自然的美、人性的美、生命的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不少品味自然之美的优秀篇章,如朱自清的《春》展现了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展示了夏夜静谧安宁的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展示了秋天清澈通透的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冬天庸懒平和的美。四季之美借助于作家美好的文字尽情呈现。学生在阅读赏析这些优美篇章时,会被自然的美感染,情不自禁产生去拥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感。在今天这个人们对自然之美越来越麻木的时代里,在今天这个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我们的前进步伐的时代里,这种拥抱自然的美好情感的自觉形成显然要比一般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更有意义。在文学的世界里,学生还会读到了美好的人性和美好的情感,如冰心笔下美好的童真,朱自清笔下深沉的父爱,沈从文笔下质朴的手足情等,在美好的情感和人性的感染下,学生去积极追求真善美。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和内涵美的鉴赏与分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注重文学形象的美学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挖掘,这对于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和培养他们的理想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当代文学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满足读者审美愉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比如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英雄人物的忠义、勇敢、豁达、博爱等美的品质可以激活读者的勇气、希望、尊严、荣誉感、同情心、爱心、奉献精神、爱国精神等高层次的东西,能充实人的内世界,焕发人的精神面貌,带给人真善美。同时文学作品中对反面人物的卑鄙、冷漠、自私等品性的描写,能使读者识别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低俗、纯洁与肮脏、忠诚与背叛,从而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感和荣辱感,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朱光潜先生认为要让文学教育回到人的基本修养上来,回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来。现当代文学教育应该担任起德育的职责。现当代文课程的教师应通过对文学形象的鉴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思考在多元化中如何做人,如何不迷失自己的问题。人文精神教育强调培育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精神,注重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通过对一些文学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发现人,认识人,从而确立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品质。肇端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传统固有血脉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和吸收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书写大写的“人”字。“五四”文化先驱们力图用他们的手中的笔呼吁民众从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立、自强和自尊。周作人于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猛烈批判了封建时代的“非人的文学”,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在那个呼唤人的解放的时代里,现代作家通过文学形象来表达他们对非人性的制度的批判、对民众的精神麻木的哀叹、对自由人性和个性的呼唤。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阿Q、闰土等形象表现了在长期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奴役之下,中国旧时代的民众已经被剥夺了做人的资格。巴金的《家》等作品是以揭露封建旧家庭的罪恶为题材的作品。作者通过觉新、梅表姐、惠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封建家长制度长期在肉体和精神上摧残着这些年轻的生命,剥夺了他们做人的尊严和追求美好情感的权利。巴金借助于他笔下的人物呼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回归,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呼唤美好的人性的回归。文学是人学,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是学生逐渐认识人自身的一个过程,它对于学生自立、自强、字信等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还应重视文学形象对于学生美好品德和美好修养的形成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英国现代工业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说:“道德上的发现应该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6]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告诫读者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是读者所面对的一面镜子,会对读者的品质形成产生一种引导。在现实生活中,某个文学形象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事例屡见不鲜。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应具备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和情操,现当代文学的作家们通过塑造一些杰出的爱国英雄的形象来实现其对这种高尚情感的崇尚和传承。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代的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创作的繁荣。许多报告文学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好评,读者被作品中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与美好品德感动了。为爱国主义情感唱一支赞歌是这时很多报告文学创作的立意所在。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忍受住病痛的折磨和他人的冷眼,为祖国的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中的内燃机专家王运丰放弃德国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毅然学成归国,回国后他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但他依然百折而不悔,因为在他的心目中祖国高于一切;鲁光的《女排姑娘》中女排姑娘顶住重重压力,奋力拼搏,终于赢得那块用汗水与泪水换来的金牌,因为她们知道,她们是在为祖国的荣誉而战……学生在读这些作品时,内心会因为这些人物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好的文学作品就如一盏明灯,在精神上引导读者,催人向上。
