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从数字的认识开始到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所以要教好学生的数学,必须从学生的计算入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受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懂做,相反的,他们认为计算简单,难免就粗心大意,往往造成数字抄错、看错符号、错算等,使计算结果错误。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打牢基础,“趣”字先行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更容易主动接受知识。然而,学生的兴趣并不都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在后天环境的接触中,对感受新颖独特的事物产生的一种主动探究需要。所以说,兴趣是可以学生引导入门,同时也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就得从提高他们的计算兴趣开始入手。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必要时也可以借助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替代单一枯燥的计算练习,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爱上计算,并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多彩活动引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数字的运算。但我们可以在形式上多做变化,让单纯的数学计算增添游戏的趣味色彩。例如,可以开展小组竞赛形式的计算比赛。即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计算题,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然后全班交流答案,评选出计算先进小组。这样的小组形式的竞赛,既提高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开展个人竞赛,如抢答、开小火车、闯关等游戏,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堂活动。
创设情境融趣 除了游戏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来营造一个更好的数学情境,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可以从教材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创设更有益于学生接受的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时候,笔者先讲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然后引出了“1 2 3 …… 100=?”这道题目,并告诉学生:“高斯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能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算出这道题的结果,你们能做到吗?”学生们的兴趣很快就被点燃了,从而为应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儿歌童谣激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和故事引导,还可以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知识。如在一年级学习十以内加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十以内各数与十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学习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学习这首儿歌后,能够使学生对于十以内加减的计算更快捷,也为后面学习二十以内甚至百以内加减打下基础。
串连生活寻趣 都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对于数学的核心计算,当然也脱离不了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融入生活气息,导入新知,使学生对计算减少陌生感,进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是空泛的,我们能通过学到的计算本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商店中了解常用的几种文具的价格,然后回到课堂上,以小商店的形式,让学生模拟元、角、分的计算。这是一道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在解题,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多媒体引领增趣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在课堂上也是越来越普遍,明显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认识平均分时,学生对于小棒的分发各不相同,在学生自由分好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在展台上分别展示自己的分法,同时也通过课件演示分小棒的过程,从而更直观地复习平均分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练习辅助,提高数学能力
计算的培养,仅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有一个持之以恒、长期训练的过程。数学的计算没有捷径可言,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熟能生巧。算得越多,当然遇到题目算起来时就越快。可以说,计算的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虽然有了兴趣的支撑,但学习又如登山,越往上越难,困难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学习意志显得就十分重要了。
练习也并不是机械地、简单地重复埋头计算。我们可以设置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课前三分钟,应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对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在每节数学的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进行自然、迅速的口算训练;明天轮流一名学生提前出好20道口算题,在课堂上出示给其他学生集体计算。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人人参与,而且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口算比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口算速度,从而提高口算能力。
培养习惯,巩固计算能力
一个好的习惯能让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数学计算也是如此,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数学习惯。
审题习惯 在做题时,尤其多的失误都在于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导致看错、看漏等情况的失误。所以,在数学习惯的培养中,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在审题时,不仅要看清题目中的字,还要理解题意,弄清运算顺序。
书写习惯 计算时,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抄错数字或符号、写错数字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认真书写就变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平时的数学练习时,更要严格规范学生的书写,教师在板书评讲时也要言传身教,规范书写,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书写习惯。
检查习惯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从而对估算产生亲切感,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比如动物的只数,树的棵数,租船的数量,一定是整数;飞机飞行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还有以小估大法,或以大估小法。即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而难以估算时,就可以先估计单位数量,再根据單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比如估计一粒黄豆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粒黄豆重多少,再除以一个100,就能估算出一粒黄豆的重量了。
笔算习惯 部分学生出错是由于口算不过关,也没有打草稿的习惯,导致计算出错。因此,在平时的计算训练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笔算的习惯,要求他们在计算时要自己备好草稿纸,在上面进行演算,尤其是竖式计算时要求草稿上也要书写规范,各数位对齐,数字写对,运算符号检查清楚。打草稿,不仅能避免学生口算的失误,同时也对计算的一种检查。
及时反思,增进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平时的训练和习惯的巩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关注自身,针对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及时的应对策略。所以,笔者在教学时会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自己的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抄录进去,并在每道错题后面标注上出错原因;每过一定的时间就翻一翻,看看自己这段时间都因为什么错了,如何改正;改正后的一段时间再看看,改正的这段时间有没有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改正。这样针对性的反思,使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自查方式,也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看到自己改变之后也能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保持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以计算为核心的,计算的训练对于数学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无论是兴趣的导入,还是习惯的培养,无论是练习训练,还是学生的自查,都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前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数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使学生能够端正态度,养成良好习惯和计算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中心小学)
