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法理念探析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4910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经济法理念的研究在我国农村经济法研究领域中尚处于薄弱环节。在党和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今天,提炼并阐发农村经济法理念以指导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从而破解“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民的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法 自治 实质公平 城乡统筹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新时期,中央政府一方面推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城镇化建设计划,这对于解决 “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建设,它们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其中农村经济法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最具有针对性。在整个农村经济法理论体系中,农村经济法理念是其中的最高范畴,也是统摄农村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和关键。
  农村经济法的自治理念
  农村经济法首先要贯彻一种自治理念,即让农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农村的事情由农民自己做主,经济上农民自主作出决策,社会管理上农民通过村民委员会进行自我管理,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运动中的主导作用。在整个农村自治大的制度背景下,政府发挥辅助性作用,根据农村经济法规和政策为农村提供各种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农村建设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则是农民和农民自愿结合的各种组织。
  农村经济法的自治理念来源于契约自由的观念,在法律范围内,法律给予个体极为广泛的机会,为其划定一个宽阔的任意范围,允许依照自己的自由意愿,去塑造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①契约自由体现了对人的自由与能力的高度肯定,为个体利益的追求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农村经济法的自治理念首先承认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肯定了农民的个体自由与能力,为农民追求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最大的空间。
  实现农村经济法自治理念的前提条件是对农民财产权的保护。财产权使个人获得了自治的能力,也使个人自由获得了保障。“个人自治的核心是个人对其财产的独立、排他的支配权,连治产的权利都没有,就不会有治身的权利。没有私有财产,个人会缺乏起码的个人活动的空间,个人价值不受尊重,个人自治的能力受到限制。”②确保农民财产权的独立性是实现农村经济法自治理念的前提,“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村土地问题,将地权归还给农民,让农民自己掌握土地,已经超越了农村土地应该私有化还是继续集体所有甚或国有化的问题讨论。“有恒产有恒心”,保护农民的地权,让农民自己支配土地,是农民获得自治能力的基础,是实现农村经济法自治理念的前提。
  农村经济法自治理念主要通过农民自主行使结社权来实现。农民结社权的行使是农民寻求自我利益的集团性保护,出于对其共同利益的关切而进行的自愿性结合,从而成立各种自有、自治和自享的组织,比如各种各样的农会、经济合作社以及承担一定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农民成立的各种组织将分散的小农利益集中表达,从而影响政府针对农村问题的决策,最终将农民的利益在农村政策法规中表达出来。此外,农民成立各种自有、自治和自享的组织将有效地节约国家的治理成本。在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上,如果政府实现对农村的完全控制,是不现实的,否则将付出巨大的成本。只有通过农民成立各种自有、自治和自享的组织实现自治,政府承担一个辅助性角色,才是最为现实的。
  农村经济法自治理念实现的目标就是在保障农民财产权特别是地权的前提下,通过自治的手段,发挥农民群体的自由与能力,由农民群体自我的制度创新代替国家的制度建构,承认和鼓励农村中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的创新。
  农村经济法的实质公平理念
  实质公平是在承认经济主体的资源和个人禀赋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种结果上的公平。③进一步讲就是在社会基本制度所赋予人们基本人权(生存、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强调社会经济领域实行有“差别的公平”,即对于那些“受惠最少者”予以更多的机会和利益,以使他们不至于因为偶然的出身和禀赋而丧失原初状态下的基本权利。④农村经济法实质公平理念需要考虑到历史上、现实中的制度对农村、农业、农民所造成的伤害,导致农村、农业和农民在市场竞争之初即处于弱势地位,分散的小农缺乏与强大的资本力量进行议价的能力,通过国家的适度干预在社会经济领域实行有“差别的公平”,给予农村、农业、农民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这样一方面补偿因为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制度对其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竞争过程的公平,最终实现全社会不同群体间大体相当的公平,即实质上的公平。
  就具体制度而言,农村经济法实质公平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制定各种农村经济组织法律,保障农民的结社权,农民通过建立各种经济组织,增强自身集体谈判能力,实现农民群体同资本力量的制衡。康芒思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并不会给经济社会中各个集团带来公平的结果,造成这种不公平的原因是这些集团议价能力对比悬殊。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未经组织的分散小农就如同马克思笔下的一袋马铃薯,一方面在面对强大的资本集团,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很难形成集中统一的声音以促使政府制定出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我国以农业法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龙头,包括各种法律与政策扶持的农村经济组织法律支持体系为农民群体建立各种经济组织提供了法律保障,增强了农民的议价能力,最终实现市场交易中的实质公平目标。第二,对国外强势的农产品集团予以限制,实现国内弱势的农业产业同其公平竞争。我国应通过关税、农业补贴以及各种非关税壁垒提高国内农业的竞争力,削弱国外强势农产品集团在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保护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实质公平。第三,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对农村和农业进行扶持,从宏观层面实现不同产业间以及不同区域间(城乡间)的实质公平。
  农村经济法的城乡统筹理念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即农民问题,其核心是权利问题。⑥长期以来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城市偏向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安排下,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积累,农村资源的价格被人为压低并且无法自由流动,农民的公民权利严重缺失,农民无法和市民一样享受同等政治、经济、社会权利,从而导致严重的“三农问题”。农村经济法城乡统筹理念就是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为起点,以返还和保障农民的各项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为归宿点,一方面通过废除对农村的歧视性政策法规,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倾斜性配置,逐步实现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实现城乡间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平等自由原则,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均平等享受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主体城乡居民首先享有机会平等,即社会资源平等地向市场主体开放;竞争的起跑线均等;市场主体同等的不受歧视;市场主体平等的拥有实现其经济目的的手段。因此,就城乡统筹理念和实质公平理念的关系而言,城乡统筹理念是实质公平理念的基础。
