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特和安东妮亚女性主义意识对比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g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丝特和安东妮亚分别是霍桑《红字》和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的女主人公,在各自生活的男权社会,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都经历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这一转变的历程。对她们成长经历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会在女主人公所生活的美国社会,女性在男权社会夹缝中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海丝特 安东妮亚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现代女权运动的先驱,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刻画了海丝特这样一位在封建社会没落、资本主义兴起时期,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和理想,以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与男权社会和清教道德法则进行抗争的女性形象。同样,在20世纪美国文坛上杰出的女作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我的安东妮亚》中,作者展现了一位东欧移民妇女安东妮亚一生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奋斗历程。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索在男权社会里,海丝特和安东妮亚这两位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意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一 女性主义思想对两部作品的影响
  19世纪,美国女权运动高涨。到了20世纪,欧美诞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以说,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界的影响都大。《红字》正是一部有关反叛女性的小说。其女主人公海丝特倍受当时清教主义统治下的男权社会的压迫,但她天生具有坚强的个性,与清教法律和世俗偏见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创造性地演绎了一个充满反抗精神、坚强的女权主义天使的形象,其反抗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许多父权标准。在另一部女性主义意识明显的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凯瑟描述了安东妮亚童年、青年和中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通过对女主人公不同时期生活经历的描述,作者展示了一位朝气蓬勃的东欧移民妇女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精神和思想成长的艰辛历程。海丝特和安东妮亚这两位女主人公在追求女性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的道路上,完成了各自女性主义意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的转变过程。
  二 海丝特和安东妮亚女性主义意识从萌芽到觉醒的对比
  1 海丝特女性主义意识从萌芽到觉醒的转变
  海丝特女性主义意识从萌芽到觉醒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她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两个方面。17世纪的宗教势力非常强大,同时,它也是一个以男性为主体、女性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男权社会。在这样一个清教主义和男权思想主宰一切的社会,宗教和法律几乎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和牺牲品,海丝特和其他受压迫的女性一样,承受着肉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侮辱,从来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但是,在悲剧的命运面前,海丝特选择了完全不同于当时同样受压迫的普通女性的被动接受的消极生活方式,而是奋起反抗、顽强抗争,誓死捍卫了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在一个女人没有机会和权利选择的社会,年轻漂亮、有思想的海丝特嫁给了身材矮小、患有残疾、且视她为私有财产却漠视她的情感的齐灵渥斯,这是海丝特悲剧命运的开始。性格的迥然不同、年龄的差距、相貌的巨大差异,加上缺乏心灵的沟通,这个婚姻从一开始就危机四伏。齐灵渥斯从英国返航途中,因海船失事人们传说他已遇难。虽然清教道德法则规定女人要无条件地忠于自己的丈夫,但具有独立反抗精神的海丝特勇敢地选择了追求自身解放与幸福,毅然与自己喜欢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下了女儿珠儿,这不能不说是海丝特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期,她在潜意识中捍卫了女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已婚的情况下犯下通奸罪,这是对神圣宗教的公然挑衅。当她怀抱着和牧师的私生女珠儿出现在在牢房门口时,面对清教势力的迫害与众人的羞辱,海丝特镇定自若、从容不迫、高贵而坦然,这一切都表明了她不顾一切和孤注一掷的决心,也凸现出她勇敢而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的反抗精神。海丝特反抗的永久性标记是那原本代表邪恶的红字。在清教社会里,红字被认为是对海丝特施加的最严酷的惩罚,然而代表“通奸”(Adultery)的字母“A”,却在海丝特的精湛手工技艺下,成为她反抗男权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在七年的时间里,海丝特胸佩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独自一人默默承担着这种不公平的非议,忍辱负重,行善积德,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在远离市镇的海滨小屋靠做针线活谋生,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女儿,还时常救济和帮助比她更需要帮助的人。她坚强、诚实、善良、不屈的品格帮助她将耻辱性的标志字母“A”转变成了“能干”(Able)、甚至是“天使”(Angel)的象征,而她也在为他人不断地无私奉献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海丝特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默默地去改变字母“A”的含义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清教社会最有说服力的反抗。
  特别令人钦佩的是,海丝特对爱情的誓死追求和对爱人的痴情保护,即使自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她仍然坚决拒绝说出通奸者的名字,勇敢地替自己心爱的人承担了一切罪责,并且默默地独自一人去养育女儿。这一切非人性的遭遇和世俗的不理解,自始至终都没有让海丝特屈服于自己不幸的命运,也没有让她屈服于清教势力统治下的男权社会。正是在与命运不断抗争、与男权社会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海丝特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具有独立思想的坚强女性,这是她的女权主义意识从萌芽到苏醒的转变。
