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由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决定着他的一生是否会有重大的成就.现在很多中学生,只会解题而不敢创新,而且也不会创新.研究表明,人类的创造力绝大部分来源于幼年或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初中科学是学生第一次真正全方位开始学习自然科学,其中涉及的概念、理论、方法无一不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科学教师应努力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条件
1.教师需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期,心智尚未成熟,模仿力强,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极易受环境影响.初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是对学生学习的示范,教师的创新意识会直接带动学生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过程诸环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
2.教师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态度和情绪成正相关.良好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美国学者阿瑞提(S.Arieti)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采用宽松有序的组织形式,形成自由开放的追问风气,各种教学方法都充满启发性,同时保持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诱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路径
1.用联想训练学生创造力
联想是指由所感知的事物引起相关联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不会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形象,但它却为创造新事物提供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一个善于联想的人肯定具有更多创造力,初中科学中的许多知识点存在相互关联,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题材引领学生进行多种联想.
例如,在讲“电压”时,用水压来说明,这是类比联想;在讲“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电阻”时,联想密度,这是接近联想;在讲“大气压强”时,联想液体的压强,这是相似联想;在讲“浮力”时,联想重力,这是对比联想;在讲“电流”时,联想电压,这是因果联想.
2.用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是人脑通过对原有事物形象的加工和改造后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创造”则是通过想象产生出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的起点.许多创造都会经历“想象—假设—实践”的三段式递进.显然,加强学生想象训练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初中生处于喜欢想象又善于想象的年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扬长避短,积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开其丰富的想象.
例如,在学习“重力”后,让学生想象无重力的生活,有同学会兴高采烈的描述:人不能喝杯中的水,只能吸水;走路会变得轻飘飘;每个人都是大力士,手指轻轻一点,千斤重物就会飞起……这些看似“荒唐”,其实却是创造新事物的雏形.
3.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答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辐射型思维.它能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
(1)流畅性,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取中,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列举制取氧气的方法:有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制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制氧气.
(2)变通性,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上面三种制氧气的方法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它们的优点与缺点:原料价格方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较高;实验装置方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较复杂,需酒精灯加热;安全性方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易引起试管炸裂;氧气纯度方面,氯酸钾有较多杂质氯气;环境污染方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有负面影响.
(3)新颖性,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这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
上例中,教师可进一步创造性地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用氯酸钾制氧气需要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而高锰酸钾分解中又有二氧化锰产生,且二种反应又都需酒精灯加热,那么能否直接将两者放在一起用酒精灯来加热制氧气呢?如果可以,试管口该朝向何处?制出来的氧气中会有杂质氯气,能否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直接把水换成氧化钙溶液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4.用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力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逆向思维是人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即通常所谓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用对立的、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两者相辅相成,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没有正向思维也就没有逆向思维,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逆向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但却能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往往理解不深.教师可给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人游泳时向后推水,那么人为什么前进呢?这是因为水同时也在推着人前进;火箭向下喷气它就会升空,这是因为火箭在向后喷火的同时,火(其实是燃烧的气体)也在向前推动火箭.
又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汽车为例子分析,汽车前进是因为受到向前的牵引力,那么这个牵引力是谁施的?如果汽车在光滑的冰面上行驶,汽车还能前进吗?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学生就明白了力作用相互性的深刻含义.
5.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造力
科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既是说明科学原理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方法,它的新奇和趣味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思维的连锁反应,刺激学生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初中科学教师应利用恰当的时机,设计出与学生已有认知不“和谐”的实验现象去引发学生思考问题.
6.通过设计疑问培养学生创造力
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新奇和疑问开始的.”瓦特从水壶跳动生疑创造发明了蒸汽机,法拉第从“电生磁”提出疑问,“磁能否生电”.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发明了电动机.可见,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问题是创造性活动的开始,问题的存在能使学生产生释疑的愿望和探究欲,进而驱动创造力.根据这一特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设计的问题要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师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实施创新训练.我们只有如此持之以恒,才能使中学生从科学学习中放飞思维而走向创新,科学教学才能真正实践新课程理念而走向素质教育.