  就具体制度而言,农村经济法的城乡统筹理念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应当废除农村资源(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自由流动的管制性政策法规,破除农村和城市之间资源流动的障碍,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实现农村经济法的城乡统筹理念必须废除对农村资源流动的管制性政策法规,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其二,统筹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实现城乡公共产品配置均等化。公民享受的经济社会权利是一种积极权利,主要通过政府提供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各种公共产品来实现。作为宪法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其应有之意,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公共产品配置均等化,不仅是农村经济法城乡统筹理念的实现,而且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公益性与自利性的冲突与平衡—对我国地方政府行使国家干预权的分析”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1XZYJS061】
  【注释】
  ①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480页。
  ②[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胡爱平,乔聪启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③李昌麒:《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④江帆:“经济法实质正义及其实现机制”,《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6期,第57页。
  ⑤[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余锋,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1页。
  ⑥秦晖:“农民需要怎么样的‘集体主义’—民间组织资源与现代国家整合”,《东南学术》,2007年第1期,第14页。
  责编/边文锋
其他文献
“中央决心大,下面不落实,改不掉顽疾”最为公众担忧  公众期待干部作风转变不断制度化、法制化,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常态,并能够更有效地对干部作风进行监督和评判  81.21%受访者最反感“生活腐化,私欲膨胀”  “求真务实,注重实干,不玩花套”、“严于律己,清廉清正”、“深入基层,联系实际,对群众有感情”是公众最欣赏的干部作风  一、转作风的主角是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  作风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
期刊
1、关注度(关注度高,影响较大)  2、权威性(表述准确,观点权威)  3、深刻性(鞭辟入里,见解独到)  4、新锐度(富有新意,针对性强)  第一步:初步评选。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根据以上评选标准,以2012年月度观点集结为重要参照海选,初步整理评选出理论观点100个;  第二步:专家评选。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评审委员(名单附后),从100个观点中评选出年度50个理论观点。  1 中国要走向官民
期刊
编者的话: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山西高速公路系统各级党组织借鉴精细化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行党务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标准化、规范化带动党建科学化,实现党建与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为高速公路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同时党建工作在这种结合中获得强大生机和活力。他们的做法,对当下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不无借鉴与启迪。  党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养老问题是一个难题,文章通过对乐山市沐川县养老模式的现状调查,对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人口特征、养老模式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以家庭养老模式为基础,以机构养老模式为辅助,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的综合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小城镇 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 社区养老  随着社会转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
期刊
本文所指“第一次”是以历届党代会报告为参照,是指文中相关提法、思想、论断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1.第一次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论断。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论断,这一方面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已不再遥远,而是即将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也表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的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我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文章以河北省为例,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对其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提出了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承接产业转移 可行性 对策建议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经济全
期刊
【摘要】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是二十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较富创新性的代表。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深入研究和正确引领,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引领 社会思潮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这一理论
期刊
【摘要】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对品牌竞争力进行研究对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手机品牌为例,通过专家意见法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最后选择三星、苹果、诺基亚、联想、HTC等5个手机品牌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  【关键词】品牌竞争力 专家意见法 探索性因子分析 层次分析法  关于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已有研究概述 
期刊
【摘要】区域水灾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其中自然和制度因素是重要原因。自然地理因素是空间区域的天然特征,而制度因素则是政府出于经济布局需要而对自然灾害进行风险再分配,从而导致空间区域内水灾发生的不平衡。文章通过分析安徽省凤阳县水灾案例,力图说明区域水灾的发生不仅是自然因素使然,更是由政府制度性安排所造就。  【关键词】区域水灾 自然成因 制度分布  有关灾害的现有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种路径:一是在灾害研究
期刊
【摘要】传统能源的加剧应用导致其供给量的逐渐匮乏,同时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觅得了先机,但此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何使中国新能源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行业内讨论的重点。文章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研发与规范市场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 产业发展 政策建议  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取得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