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观察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12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口服柴胡疏肝散加减和口服地奥心血康治疗。结果:心绞痛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0.90%,显效率65.15%;对照组分别为61.67%、35.00%,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心电图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81.82%,显效率36.36%;对照组分别为61.67%、30.00%。两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从肝论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心绞痛;冠心病/中医药治疗;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疏肝理气法/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47-01
2008年4月~2011年3月,笔者采用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6例冠心病心绞痛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1.1 治疗组: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者52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22年;稳定型心绞痛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合并高血压病16例,高脂血症36例,糖尿病12例。
1.1.2 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46岁;病程最短者1.5个月,最长者18年;稳定型心绞痛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合并高血压病14例,高脂血症32例,糖尿病12例。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有典型心绞痛发作。(2)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病人。(3)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4)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1.3 辨证标准:根据1994年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中的辨证标准拟定。临床表现: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脉弦。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10g, 白芍15g, 枳壳10g, 香附10g, 川芎10g ,甘草5g,延胡索10g, 丹参10g。随证加减:气郁化火者加钩藤15g,天麻10g,去香附10g;腹胀纳差,苔白腻者,加白术12g,莱菔子15g。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2 对照组:地奥心血康(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2g,口服,1日3次。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3.1.1 心绞痛疗效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到治疗前50%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3.1.2 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压低,在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改变变浅达50%以上;无效:心电图基本和治疗前相同。
3.2 心绞痛疗效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对缓解心绞痛有更显著疗效。
3.3 心电图疗效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显效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对心电图的改善亦有较好疗效。
4 典型病例
患者,60岁,女,农民。因阵发性胸闷、胸痛5年,加重1周于2006年12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10月起出现胸闷、憋气、胸肋胀痛、心悸,休息5~10 min或者含服硝酸甘油2~6min后缓解,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曾在外院多次诊治,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不规则服“消心痛”、“阿司匹林”等药,病情反复。此后,于1周前在授课时复发加重,休息并服上述药物后无效而收入院。入院症见: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并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乏力,善太息,腹胀纳差,失眠,舌淡,苔白腻,脉细沉弦。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律齐,心率88次/min。ST段:I、aVF、V1、V2导联水平型下移0.05~0.10mV。T波:I、aVL、V1、V2导联低平,V4、V5导联倒置。入院诊断为胸痹心痛,证型: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治则:疏肝理气止痛,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 赤白芍各15g, 枳壳10g, 香附10g, 川芎10g,丹参10g,延胡索10g,茯苓15g,白术12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3次/日。服上方12剂,胸闷、胸痛、心悸等症明显减轻,仍乏力、失眠;纳增,舌淡,苔白微腻,脉沉弦。复查心电图:ST段、I、aVL、V1、V2导联水平型下移小于或等于0.05mV。T波:I、V1、V2导联低值,aVL、V4、V5导联低平。继服上方12剂后,胸痛、心悸缓解,稍感胸闷,纳眠可,精神转佳。复查心电图:ST段:I、aVL、V1、V2导联稍下移。T波:V5导联低值。住院25天出院。出院后继服上方,去赤芍、香附、延胡索,18剂。诸症缓解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5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主要病机是心脉痹阻,而情志失调、气机紊乱则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关键。病理变化主要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血、阴、阳亏虚;实有气滞、寒凝、血瘀、痰阻,其中又以血瘀、痰阻为主。临床上,中医中药治疗主要有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法、益气养阴法、益气温阳法、补肾固本法、疏肝理气通络法和其他疗法,如:穴位注射法、针刺法、穴位埋线疗法等。
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用脑过度,抑郁恼怒的中老年患者。《素问·藏气法时论》曰:“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该病所涉及的胸胁、背、肩、两臂等部位,乃肝胆经循行之处。肝主疏泄,故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而发为胸痹心痛。或肝气乘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瘀痰阻遏心脉,“不通则痛”。气滞、痰阻直接影响气血的生化与流通。肝肾同源,肝郁日久化火,子病及母,耗灼肾阴,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使心阴内耗,心脉失养,“不荣则痛”。故而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肝气郁结,致痰瘀阻络成心肾阴虚之心脉痹阻。