打牢基础,“趣”字先行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更容易主动接受知识。然而,学生的兴趣并不都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在后天环境的接触中,对感受新颖独特的事物产生的一种主动探究需要。所以说,兴趣是可以学生引导入门,同时也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就得从提高他们的计算兴趣开始入手。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必要时也可以借助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替代单一枯燥的计算练习,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爱上计算,并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多彩活动引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数字的运算。但我们可以在形式上多做变化,让单纯的数学计算增添游戏的趣味色彩。例如,可以开展小组竞赛形式的计算比赛。即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计算题,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然后全班交流答案,评选出计算先进小组。这样的小组形式的竞赛,既提高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开展个人竞赛,如抢答、开小火车、闯关等游戏,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堂活动。
创设情境融趣 除了游戏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来营造一个更好的数学情境,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可以从教材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创设更有益于学生接受的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时候,笔者先讲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然后引出了“1 2 3 …… 100=?”这道题目,并告诉学生:“高斯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能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算出这道题的结果,你们能做到吗?”学生们的兴趣很快就被点燃了,从而为应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儿歌童谣激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和故事引导,还可以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知识。如在一年级学习十以内加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十以内各数与十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学习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学习这首儿歌后,能够使学生对于十以内加减的计算更快捷,也为后面学习二十以内甚至百以内加减打下基础。
串连生活寻趣 都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对于数学的核心计算,当然也脱离不了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融入生活气息,导入新知,使学生对计算减少陌生感,进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是空泛的,我们能通过学到的计算本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商店中了解常用的几种文具的价格,然后回到课堂上,以小商店的形式,让学生模拟元、角、分的计算。这是一道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在解题,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多媒体引领增趣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在课堂上也是越来越普遍,明显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认识平均分时,学生对于小棒的分发各不相同,在学生自由分好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在展台上分别展示自己的分法,同时也通过课件演示分小棒的过程,从而更直观地复习平均分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练习辅助,提高数学能力
计算的培养,仅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有一个持之以恒、长期训练的过程。数学的计算没有捷径可言,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熟能生巧。算得越多,当然遇到题目算起来时就越快。可以说,计算的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虽然有了兴趣的支撑,但学习又如登山,越往上越难,困难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学习意志显得就十分重要了。
练习也并不是机械地、简单地重复埋头计算。我们可以设置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课前三分钟,应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对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在每节数学的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进行自然、迅速的口算训练;明天轮流一名学生提前出好20道口算题,在课堂上出示给其他学生集体计算。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人人参与,而且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口算比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口算速度,从而提高口算能力。
培养习惯,巩固计算能力
一个好的习惯能让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数学计算也是如此,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数学习惯。
审题习惯 在做题时,尤其多的失误都在于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导致看错、看漏等情况的失误。所以,在数学习惯的培养中,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在审题时,不仅要看清题目中的字,还要理解题意,弄清运算顺序。
书写习惯 计算时,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抄错数字或符号、写错数字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认真书写就变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平时的数学练习时,更要严格规范学生的书写,教师在板书评讲时也要言传身教,规范书写,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书写习惯。
检查习惯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从而对估算产生亲切感,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比如动物的只数,树的棵数,租船的数量,一定是整数;飞机飞行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还有以小估大法,或以大估小法。即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而难以估算时,就可以先估计单位数量,再根据單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比如估计一粒黄豆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粒黄豆重多少,再除以一个100,就能估算出一粒黄豆的重量了。
笔算习惯 部分学生出错是由于口算不过关,也没有打草稿的习惯,导致计算出错。因此,在平时的计算训练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笔算的习惯,要求他们在计算时要自己备好草稿纸,在上面进行演算,尤其是竖式计算时要求草稿上也要书写规范,各数位对齐,数字写对,运算符号检查清楚。打草稿,不仅能避免学生口算的失误,同时也对计算的一种检查。
及时反思,增进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平时的训练和习惯的巩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关注自身,针对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及时的应对策略。所以,笔者在教学时会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自己的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抄录进去,并在每道错题后面标注上出错原因;每过一定的时间就翻一翻,看看自己这段时间都因为什么错了,如何改正;改正后的一段时间再看看,改正的这段时间有没有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改正。这样针对性的反思,使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自查方式,也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看到自己改变之后也能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保持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以计算为核心的,计算的训练对于数学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无论是兴趣的导入,还是习惯的培养,无论是练习训练,还是学生的自查,都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前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数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使学生能够端正态度,养成良好习惯和计算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