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关于烃的衍生物的衔接性分析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da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醇、酸、醛”知识内容为研究对象,从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编写特点来分析该部分内容的衔接,体现出内容广度增加、知识深度提高、前后关联及活动要求的变化等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把握内容深广度、合理运用学习方法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烃的衍生物;教材分析;呈现方式;衔接特点;教学建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3–001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当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时,由于各阶段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目标要求等有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不适应现象。为了使学生消除这种困扰,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教材内容方面应做到良好衔接。本文将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以下简称九年级化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以下简称化学2)及选修5中有关烃的衍生物知识内容进行衔接性分析。
   1 “醇、酸、醛”的分布位置及呈现方式
  衔接是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相互连接,或指不同事物在同一范畴内的相互沟通与联系[1]。在化学学科中,衔接主要指不同知识点在某一阶段或相同知识点在不同阶段之间的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例如初、高中教科书内容的发展性、顺序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内容广度的增加、知识深度的加大、活动要求的提高及前后关联的建立等。
  人教版教科书将“醇、酸、醛”的内容分散在不同教科书的不同章节里,并且在各个章节里通过不同的栏目将内容呈现出来,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呈现醇、酸、醛的栏目多种多样,如实验探究、图片模型、资料卡片等,不同的栏目有不同的特点及作用。这些栏目的编排到底合不合理,有没有体现学生活动要求、前后关联的建立呢?
  而在處理具体的有机物时,九年级化学主要强调有机物的用途,化学2主要以有机物的性质为核心,选修5主要强调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强调按照结构-性质-用途的逻辑顺序学习烃的衍生物,见图2。从整体来看,属于内容广度增加,系统性增强。
  在初中,教科书单独介绍了乙醇、乙酸的用途,并没有介绍醇与酸的反应。在化学2中,教科书通过实验探究栏目来呈现二者的关系,体现其深度的增加。其目标是了解乙醇与乙酸的反应并知道酯化反应的产物。学生只需知道乙醇乙酸反应生成酯和水为酯化反应,并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解释。   在选修5中,对于酯化反应,要求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使用同位素跟踪法证实酯化反应的原理,从断键与形成的角度解释原因。教科书说明了羧基中C-O键和O-H键有较强的极性,易发生断裂;发生酯化反应时羧基中的C-O键断裂,羟基被其他基团取代。然后通过分子球棍模型深入认识乙酸结构,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讲解该部分内容。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解释羧基对羧酸类物质性质的作用,该原理是研究有机物的重要方法,体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
  可见,教科书有关醇与酸的酯化反应的要求逐步增加,从强调反应产物到强化反应机理,体现了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
  2.3 体现前后联系,避免简单重复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教科书在呈现内容时,既体现了前后联系,充分发挥已有基础对新知学习的作用,同时又避免简单重复。
  如对于“乙醇的氧化反应”,在九年级化学中提到了乙醇可在空气中燃烧,并呈现化学方程式,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乙醇作为燃料的用途。在化学2中,乙醇的氧化反应作为主要内容呈现于实验探究栏目中。在该栏目的开头补充说明了乙醇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与初中内容相呼应。在此基础上,教材展开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实际操作步骤及原理。该实验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末尾还呈现了乙醇在铜或银做催化剂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且通过文字叙述补充了乙醇被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在选修5中,采取了“复习与提升”的策略,通过“学与问”引导学生回顾化学2中所学的相关内容,然后过渡到乙醇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该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可通过自主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4 活动要求提高,强化能力发展
  活动要求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体指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抽象思维能力。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经验和复习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化学理论知识提供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如乙酸的酸性实验,见表3。
  在九年级教材中,分别向白醋中滴加石蕊和酚酞溶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观察两者实验现象的不同,从感官上感受酸性的特征。在化学2中,该实验呈现于科学探究栏目中,演示醋酸与CaCO3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生成的CO2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学生用食醋浸泡含有水垢的水壶,观察到水垢被清除,并有气泡产生。这一系列演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验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
  选修5中,科学探究栏目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原理并结合图中给出的仪器,自主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实验方法来验证乙酸的酸性强弱。根据化学实验特点,学生可通过自主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正确、规范的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最后进行小组讨论。该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亲自用脑、动手解决问题,除了锻炼学生取用药品、连接仪器等操作技能之外,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研究有机物的科学方法。
  可见,教科书有关乙酸酸性的活动要求逐步增加,由感官感受实验现象到研究有机物的科学方法,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动手及严密的思维能力,体现了新课程学习方式,活动要求明显提高。
   3 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教科书知识呈现的衔接性特点,教学上应该选用合理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接收有机物内容,掌握有机物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以下几点建议可以提供一点帮助。
  第一,不同阶段要把握好深广度。悉心研读课程标准,对比初高中教材中关于醇、醛、酸的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材特色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把握知识的难度,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有机物知识。在初中主要建立感性认识,培养学习兴趣。利用生活情景引入主要内容,例如酒精,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作用。在高中,以具体理论知识为主,运用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想,帮助学生联系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从源头理解醇的化学性质和用途。例如,学习乙醇的性质时,先分析官能团-OH的结构特点,分析C原子的成键方式和饱和程度;然后考慮与相邻基团的相互影响,从根本上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从乙醇的性质迁移到醇的性质。对于醇、醛、酸,需带领学生对比其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其相似性是都具有烷烃的性质,递变性是指醇转为醛再转为酸,主要是官能团由-OH→-CHO→-COOH。差异性即指官能团的不同,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用途。通过总结归纳三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注意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变化特点。