教师在梳理文学史时,应注重现当代作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充分发挥作家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过程中的示范效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部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思想史、奋斗史,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现代文学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承载着中国现代知识渴望变革中国社会和中国旧文学的梦想。中国现当代文学充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五四”时期,他们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思想力图革新旧中国,他们用文字呼唤民众的觉醒与自强;抗战时期,他们用手中的笔呼吁民众为正义、为主权的独立而战;十七年时期,他们用手中的笔传达了为祖国获得新生而欢悦的心情;新时期一开始,他们用手中的笔揭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呼唤真理的回归……中国现当代作家所现代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担当意识会激励我们的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奋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些作家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如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从容淡定的气度、对生命的珍爱等。闻一多在抗战时期因战争经济的困难和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拒绝接受了有关方面不怀好意的物质帮助而坚持以为别人刻印章来维持生计。闻一多虽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但并没有篆刻的经验,因此在刻第一个印章时,弄得手上伤痕累累,有时为了赶工,不得不通宵不睡。但这一切并不影响闻一多为民主为自由而战的决心。身处困境却不苟且不妥协,充分展示了知识分子骨气。再如1957年下半年,全国上下展开了大规模的打击“右派”的政治运动,一大批作家被打成右派,包括一些刚刚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如张贤亮,高晓声、流沙河等。刚刚登上文坛就遭此重创,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但是二十年的坎坷人生和政治误解并没有压弯他们的脊梁,也没能扼杀他们的文学梦想,只是让他们变得更加地从容坚强。因此当他们走过困境迎来人生的春天时,能够厚积薄发,将二十年的苦难化作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为文坛献上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作品。这些作家们在艰难岁月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思考,他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会启示当代大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解放思想、人生定位、确立目标的问题。作家的人格力量、文学的基本精神等都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重要的作用。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作家的人格魅力来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这些作家是现实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以他们作为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现实例子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他们往往对一些作家产生了欣赏甚至是崇拜的情感。如果教师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这些作家所具有的人文气质,学生会因为喜欢或崇拜这个作家而积极地模仿学习他,从而达到提升其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作为教师来讲,如果仅仅靠自己在课堂上的讲习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教师主要应发挥自己在学生人文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作为一名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首先自己应具有一定的审美鉴别能力并且其人格是值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学生一起赏析,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和辨别美。同时教师从人文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出发,应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教师努力将学生通过文学阅读获得人文精神启迪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使文学课程的人文教育变成一个可延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06
[2]朱熹.四书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78页
[3]转引自刘正伟、刘梅林.课内与课外:苏霍姆林斯基语文教育观评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03
[4]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31页
[5]张全之 .人文教育:商海大潮中的自救之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6]转引自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68页
关键词:人文教育;现当代文学;审美能力;文学形象;人文素养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商潮涌动,物质利益甚嚣尘上,社会生活中的人文价值逐渐发生倾斜和失落。正如王晓明所说的:“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价值观念大转换,五千年来信仰、信念和信条无一不受到怀疑、嘲弄,却又缺乏真正的建设性的批评” 。[1]在这样的背景下,呼吁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人文环境的建立显得异常重要。中国的教育有责任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与重要任务来抓。大学生在国民人口中占有着较大的比例,大学能否很好地担负起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责必将影响到中国教育的质量和中国人文环境的质量。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培育人文精神,培育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精神,注重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古人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就非常注重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大学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大学除了要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索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和多样性外,还应追求、培养学生的社会美德和个人美德,如独立思考、心境澄明、想象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个人责任感、社会良知、同情心等。在当前人文价值发生倾斜和失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更应该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大学教育的首位,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
为提高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成效,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当代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凡事都要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取舍。如果在实施人文教育时对他们耳提面命,指手划脚,试图通过讲一些所谓的大道理来强迫他们接受,势必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达不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许多高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尝试通过文学赏析类型的课程来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充分肯定了文学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他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3]朱光潜先生也说过:“我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4]在文学课程中,教师通过讲析生动、富有个性的文学形象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与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与情怀的教育目标。