一、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条件
1.教师需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期,心智尚未成熟,模仿力强,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极易受环境影响.初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是对学生学习的示范,教师的创新意识会直接带动学生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过程诸环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
2.教师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态度和情绪成正相关.良好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美国学者阿瑞提(S.Arieti)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采用宽松有序的组织形式,形成自由开放的追问风气,各种教学方法都充满启发性,同时保持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诱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路径
1.用联想训练学生创造力
联想是指由所感知的事物引起相关联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不会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形象,但它却为创造新事物提供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一个善于联想的人肯定具有更多创造力,初中科学中的许多知识点存在相互关联,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题材引领学生进行多种联想.
例如,在讲“电压”时,用水压来说明,这是类比联想;在讲“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电阻”时,联想密度,这是接近联想;在讲“大气压强”时,联想液体的压强,这是相似联想;在讲“浮力”时,联想重力,这是对比联想;在讲“电流”时,联想电压,这是因果联想.
2.用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是人脑通过对原有事物形象的加工和改造后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创造”则是通过想象产生出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的起点.许多创造都会经历“想象—假设—实践”的三段式递进.显然,加强学生想象训练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初中生处于喜欢想象又善于想象的年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扬长避短,积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开其丰富的想象.
例如,在学习“重力”后,让学生想象无重力的生活,有同学会兴高采烈的描述:人不能喝杯中的水,只能吸水;走路会变得轻飘飘;每个人都是大力士,手指轻轻一点,千斤重物就会飞起……这些看似“荒唐”,其实却是创造新事物的雏形.
3.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答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辐射型思维.它能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
(1)流畅性,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取中,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列举制取氧气的方法:有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制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制氧气.
(2)变通性,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上面三种制氧气的方法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它们的优点与缺点:原料价格方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较高;实验装置方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较复杂,需酒精灯加热;安全性方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易引起试管炸裂;氧气纯度方面,氯酸钾有较多杂质氯气;环境污染方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有负面影响.
(3)新颖性,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这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
上例中,教师可进一步创造性地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用氯酸钾制氧气需要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而高锰酸钾分解中又有二氧化锰产生,且二种反应又都需酒精灯加热,那么能否直接将两者放在一起用酒精灯来加热制氧气呢?如果可以,试管口该朝向何处?制出来的氧气中会有杂质氯气,能否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直接把水换成氧化钙溶液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4.用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力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逆向思维是人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即通常所谓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用对立的、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两者相辅相成,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没有正向思维也就没有逆向思维,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逆向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但却能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往往理解不深.教师可给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人游泳时向后推水,那么人为什么前进呢?这是因为水同时也在推着人前进;火箭向下喷气它就会升空,这是因为火箭在向后喷火的同时,火(其实是燃烧的气体)也在向前推动火箭.
又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汽车为例子分析,汽车前进是因为受到向前的牵引力,那么这个牵引力是谁施的?如果汽车在光滑的冰面上行驶,汽车还能前进吗?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学生就明白了力作用相互性的深刻含义.
5.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造力
科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既是说明科学原理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方法,它的新奇和趣味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思维的连锁反应,刺激学生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初中科学教师应利用恰当的时机,设计出与学生已有认知不“和谐”的实验现象去引发学生思考问题.
6.通过设计疑问培养学生创造力
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新奇和疑问开始的.”瓦特从水壶跳动生疑创造发明了蒸汽机,法拉第从“电生磁”提出疑问,“磁能否生电”.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发明了电动机.可见,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问题是创造性活动的开始,问题的存在能使学生产生释疑的愿望和探究欲,进而驱动创造力.根据这一特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设计的问题要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师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实施创新训练.我们只有如此持之以恒,才能使中学生从科学学习中放飞思维而走向创新,科学教学才能真正实践新课程理念而走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