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花样很多,办法也很多,但实实在在便于操作的并不多。特别是当今的学生,没有学会怎样学习,怎样预习课文,语文课上起来就非常吃力,老师也往往成为讲解的一言堂,课堂效率低,教学落到实处就只能走一下形式。所以,学好初中语文就只有让学生学会预习这条捷径。当然,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让学生可持续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预习前的准备。
在学习语文课之前,要求学生带好必须准备的各类工具书。如字典,古汉语翻译之类的。有的学校学生初一的时候可以人人一本字典,年级慢慢提高,初二一半学生就难拿出字典了,到了初三,一个班,一个年级你都难得找到几本,搞笑的时候是有一次一个语文老师也在向我借字典呢。所以基本的工具书每一学期让学生准备好。
其次,预习的动员要做好。
魏书生认为:“学生大脑智力活动差,并非没有智力活动,而是缺少具备一定指向能力的活动。”①我们为什么要去预习语文课文,要对预习的意义搞清楚。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比如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就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些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相当大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必须环节。只有预习了,才能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做了解释:“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
没有不愿发展的师生,只因没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激发足够的心理动力②。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的学生不以为然,就担忧我上课后作业那么的多,哪有时间预习,就算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重点讲,还很浪费我的时间,不如多去做老师的练习题和难题实在些,总觉的太忙了,没得时间玩了。这种观点很普遍,这里必须纠正一下这种思想。我们可以给学生们算一算时间帐,提前预习是要花时间,但是预习了之后,老师上课讲的就更容易听懂了,别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内容我们预习了的就很快理解了,别人在新课本上找句子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组织答案,别人刚准备发言时我们就可以优化发言的质量和推敲字词的配搭了,所以课堂上用同样的时间可以把知识点学的更实在更透彻。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可以体现在作业的速度上。当没有预习的同学还在一知半解的时候,作业时候还在查阅各类资料书的时候,我们预习的同学早就胸有成竹的很快完成了作业,时间又可以节约很多,花同样的时间作出不同的效果,为什么不去好好预习呢。这样多数学生会半信半疑的赞同的,后续学习学生尝到了甜头就没有问题了。
再次,具体的预习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阅读。阅读包括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新课文,阅读课文的注释,以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
第二个步骤是查阅。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应该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似乎”与“确凿”两个词意思相反,用在一起看似矛盾,而在这里,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线划出来,再打上问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你就可带着问题听,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些。
第三个步骤归纳。是把需要必须掌握的重点写在预习本上,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筛选,总结,落实到预习本上。这些就是精华,就是上课的发言稿。这些要归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文学常识。包括作家名字,代表作,名著,主要生活经历,特别是和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尤其要重视,哪些年代久远的作品更应该如此。
生字词。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生字词,总以为是小学时的重点,殊不知中学也很重要,有不少优秀学生就是问题在字上,读不准,写不起,后悔莫及。课程标准也明确我们初中要对常见字的掌握。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课后习题回答等。这些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一一的写在自己的预习本上,特别注意的是只要写出关键字就可以了,不别要过多的去阐述。
文章的重难点。“重难点”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对文章重难点理解的深度如何。因此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书或是自己思考,理出自己预习的重难点。
第四個步骤是记号。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批注。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重点之处用“△”等符号。在关键词语下画“﹒”,用“ ”画出优美语句,用“[ ]”画出打算摘录的语句,用“★[ ]★”画出打算熟记、背诵的语段,用“?”画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的语句,在篇名右侧加“()”注明文体,用“ ”画出全文主旨句,用“ ”画出各大段中心句,在每个大段的首段空格处用“一、二、三…”标出大段序号,并将大意写在该大段末尾处,大段内层与层之间用“∥”划开,并将每层大意写在该层末尾处。
最后,预习的及时评价。
预习的及时评价,可以激励竞争,学生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方面③。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指出:人的需要层次论——人由低级到高级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④。考虑到这些,我们在学生交出阶段性预习成果时,一定要耐心细致,作出积极评价。有的学生成果要选择性的表扬,可发表在班级宣传栏,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学习;预习成果适合课堂交流的,就规定每个小组选拔一人参加课堂交流。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发现只有好好预习了才可以更好的在小组内合作、探讨,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在预习时,不但态度认真、规范,而且对问题的分析的能力在预习中也提高很快,思维的严密性经预习的“初战”逐步得到加强。
总的来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在预习活动中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使我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语文教学预习落到实处。
文献参考
①龚春燕:《魏书生谈课堂教学》,第52页,漓江出版社,2010.12版。
②唐功谦:《学法教法指导与心理资源开发》,第251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02版。