  2 安东妮亚女性主义意识从萌芽到觉醒的转变
  凯瑟的代表作《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女主人公安东妮亚生活在男权社会的阴影中,她并非生来就有着反抗的意识和勇气。少年时期,她深受当时男权社会思想的影响,依赖男性,敬畏男性,顺从男性,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完全是男性的附庸品。父亲自杀后,她将对父亲的顺从转移到家里的另一个男性哥哥安布罗希身上。安东妮亚对哥哥的顺从到了一种令读者恐怖的境地。在这个家庭,哥哥是权威的象征,是话语权的象征,这种对哥哥的极度顺从完完全全将安东妮亚的思想禁锢于男权社会的牢笼之中,她失去了自我。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面对艰难困苦的家庭,安东妮亚出去工作承担起自己对这个家庭的责任。即使生活举步维艰、即使事事艰难,安东妮亚辛勤劳动,没有怨言,不言放弃,并且在劳动的过程中,走上了自我抗争的道路,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吉姆家迁到黑鹰镇不久,安东妮亚到吉姆的邻居哈林太太家做帮工。对于年轻的安东妮亚来说,小镇的生活毫无生趣,于是她对跳舞的大篷车着了迷。她对跳舞的迷恋遭到了哈林先生的反对并威胁解雇她。安东妮亚毫不犹豫地奋起维护自己的权利,与哈林家决裂。至此,安东妮亚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触及到了父权制度的权威地位。她认为,自己和黑鹰镇上的男人一样,拥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此时的安东妮亚已不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应声虫,她要宣告独立,反抗任何束缚,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被情人抛弃后,她选择了独自抚养私生女,这在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里,被认为是非常丢脸的事情。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安东妮亚从不让孩子躲躲藏藏,她用坚强的个性、负责任的态度和勇敢的行为证明了她对独立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人们对她的偏见。此时,安东妮亚经历了人生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从一个安静、驯服的女孩转变为一个富于挑战精神的、有主见的女人。在经历了年少时的盲从,失去自我,到青年时期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抗争,安东妮亚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并不断提升。
  三 海丝特和安东妮亚女性主义意识从觉醒到成熟的对比
  1 海丝特女性主义意识从觉醒到成熟的转变
  女权主义者认为一个女人要想获得自由,心理和经济上的独立是首要的。善良美丽的海丝特不幸成为了猥琐丑陋的齐灵渥斯的妻子,但是她并没有屈服于自己悲剧的命运。当得知齐灵渥斯可能因为海船失事事故已经遇难,她勇敢地选择了追求自己的真爱,毅然与当地倍受崇拜和尊敬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她也因此走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第一步,这是她心理上走向独立的体现。在随后的生活中,海丝特不顾遭受社会和当时伦理道德观念鄙视的现实,为了保全自己深爱的人,毅然决然地独自承担起了通奸的全部责任,用柔弱的身体、令男人都望而止步的坚强意志承载起了胸前那鲜红的“A”字所带来的一切屈辱。在被放逐期间,孤独的生活使海丝特的精神从情感转移到思想上。当妇女们来到海丝特的小屋,将她们的悲哀和困扰倾诉给她,海丝特总是尽自己的可能安慰她们、开导她们、帮助她们,可以说她已经把个人的奋斗上升到帮助女性弱势群体发展和进步的高度。在追求自由真爱的道路上,海丝特充满着反抗精神,她已经把自己磨练成一个意志坚强的女性,坚持追求自己渴望的爱情,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海丝特这种心理和经济的独立是女性主义意识成熟的标志。
  当然,海丝特女性主义意识成熟的突出表现是她对男权社会清教主义思想强烈持久的反抗和最终与之决裂的决心。虽然最初不幸成为了齐灵渥斯婚姻的牺牲品,海丝特还是大胆地与丁梅斯代尔相爱、勇敢地承担了随之而来的被严厉惩罚的后果。面对耻辱,她忍辱负重的同时奋起反抗,甚至积极筹划与相爱的人出逃,果敢坚定地鼓励丁梅斯代尔与她远走高飞,逃跑到一个没有白人的地方过自由相爱的生活。这种追求真爱的勇气和智慧是在向愚昧的宗教观念宣战、是在向不平等的男权社会宣战,是她这样一个社会边缘人追求平等与自由、爱情与幸福的不屈抗争,也是海丝特女性主义意识从觉醒到成熟的转变。
  2 安东妮亚女性主义意识从觉醒到成熟的转变
  安东妮亚女性主义意识成熟表现在她的中年时期。当她经历了磨难和考验,重新回到大草原后,才深深地意识到自己是土地的一部分,并深刻体会到只有土地可以使她获得新生,只有土地才能使她找回自尊和自信,从此她开始开拓她的幸福生活。她整天在田间辛勤地劳作,与她的丈夫库扎克养育了11个孩子,建立了宽敞的农舍和果园。在以往的婚姻中,男性处于支配地位,然而在这个家庭,安东妮亚成为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精神财富的支撑者。孩子们和果园是安东妮亚成功的象征,此前安东妮亚从未感受到如此的轻松和满足,她获得了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独立。此时的安东妮亚具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她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冲破世俗对女性的约束,女性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安东妮亚而言,女性主义意识成熟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为此,她付出了太多的辛勤汗水和劳动,但是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其女性主义意识实现了从觉醒到成熟的转变。
  四 结语
  海丝特和安东妮亚这两位女主人公在追求女性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的道路上,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历程,但都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成长和蜕变过程。海丝特,一个时代的叛逆者,一个对爱情执着的女性形象。正如尼娜·贝姆所说:“在海丝特这个形象中,霍桑塑造了美国小说中的第一个真正的女主角,同时也是其中永远的英雄之一。”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这句话正好印证在安东妮亚身上。虽然两位女主人公生处不同的时代,但两人的女性意识都经历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的过程,都认识到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制和迫害,并用自己的行动反抗当时的社会制度。正是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成熟,使她们不再依附男人。在凯瑟看来,“妇女不是男人的附属品,而是拥有自己权利的独立存在的主体,毋容置疑,她们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天赋和谋求生存发展的能力。”这句话正是海丝特和安东妮亚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 熊玉鹏、姚乃强译:《红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2] [美]薇拉·凯瑟,周微林译:《我的安东妮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郭娟:《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红字〉》,《安徽文学》,2010年第11期。