阅读和鉴赏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和领悟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对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树立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加强文学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大学实现人文教育目标,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其学科范畴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发展壮大,延续至今并不断前进的中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蕴含着现代以来的中国人对于人生、社会、生活的种种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通过文学鉴赏、文学评论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使学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是这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做一个现代人的必备条件,作为教育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趣味。张全之指出:“文学不只是人学观念、政治理论与启蒙思想的载体,而是美的化身,如果一部作品不具有审美价值,无论它在思想观念上多么进步,多么重要,都不能算作文学。文学之美,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文学本身。”[5]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文学课程应注重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的挖掘。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作品的文字美、结构美、内涵美,并建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很多优秀的作家用文学作品展示了他们杰出的语言文字艺术。就诗歌语言而言,郭沫若的诗歌语言是张扬的奔放道德,王金发的诗歌语言是奇诡怪诞的,戴望舒的诗歌语言是柔美含蓄的,而艾青早期的诗歌语言是质朴生动的,诗人用他们不同风格的诗歌语言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与诗歌语言的丰富,学生在阅读他们诗篇时必然会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和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伟大,从而产生一种对文明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的精神。闻一多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即诗歌应具有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文学也是一门结构的艺术,因此教师对作品结构的分析,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结构的美又能感受到作家对美的执着。在八十年代中期,一些先锋作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方面作了大胆的开拓与尝试,如马原的小说构成了有名的叙事圈套,马原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借助于迷宫似的叙事结构巧妙地传达出来。学生在阅读马原的小说作品时,在排除了叙事结构所带来的阅读障碍后会深深感慨小说结构的魅力,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作家在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具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作家用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结构营造了丰富的文学世界,在文学世界中有着自然的美、人性的美、生命的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不少品味自然之美的优秀篇章,如朱自清的《春》展现了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展示了夏夜静谧安宁的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展示了秋天清澈通透的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冬天庸懒平和的美。四季之美借助于作家美好的文字尽情呈现。学生在阅读赏析这些优美篇章时,会被自然的美感染,情不自禁产生去拥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感。在今天这个人们对自然之美越来越麻木的时代里,在今天这个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我们的前进步伐的时代里,这种拥抱自然的美好情感的自觉形成显然要比一般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更有意义。在文学的世界里,学生还会读到了美好的人性和美好的情感,如冰心笔下美好的童真,朱自清笔下深沉的父爱,沈从文笔下质朴的手足情等,在美好的情感和人性的感染下,学生去积极追求真善美。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和内涵美的鉴赏与分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注重文学形象的美学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挖掘,这对于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和培养他们的理想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当代文学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满足读者审美愉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比如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英雄人物的忠义、勇敢、豁达、博爱等美的品质可以激活读者的勇气、希望、尊严、荣誉感、同情心、爱心、奉献精神、爱国精神等高层次的东西,能充实人的内世界,焕发人的精神面貌,带给人真善美。同时文学作品中对反面人物的卑鄙、冷漠、自私等品性的描写,能使读者识别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低俗、纯洁与肮脏、忠诚与背叛,从而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感和荣辱感,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朱光潜先生认为要让文学教育回到人的基本修养上来,回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来。现当代文学教育应该担任起德育的职责。现当代文课程的教师应通过对文学形象的鉴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思考在多元化中如何做人,如何不迷失自己的问题。人文精神教育强调培育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精神,注重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通过对一些文学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发现人,认识人,从而确立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品质。肇端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传统固有血脉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和吸收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书写大写的“人”字。“五四”文化先驱们力图用他们的手中的笔呼吁民众从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立、自强和自尊。周作人于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猛烈批判了封建时代的“非人的文学”,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在那个呼唤人的解放的时代里,现代作家通过文学形象来表达他们对非人性的制度的批判、对民众的精神麻木的哀叹、对自由人性和个性的呼唤。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阿Q、闰土等形象表现了在长期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奴役之下,中国旧时代的民众已经被剥夺了做人的资格。巴金的《家》等作品是以揭露封建旧家庭的罪恶为题材的作品。作者通过觉新、梅表姐、惠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封建家长制度长期在肉体和精神上摧残着这些年轻的生命,剥夺了他们做人的尊严和追求美好情感的权利。