③英A.V.kelly,吕敏霞译,《课程理论与实践》,第139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④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华夏出版社 1987年。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花样很多,办法也很多,但实实在在便于操作的并不多。特别是当今的学生,没有学会怎样学习,怎样预习课文,语文课上起来就非常吃力,老师也往往成为讲解的一言堂,课堂效率低,教学落到实处就只能走一下形式。所以,学好初中语文就只有让学生学会预习这条捷径。当然,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让学生可持续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预习前的准备。
在学习语文课之前,要求学生带好必须准备的各类工具书。如字典,古汉语翻译之类的。有的学校学生初一的时候可以人人一本字典,年级慢慢提高,初二一半学生就难拿出字典了,到了初三,一个班,一个年级你都难得找到几本,搞笑的时候是有一次一个语文老师也在向我借字典呢。所以基本的工具书每一学期让学生准备好。
其次,预习的动员要做好。
魏书生认为:“学生大脑智力活动差,并非没有智力活动,而是缺少具备一定指向能力的活动。”①我们为什么要去预习语文课文,要对预习的意义搞清楚。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比如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就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些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相当大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必须环节。只有预习了,才能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做了解释:“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
没有不愿发展的师生,只因没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激发足够的心理动力②。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的学生不以为然,就担忧我上课后作业那么的多,哪有时间预习,就算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重点讲,还很浪费我的时间,不如多去做老师的练习题和难题实在些,总觉的太忙了,没得时间玩了。这种观点很普遍,这里必须纠正一下这种思想。我们可以给学生们算一算时间帐,提前预习是要花时间,但是预习了之后,老师上课讲的就更容易听懂了,别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内容我们预习了的就很快理解了,别人在新课本上找句子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组织答案,别人刚准备发言时我们就可以优化发言的质量和推敲字词的配搭了,所以课堂上用同样的时间可以把知识点学的更实在更透彻。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可以体现在作业的速度上。当没有预习的同学还在一知半解的时候,作业时候还在查阅各类资料书的时候,我们预习的同学早就胸有成竹的很快完成了作业,时间又可以节约很多,花同样的时间作出不同的效果,为什么不去好好预习呢。这样多数学生会半信半疑的赞同的,后续学习学生尝到了甜头就没有问题了。
再次,具体的预习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阅读。阅读包括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新课文,阅读课文的注释,以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
第二个步骤是查阅。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应该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似乎”与“确凿”两个词意思相反,用在一起看似矛盾,而在这里,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线划出来,再打上问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你就可带着问题听,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些。
第三个步骤归纳。是把需要必须掌握的重点写在预习本上,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筛选,总结,落实到预习本上。这些就是精华,就是上课的发言稿。这些要归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文学常识。包括作家名字,代表作,名著,主要生活经历,特别是和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尤其要重视,哪些年代久远的作品更应该如此。
生字词。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生字词,总以为是小学时的重点,殊不知中学也很重要,有不少优秀学生就是问题在字上,读不准,写不起,后悔莫及。课程标准也明确我们初中要对常见字的掌握。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课后习题回答等。这些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一一的写在自己的预习本上,特别注意的是只要写出关键字就可以了,不别要过多的去阐述。
文章的重难点。“重难点”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对文章重难点理解的深度如何。因此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书或是自己思考,理出自己预习的重难点。
第四個步骤是记号。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批注。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重点之处用“△”等符号。在关键词语下画“﹒”,用“ ”画出优美语句,用“[ ]”画出打算摘录的语句,用“★[ ]★”画出打算熟记、背诵的语段,用“?”画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的语句,在篇名右侧加“()”注明文体,用“ ”画出全文主旨句,用“ ”画出各大段中心句,在每个大段的首段空格处用“一、二、三…”标出大段序号,并将大意写在该大段末尾处,大段内层与层之间用“∥”划开,并将每层大意写在该层末尾处。
最后,预习的及时评价。
预习的及时评价,可以激励竞争,学生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方面③。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指出:人的需要层次论——人由低级到高级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④。考虑到这些,我们在学生交出阶段性预习成果时,一定要耐心细致,作出积极评价。有的学生成果要选择性的表扬,可发表在班级宣传栏,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学习;预习成果适合课堂交流的,就规定每个小组选拔一人参加课堂交流。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发现只有好好预习了才可以更好的在小组内合作、探讨,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在预习时,不但态度认真、规范,而且对问题的分析的能力在预习中也提高很快,思维的严密性经预习的“初战”逐步得到加强。
总的来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在预习活动中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使我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语文教学预习落到实处。
文献参考
①龚春燕:《魏书生谈课堂教学》,第52页,漓江出版社,2010.12版。
②唐功谦:《学法教法指导与心理资源开发》,第251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02版。
③英A.V.kelly,吕敏霞译,《课程理论与实践》,第139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④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华夏出版社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