  [4] 赵莉、朱学慧:《多舛的命运,不灭的生命之火——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威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妮亚〉》,《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谭君,女,1979—,江西九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工作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邵娟萍,女,1976—,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西方悲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块绚烂的瑰宝,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前悲剧作品中的悲剧性人物大都展现出与命运积极抗争的精神和对悲剧困境的积极超越,而当代的悲剧性人物则在权力理论下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并陷于消极沉湎的状态,从而使当代悲剧文化在异化的氛围中沉沦。  关键词:悲剧文化 权力理论 异化 沉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发展至今已有
期刊
摘要: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无论自觉或不自觉都会运用一定的本文策略在本文中创设适当程度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来调动接受者的想象力,或制造悬念迫使读者思考。戈尔丁不愧为一代卓越的艺术大师,他在《蝇王》这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伊瑟尔意义上的“空白”,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参与到文本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思考、填充和再创作。本文试图依据伊瑟尔的“空白(blank)”理论研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中
期刊
摘要:《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由荒原超我朝着父权制所要求的“安琪儿”式超我转变,其构建过程呈现了社会身份认同的三个历程:类化、认同及比较,涉及对两种矛盾对立的文化群体的抉择:荒原文化群体与山庄文化群体。本文通过对这一过程进行解析揭示了凯瑟琳摆脱不了“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他者”之千年宿命——犹如刺在缎子屏风上的鸟。  关键词:超我 父权制 他者 社会身份认同 荒原文化群体 山庄文化群
期刊
摘要: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中的吉姆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痛苦的“自我”建立与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以他人为参照物,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吉姆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出吉姆先是以英雄为镜,建立理想“自我”;后来又以海盗布朗为镜,意识到卑微“自我”;在他人凝视下,吉姆对“自我”的认识极其困惑。他的“自我”的形成是建立在周围的人及物的基础之上的,是“他者”构建的结果,是把“他者”内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工业发展飞速的背景下,人的精神压力也不堪重负。人性中存在的许多原始特征也往往被忽视。《玫瑰纹身》一剧通过塑造萨拉菲娜这一女性形象来表现性压抑给美国南方女性所造成的精神负担。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萨拉菲娜由自我堕落到恢复正常这一精神转变的原因和表现,对美国人民压抑的精神状况进行反思。  关键词:性解放 《玫瑰纹身》 萨拉菲娜 性压抑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可谓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子。他因为反对极右翼的麦卡锡主义,被称为“美国戏剧的良心”。他的作品强调了家庭、道德和个人责任感,对美国社会以及美国人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他本人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大事件,对那个时代以及后来几十年美国人普遍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本文旨在通过对阿瑟·米勒的人生经历和他描述“美国梦”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的讨论,来
期刊
摘要:柯勒律治是19世纪伟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古舟子咏》是一首以海洋为背景的叙事诗,海洋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从《古舟子咏》中海洋的“覆灭性”与“救赎性”,最终可以发现一个信奉自由基督教的柯勒律治。  关键词:柯勒律治 《古舟子咏》 海洋 覆灭性 救赎性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柯勒律治生平与《古舟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金锁记》和日本德富芦花的《不如归》虽然并不存在着直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在刻画曹七巧和庆子这两位婆婆的时候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对恶魔婆婆这一形象都做了成功的描写。通过对作品进行类比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两个国家的不同作家,是如何理解和看待婆婆这一角色,其中又隐藏了哪些异同点。  关键词:恶魔婆婆 曹七巧 庆子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这两个生活在中世纪的东西方女性,身世相同,却被各自的作家安排了不同的命运,并赋予她们各自的名字以深刻寓意。本文从对比她们名字的寓意的角度,揭示她们天壤之别命运的差异的背后文化和历史的因素。  关键词:海丝特·白兰 潘金莲 名字 寓意 人文主义 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采用
期刊
摘要:本文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并利用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的理论,来剖析海斯特在与清教社会抗争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历程  关键词:海斯特·白兰 女权主义 自由 叛逆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红字》自1850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通过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