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lihong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与传统教育的对抗中能否打破“应试教育”的阴影?面对着如浪潮般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面对着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在创新的新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更新教育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里所说的语文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对语文长久的、深厚的素养和修养。从内涵上说,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及其课程涉及的百科知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等方面的内容。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参与不强。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那么,如何让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去感受“大语文”的无限魅力呢?
  语文素质靠实践和积淀,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短时间的课堂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而此时,以书本为依托,扩大学生的文本阅读量,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阅读,不仅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所以,我们应该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古以来,圣哲先贤们就以他们的学习实践总结出了这些千古不亘的真理,引导着我们的阅读、学习。那么,课外阅读是不是不需要教师而由学生任意而读呢?在高中阶段,在铺天盖地的习题中,课外阅读是不是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呢?从我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情况看,高中生在课外是有阅读的,但在高中生的课外读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男生常陷于一片刀光剑影之中,女生则常枕于风花雪月席上,古今中外的名著、科普读物等却无人间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学生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存在盲目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了其他方面,以至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这一切,无不警醒着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学生们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阅读,我们再不能熟视无睹,而应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指导。新课标已经开列了文学书目,要求高中生课外自读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做好书目推荐和阅读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语文资源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资源如此丰厚,而学生们又很少有时间走出狭隘的校园环境,去亲身接触课堂外的环境,而且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又往往都是复杂的,对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可能施加有不好的、负面的影响。如何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语文资源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呢?新课标从学校、语文教师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1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2 “语文还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语文教师们本着实践性的原则,也可以创造性地开展一些诸如“寻找广告错别字”、“家乡风情采风活动”、“模拟实话实说现场直播”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广泛想象力,通过亲历和体验来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语文是外部的生存环境。就像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让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与学生携手共同探究,走向语文教学的美丽新世界。
其他文献
了解英美人的写作习惯是做好完形和阅读题的基本。  了解了英美人的写作习惯及英文的文章大体结构,我们只要读几个英语句子即可明白全文的大体意思。首先他们把最重要的东西几乎都是放在段首,即主题句;然后举例说明,即围绕中心展开论述、说明;最后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这就是英美人写作方式的“三部曲”。明白了英美人的写作习惯,我们在做题时,会感觉容易得多。下面我们总结出做好完形填空题的四个步骤。  一、细读首句、
古人云:“意者,一身之主也。”“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即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所谓立意创新,就是要言人之未言,发人之未发,想人之未想,即占据文章立意的制高点,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独特发现和真知灼见传达给读者,让读者的精神为之一振,从而得到启迪和美感。  要想使文章有新意,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运用发散思维来立意创新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
2009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命题选材多是围绕自然与社会展开,关注“我”与社会生活、“我”与人生哲理、“我”与青春成长、“我”与思辨智慧、“我”与历史文化,在观察、体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在感悟时讲求发展、创新。可以说命题材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个中涵盖学习必需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基本层面,但内蕴还是聚焦于“我”游走在哲理和现实之间,那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会在平
古诗词的赏析是高考试卷中难度较大的试题,从2009年安徽省高考试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平均分仅为1至2分。如何鉴赏诗词,使学生在考试中有的放矢、拿到分数,是摆在老师面前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鉴赏诗词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规律(顺序、技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应从诗词题目入手。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相当数量的考生看到一首诗词后,马上就其诗句进行分析或从问题入手来找答案,根本不关注诗
故事背景:博古斋是一家出售古玩的店铺。古玩店铺的东家、掌柜和伙计都必须有超强的判断力,才能识别出精品。  出场人物:赵掌柜、伙计王二、刘主事、李老板  第一幕  上午,博古斋,伙计王二扫着地,赵掌柜喝着茶。门口进来了一个官员模样的人。王二看着是个生人,连忙上前招呼。  王二:大人,来买古董吗?  刘主事:你们掌柜在吗?  王二连忙把刘主事带到赵掌柜面前。  王二:赵掌柜,有位大人要找你。  赵掌柜
王警官接到群众举报,有群众看到一起案件的在逃嫌疑人进入了花儿体育馆,嫌疑人身穿红色外套,头戴黄色帽子。于是王警官来到了花儿体育馆,找到门卫刘叔叔,一起在体育馆中寻找嫌疑人。  刘叔叔虽然没有看清嫌疑人的样貌,却记得身穿红色外套、头戴黄色帽子的人是不久前才来到体育馆的,在他之后再没有人进入体育馆。王警官和刘叔叔走过了网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都没有看到红色外套和黄色帽子。突然,刘叔叔指着不远处的篮球
读经典名著,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取精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事实是什么样子呢?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功利思想”严重,只懂拼命地争分数,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他们阅读名著的愿望。加之社会上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读名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审美教育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新课标的审美教育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呢?  一、读熟——感知诗词的形象美  非朗读无以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诗无以了解诗歌的神韵、情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学习。  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们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形象是意境的基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注重学生的“学”,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些分析研究,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以科学方法论思想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探究、讨论,主动获取知识
成功的记叙文或多或少都会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当前时间内人物的见闻、感受,这是作品中最直接的材料;虚写则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让时光倒流或预支,把过去或未来的材料链接到当前时间内,这是作品中的间接材料。记人写事的文章若一马平川,见头知尾,读来索然无味;虚实相生则可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古人云:“文若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悬念迭生的文章才能引人入胜。所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