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化仪器分析”是为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主要是对仪器的工作原理、构造和应用等理论知识进行的解读,但因课程内容对于生物学背景的学生来说深涩难懂,且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本文探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生化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微课在生化仪器分析中的教学特色,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与评价,也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心得体会.该教学方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知识掌握程度、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期望能
【机 构】
:
汕头大学理学院,汕头,515063;汕头大学附属中学,汕头,51506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化仪器分析”是为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主要是对仪器的工作原理、构造和应用等理论知识进行的解读,但因课程内容对于生物学背景的学生来说深涩难懂,且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本文探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生化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微课在生化仪器分析中的教学特色,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与评价,也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心得体会.该教学方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知识掌握程度、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期望能为提高生化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及完善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由于影像之间有显著的几何和辐射差异,光学、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的自动匹配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介绍具有辐射不变的相位一致性模型,并引入索引图对相位一致性的方向和尺度信息进行统计;借助相位响应方向特征形成方向索引图,借助相位响应尺度特征形成尺度索引图;建立一种对影像局部特征的描述符——局部相位一致性统计图(LPCS),最后利用LPCS在光学、SAR影像中获取同名点,运用仿射变换模型实现匹配.实验表明,方法对光学、SAR影像之间的辐射差异有很强的适应性,并且匹配精度较高.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工作重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主讲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有效支撑科研高效地开展,而最新的科研成果亦可反哺教学,以期达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因此,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实例的形式展示了一线科研工作者如何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本科生的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科研思维.教学不只是重复经典,教师更要透过解决当前科学问题的实例,更新、丰富学生的科学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在创新思维指导下
本研究选择了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微生物学中的“遗传育种”与“基因工程”两个章节开展了翻转课堂的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选择复旦大学“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数字课程作为内容支撑.该教学研究的对象为微生物学课程的两个平行班,一个班级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显示,以意义建构为基础的翻转课堂中,针对“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的新知识、新概念、新实践,学生获得了有意义的建构,成绩分布范围窄,4个月后再进行测试,学生成绩分布的主峰发生较少偏移.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
荧光激光雷达技术作为长距离探测有机气溶胶的主要手段之一,常用于有机气溶胶的探测、预警、识别与追踪,为了尽早发现有机气溶胶防止危害,提高荧光激光雷达系统探测时间分辨率及预警速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荧光激光雷达对高时间分辨率、响应快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基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将激光雷达信号探测过程分为数据生产和数据消费两模块,结合软件多线程技术降低了两模块的耦合度,提高了两模块的并行度,有效地缩短了荧光激光雷达的探测周期.测试结果表明,当荧光激光雷达多脉冲累加采集周期为100ms,单
发育生物学实验是在传统胚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校生物学专业课程.我校发育生物学实验课程以鸡为模式生物,从个体、组织、细胞及分子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设计了发育生物学综合实验,探究发育现象的本质和内涵.为使课程更具有普适性和辐射性,课程组对综合实验的教学设计、实验方案、教学效果及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优化,希望能为高质量生物学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发育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传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机械性”操作和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等方面存在不足.我们通过改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引入“问题驱动,比较总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和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知识体系;同时对学生实验课的成绩实行多元化考核.多种措施并举,极大提升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
目前,在生物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很少有对不同植物进行气孔显微特征的比较.由于传统的撕取肉质叶片表皮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大量叶肉紧实不易剥离的植物叶片无法进行方便观察.我们探索了利用指甲油印迹法对多种植物叶片进行气孔观察,表明该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并设计多个实验模块案例,提出利用该方法可将实验课程设置成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增加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趣味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青海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课程团队,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张雁云教授主讲的动物学(2.0版)数字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在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将数字课程与在线教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合理分配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进行多元化成绩评定,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课内外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地方院校合理采用在线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实践案例.目前教学情况良好,学生满意度较高.
为克服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学时空受限、玻片易损、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观察典型结构等问题,作者所依托的实验中心构建了植物学数字切片系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文章首先介绍了传统玻璃切片的局限性,然后阐述了数字切片系统的优势.在植物学实验课中使用数字切片系统可以节省时间,有助于教师备课、课程设计及最终考核评价,方便学生预习、复习,梳理繁多的课程内容.但是教学中一定要合理适度使用该系统,应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该文利用2014年12月—2019年2月共5a冬季地面观测资料,寻找滇黔准静止锋在黔西南冬季出现的规律,并对准静止锋锋后黔西南天气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2014—2018年冬季滇黔准静止锋在黔西南累计出现187 d,占冬季总天数的41.6%,其中1月最多(17.6 d),12月次之,2月最少;Ⅰ型静止锋出现最多(16.4 d),Ⅱ型次之,3类静止锋均在1月出现最多;近5a冬季3类静止锋均是中等强度出现最多,强静止锋次之,其中强静止锋及中等强度静止锋均在1月出现最多.②Ⅰ型静止锋背景下黔西南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