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川崎病小鼠模型内皮祖细胞及其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dh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对川崎病小鼠模型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

方法

采用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单次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川崎病C57BL/6小鼠模型。48只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组、G-CSF治疗组及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腹腔注射),每组16只。于实验的第5~9天应用重组人G-CSF对其进行治疗。对循环EPC数量及骨髓EPC功能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其冠状动脉损伤的改善情况。

结果

模型组于实验的第14天,冠状动脉主干周围可以见到大量炎细胞浸润,其外周血中循环EPC含量[(0.017±0.008)%]明显低于对照组[(0.028±0.007)%](t=2.037,P<0.05),56 d冠状动脉弹力层的破坏清晰可见,其循环EPC含量[(0.016±0.007)%]仍低于对照组(t=2.575,P均<0.05)。治疗组于实验的第14天,冠状动脉主干周围同样可见炎细胞浸润,而其循环EPC含量[(0.042±0.015)%]较模型组高(t=4.629,P<0.05),第56天,循环EPC含量[(0.029±0.012)%]仍高于模型组(t=2.789,P<0.05),同时,冠状动脉弹力层也没有发生显著的破坏。骨髓EPC的体外功能检测显示,模型组小鼠骨髓EPC体外增殖、黏附和迁移能力均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组EPC的功能均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G-CSF能够通过上调EPC数量和功能,从而达到阻止川崎病小鼠模型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基因功能性变异在中国人群中的携带情况。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汉族和壮族杂交足月新生儿258例为研究对象,男146例,女112例,提取基因组DNA并按组别混合DNA,以表面活性蛋白B(SFTPB)、表面活性蛋白C(SFTPC)、ATP连接盒转运子A3 (ABCA3)、磷脂酰转移酶(LPCAT1)、胆碱磷酸转移酶(CHPT1)、磷酸胆碱胞苷酰转移酶(PCYTIB)为候选基
期刊
目的探讨由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甲硝唑组成的10日序贯疗法根除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查和Hp培养任意两项检查阳性确诊为Hp感染的腹痛患儿214例,单盲随机法分为4组。10日序贯疗法组(54例)治疗方案为前5 d应用奥美拉唑0.8~1.0 mg/(kg·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50 mg/(kg·d),每日早晚2次口服,后5 d应用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