巴金借助于他笔下的人物呼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回归,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呼唤美好的人性的回归。文学是人学,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是学生逐渐认识人自身的一个过程,它对于学生自立、自强、字信等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还应重视文学形象对于学生美好品德和美好修养的形成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英国现代工业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说:“道德上的发现应该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6]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告诫读者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是读者所面对的一面镜子,会对读者的品质形成产生一种引导。在现实生活中,某个文学形象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事例屡见不鲜。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应具备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和情操,现当代文学的作家们通过塑造一些杰出的爱国英雄的形象来实现其对这种高尚情感的崇尚和传承。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代的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创作的繁荣。许多报告文学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好评,读者被作品中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与美好品德感动了。为爱国主义情感唱一支赞歌是这时很多报告文学创作的立意所在。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忍受住病痛的折磨和他人的冷眼,为祖国的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中的内燃机专家王运丰放弃德国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毅然学成归国,回国后他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但他依然百折而不悔,因为在他的心目中祖国高于一切;鲁光的《女排姑娘》中女排姑娘顶住重重压力,奋力拼搏,终于赢得那块用汗水与泪水换来的金牌,因为她们知道,她们是在为祖国的荣誉而战……学生在读这些作品时,内心会因为这些人物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好的文学作品就如一盏明灯,在精神上引导读者,催人向上。
教师在梳理文学史时,应注重现当代作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充分发挥作家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过程中的示范效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部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思想史、奋斗史,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现代文学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承载着中国现代知识渴望变革中国社会和中国旧文学的梦想。中国现当代文学充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五四”时期,他们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思想力图革新旧中国,他们用文字呼唤民众的觉醒与自强;抗战时期,他们用手中的笔呼吁民众为正义、为主权的独立而战;十七年时期,他们用手中的笔传达了为祖国获得新生而欢悦的心情;新时期一开始,他们用手中的笔揭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呼唤真理的回归……中国现当代作家所现代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担当意识会激励我们的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奋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些作家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如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从容淡定的气度、对生命的珍爱等。闻一多在抗战时期因战争经济的困难和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拒绝接受了有关方面不怀好意的物质帮助而坚持以为别人刻印章来维持生计。闻一多虽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但并没有篆刻的经验,因此在刻第一个印章时,弄得手上伤痕累累,有时为了赶工,不得不通宵不睡。但这一切并不影响闻一多为民主为自由而战的决心。身处困境却不苟且不妥协,充分展示了知识分子骨气。再如1957年下半年,全国上下展开了大规模的打击“右派”的政治运动,一大批作家被打成右派,包括一些刚刚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如张贤亮,高晓声、流沙河等。刚刚登上文坛就遭此重创,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但是二十年的坎坷人生和政治误解并没有压弯他们的脊梁,也没能扼杀他们的文学梦想,只是让他们变得更加地从容坚强。因此当他们走过困境迎来人生的春天时,能够厚积薄发,将二十年的苦难化作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为文坛献上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作品。这些作家们在艰难岁月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思考,他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会启示当代大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解放思想、人生定位、确立目标的问题。作家的人格力量、文学的基本精神等都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重要的作用。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作家的人格魅力来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这些作家是现实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以他们作为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现实例子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他们往往对一些作家产生了欣赏甚至是崇拜的情感。如果教师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这些作家所具有的人文气质,学生会因为喜欢或崇拜这个作家而积极地模仿学习他,从而达到提升其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作为教师来讲,如果仅仅靠自己在课堂上的讲习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教师主要应发挥自己在学生人文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作为一名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首先自己应具有一定的审美鉴别能力并且其人格是值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学生一起赏析,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和辨别美。同时教师从人文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出发,应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教师努力将学生通过文学阅读获得人文精神启迪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使文学课程的人文教育变成一个可延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06
[2]朱熹.四书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78页
[3]转引自刘正伟、刘梅林.课内与课外:苏霍姆林斯基语文教育观评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03
[4]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31页
[5]张全之 .人文教育:商海大潮中的自救之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6]转引自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