该病本是肝气郁结。故笔者认为以肝治心,疏肝理气应为该病的基本治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证加减,标本兼治,不仅可缓解其症状,而且还降低了复发。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加香附、川芎、陈皮组成。四逆散能疏肝理气;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之功;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又可调畅气机,加延胡索、丹参有增强活血止痛之功,共奏疏畅气机,和血舒脉之功。
【关键词】心绞痛;冠心病/中医药治疗;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疏肝理气法/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47-01
2008年4月~2011年3月,笔者采用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6例冠心病心绞痛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1.1 治疗组: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者52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22年;稳定型心绞痛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合并高血压病16例,高脂血症36例,糖尿病12例。
1.1.2 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46岁;病程最短者1.5个月,最长者18年;稳定型心绞痛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合并高血压病14例,高脂血症32例,糖尿病12例。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有典型心绞痛发作。(2)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病人。(3)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4)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1.3 辨证标准:根据1994年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中的辨证标准拟定。临床表现: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脉弦。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10g, 白芍15g, 枳壳10g, 香附10g, 川芎10g ,甘草5g,延胡索10g, 丹参10g。随证加减:气郁化火者加钩藤15g,天麻10g,去香附10g;腹胀纳差,苔白腻者,加白术12g,莱菔子15g。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2 对照组:地奥心血康(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2g,口服,1日3次。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3.1.1 心绞痛疗效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到治疗前50%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3.1.2 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压低,在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改变变浅达50%以上;无效:心电图基本和治疗前相同。
3.2 心绞痛疗效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对缓解心绞痛有更显著疗效。
3.3 心电图疗效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显效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对心电图的改善亦有较好疗效。
4 典型病例
患者,60岁,女,农民。因阵发性胸闷、胸痛5年,加重1周于2006年12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10月起出现胸闷、憋气、胸肋胀痛、心悸,休息5~10 min或者含服硝酸甘油2~6min后缓解,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曾在外院多次诊治,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不规则服“消心痛”、“阿司匹林”等药,病情反复。此后,于1周前在授课时复发加重,休息并服上述药物后无效而收入院。入院症见: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并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乏力,善太息,腹胀纳差,失眠,舌淡,苔白腻,脉细沉弦。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律齐,心率88次/min。ST段:I、aVF、V1、V2导联水平型下移0.05~0.10mV。T波:I、aVL、V1、V2导联低平,V4、V5导联倒置。入院诊断为胸痹心痛,证型: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治则:疏肝理气止痛,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 赤白芍各15g, 枳壳10g, 香附10g, 川芎10g,丹参10g,延胡索10g,茯苓15g,白术12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3次/日。服上方12剂,胸闷、胸痛、心悸等症明显减轻,仍乏力、失眠;纳增,舌淡,苔白微腻,脉沉弦。复查心电图:ST段、I、aVL、V1、V2导联水平型下移小于或等于0.05mV。T波:I、V1、V2导联低值,aVL、V4、V5导联低平。继服上方12剂后,胸痛、心悸缓解,稍感胸闷,纳眠可,精神转佳。复查心电图:ST段:I、aVL、V1、V2导联稍下移。T波:V5导联低值。住院25天出院。出院后继服上方,去赤芍、香附、延胡索,18剂。诸症缓解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5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主要病机是心脉痹阻,而情志失调、气机紊乱则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关键。病理变化主要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血、阴、阳亏虚;实有气滞、寒凝、血瘀、痰阻,其中又以血瘀、痰阻为主。临床上,中医中药治疗主要有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法、益气养阴法、益气温阳法、补肾固本法、疏肝理气通络法和其他疗法,如:穴位注射法、针刺法、穴位埋线疗法等。
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用脑过度,抑郁恼怒的中老年患者。《素问·藏气法时论》曰:“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该病所涉及的胸胁、背、肩、两臂等部位,乃肝胆经循行之处。肝主疏泄,故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而发为胸痹心痛。或肝气乘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瘀痰阻遏心脉,“不通则痛”。气滞、痰阻直接影响气血的生化与流通。肝肾同源,肝郁日久化火,子病及母,耗灼肾阴,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使心阴内耗,心脉失养,“不荣则痛”。故而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肝气郁结,致痰瘀阻络成心肾阴虚之心脉痹阻。
该病本是肝气郁结。故笔者认为以肝治心,疏肝理气应为该病的基本治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证加减,标本兼治,不仅可缓解其症状,而且还降低了复发。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加香附、川芎、陈皮组成。四逆散能疏肝理气;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之功;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又可调畅气机,加延胡索、丹参有增强活血止痛之功,共奏疏畅气机,和血舒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