  第二,建立内容的前后联系。《学记》指出“学不躐等”意指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考虑教材逻辑顺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顺序等。选修5是在化学2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与拓展,会存在一些重复的现象。教学时用好连接点、重复点,明确必修与选修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其一,利用“上位”原理,联系前后知识。学生之前已经学习氧化反应的概念,现在再用具体的例子(例如乙醇被氧化为乙醛、乙酸)进行验证。然后结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补充氧化反应的实质)分析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其二,在内容上查漏补缺,利用相似联想,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列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没有完全掌握以及需要拓展的知识点。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学习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的氧化反应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没有完全掌握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同时需要拓展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原理。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授课。这时,学生可能已经遗忘了之前所学的乙醇在铜做催化剂下的氧化反应,或变得模糊,教师需在课前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复习-再回顾策略回忆乙醇与氧气的反应。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能一味的重复,要了解学生对乙醇氧化反应的掌握情况,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清主次,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新学内容上。
  第三,逐步强化学生活动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需改变原有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将按部就班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或通过课外活动、家庭小实验来拓展学生思维内容。就“食醋浸泡含有水垢的水壶”实验而言,可采用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的准备,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提前从家里带一些食醋,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等。该实验与乙酸酸性相互联系,所用到的醋酸、含有水垢的水壶都是生活中的物质,激发学生兴趣。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并与学生共同完成设计性实验,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有气泡产生时,进一步提醒学生考虑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气泡是乙酸与CaCO3反应生成的CO2,继续引导学生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分析乙酸与碳酸酸性的强弱,最后总结实验思路。实验后,指导学生清理实验台,剩余食醋放到指定容器,清洗实验仪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若用实验室中的醋酸进一步验证时,则在学生取用醋酸时,要提醒学生醋酸具有刺激性,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危险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上述一系列操作、分析、讨论都有助于强化学生能力发展。
  总体而言,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烃的衍生物知识体系完整,结构新颖,图文并茂,版面设计合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并且,各教科书之间衔接较为紧密,展现出不同的衔接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并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合理的教学。对于一些衔接不足的现象,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使初高中化学衔接更为顺畅。
  参考文献:
  [1]李国栋.综合课程的衔接——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教学与课程研究,2006,(5):85.
  [2]王晶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王晶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并不是我们的一项选择,而是攸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它不仅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是一种道德理念。提升所有人的生活质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拯救地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亚太地区正面临着挑战,它拥有世界上2/3的人口,其中约半数人口处于贫困状态。除了贫困,整个亚太地区还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和人性、文化、道德、精神层面的危机。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种崭新的整体性理念
2009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作会议于2008年11月28日在重庆召开。教育部有关司局领导、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委)、人事厅(局)和有关部委、全国主要高等院校负责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的同志等约400人与会。会议总结了2008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情况,公布了2009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选派计划。  会议恰逢改革开放三十年,会上,与会代表回顾总结了三十年
关键词:氧化还原;真实情境;主题式教学;青果巷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学生在进入化学课堂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但却不明晰其中所涉及的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唤醒学生将两者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基于化学学科核心概念理解真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那么学生所体验的生活,无论是在当下还是未来,都会因为他们所
[摘要] 文章结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暨2010年中国留学论坛主题,对与会代表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以为我国广大留学工作者和关注留学的读者提供参考。文章指出,面对新时期我国留学工作和多元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要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出国留学,要把全球化和本土化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政策环境,构建良好的法律框架,加强质量保证障系建设,增强教材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促进学分、学历和学位的互认,促进办学模式的多
本文选取位于俄罗斯一个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乌苏里斯克国立师范学院(USPI)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该校在教师科研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管理措施,旨在分析高校科研管理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探索高校教师科研管理的一般规律,以供国内高校进行教师科研管理时借鉴。    一、俄罗斯高校教师科研问题    在教师科研及管理方面,俄罗斯高校既有共同的问题,又有各自特殊的困难。  1 全俄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俄
[摘 要]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社会趋向稳定,鉴于教育对振兴俄罗斯经济和实现国家富强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俄罗斯政府把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优先发展战略,并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  [关键词] 21世纪初 俄罗斯 教育改革战略    一、21世纪初俄罗斯教育改革战略目标  21世纪初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教育文件:《2001~2005年联邦教育发展
以实现学校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系统监测,代表着当今国际教育领导的新路径。它可以分为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其终极价值是基于数据的学校发展。  在过去近四十年中,以学校教育质量为主题的研究与实践,走过了从教育评估到学校发展再到教育领导的曲折道路。创立于1973年的德国多特蒙德理工大学学校发展研究所,是德国教育评估学家、学校发展研究者、教育领导研究者和中小学校长的摇篮。该研究所长期承担“国际学
[摘 要] 2009年4月28日~29日,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第六次部长级峰会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召开。会议对过去十年博洛尼亚进程的成果进行了评估,讨论了未来十年该进程的优先发展领域,最后发表了主题为“未来十年欧洲高等教育区优先发展领域”的《鲁汶公报》。文章以《鲁汶公报》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指出未来十年欧洲高等教育区着重发展的领域是“高等教育社会公平,终身学习,就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教学宗旨,教育
为了实现我国在本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人才培养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显得日益迫切。现实告诉我们,学校及教师为学生营造的学术环境与学习氛围对于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目前的本科专业教学中,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或科学经验多数还只是通过“啃”课本、“钻”试题及“熬”考试来完成
[摘 要] 男女教育机会公平是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消除课程和教学中的性别不公平是实现男女教育平等的重要标准。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其高度浓缩的主流社会性别文化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本文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倾向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性别教育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教科书 性别倾向 性别教育    2001年,教育部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