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现状及对策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u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留守学生 监护人 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农民进入城市务工,把儿女留在农村老家上学,于是出现了大量留守生。全国共有5800万留守学生跟着祖辈或亲戚,甚至自己独立生活。我市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较大,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超过46%,双方外出打工的约占25%左右,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46%以上,总数在95万左右。在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的超过50%,跟着祖辈生活的占40%左右,寄养的亲属家中的约占5%,独处生活的约占2-3%。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纪律观念淡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滑坡现象,德育智育发展滞后。据调查留守学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的负面影响
  
  1、家庭结构单薄化和家庭功能失调。近年来,农民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年轻夫妇一般不愿像他们的父母辈那样多生孩子,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施行,核心家庭已经占据所有家庭结构类型的绝大比例,家庭的单薄化十分明显。这样就造成了两个不可避免的后果。(1)孩子在家庭里缺少玩伴,有较强的孤独感。(2)核心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如联合家庭或主干家庭。在本地缺少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外出务工就成为抵消农业效益比较低下的最为理性的选择。核心家庭本来是为适应现代社会频繁流动而出现的一种便于搬迁的家庭类型,它是现代化的产物。中国的农民现在虽然可以流动,却不能搬迁,他们不得不卸下家庭和土地的拖累,“轻装”入城。如果父母双方都外出,孩子就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如果父母一方外出,那么留下的一方就要承担起家务活以及农业生产的繁重任务。这样的话,就难免不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由此,如果仅从家庭这个微观单位来看,留守子女问题即是由经济结构转换引起家庭功能失调或缺位所致。
  2、留守学生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据调查,有40%的留守子女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抚养,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由于想不到一块,因而也就“说不到一块儿”,无法进行沟通。临时监护人对学生的所作所为,大部分表现为看不惯,不理解。在学习上,因祖辈们知识层次普遍较低,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因而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上的有效指导和帮助,有的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特别是亲属代管,他们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无瑕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往往充满顾虑,深不是,浅不是,无从下手,因而只求对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不管学习和思想教育。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理教育,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从而形成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一些留守学生生活散慢,学习、生活习惯差,自我封闭,爱撒谎,时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有的留守学生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混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而导致心理偏差。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得到的关爱就少。留守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有着自己的认识,也带来一些相关的烦恼。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留守学生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心理问题开始显现。据调查,初中阶段留守学生性格内向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且前者神经过敏比例明显高于后者,只有5%的留守学生会把心理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有21%的留守子女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
  4、临时监护人教育方式存在一定负面影响。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唠叨。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时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的唠叨中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因而,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第四,专制。临时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学生采取简单地限制,不准学生外出玩耍,即使是节假日也一样,缺少正确引导。
  
  二、学校教育的实际困难
  
  留守学生是学校里一个弱势群体,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和关心。但仅仅只靠学校单方面孤军奋战,必然会影响教育效果。学校管理要求过严时,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对立,导致他们逃学和辍学。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无法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因而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加上农村现在本身就没有什么人在家里,社会教育这个网络是比较疏漏的。而在目前很多学校大班额的现实情况下,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是有限的。同时大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老龄化、硬件设施不足、人手不够,要教育和管理好留守孩子而对不良现象也不敢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担?
  
  三、父母教育的误区
  
  家长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姊妹家,自己长年出门在外,跟家里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鞭长莫及,确也无奈。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寄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懒惰贪玩。有的父母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导致孩子产生严重“骄”、“娇”二气。有的父母甚至于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说:“孩子在学校有学校老师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四、留守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留守学生不能很好地得到家庭教育,甚至脱离学校的监管,加之受社会小商品经济意识的影响,贪图享受、自由散漫,逐渐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况且,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人生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应有的家庭关爱,再加上受到校外网吧、游戏机室、成人娱乐场所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以小恩小惠引诱他们,更有犯罪分子乘虚而入施以暴力,尤其是留守学生中的未成年少女,极容易成为性侵害的直接目标。一旦受到伤害,由于各方监管都不能及时到位,受害人往往维权艰难。为此,留守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涉及到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直在给予关注,在加强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学校献爱心
  1、教师要多关爱留守学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热爱儿童的高尚品德,在于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
  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的肥料、水分、阳光,并须除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幸免于枯萎”。作为教师应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力求给每一个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公正地对待每位留守学生。注重“心育”,力求治本,坚持正面指导、激励、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让每个留守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平等与真诚。为留守学生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2、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的教育带动作用。农村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强化“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教育质量观,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乐学、好学,使其不再有厌学情绪。学校可由团队组织牵头、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学生节假日活动小组。节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使学生努力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而且还能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建立档案,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通过班主任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摸清本班留守学生的数量和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方面(姓名、出生年月、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表现等),家长方面(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这些档案的建立,可以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管理留守学生,有利于帮助问题学生。不少留守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身上的毛病会变本加厉地滋长,等到初中阶段再开始转化就非常困难。因此,从发现有问题的那天起,就要建立个人档案,加强工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针对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问题,班主任要多与他们沟通,多给留守学生关爱和呵护,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疼爱。努力做到:留守学生不辍学、学习不掉队、不出现严重的违纪现象。
  4、开展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他们的各种烦恼与困惑有地方倾诉,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进而为他们打开“心结”,从而减少留守学生以结拜兄弟、姐妹或沉迷网吧或故意捣乱等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感情寄托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利开展。
  
  二、社会多关心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与关爱。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学习管理,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建立教师补充制度,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同时为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有关部门要狠抓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积极配合各相关部门依法加强网吧、录像厅和电子游戏室等经营场所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帮助建立乡村图书阅览室,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引导留守学生“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上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对随父母进城上学的学生,城市学校在择校费收上给予优惠,创造条件,使进城务工子女能随父母就近入学,减少留守子女的数量。同时,农民进城务工,最主要的还是经济落后原因,所以当地政府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创办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持续、扎实地开展下去。
  
  三、监护人要耐心
  临时监护人要从细微之处做起,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及时给他们以鼓励,给他们以希望。
  1、临时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
  2、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
  
  四、父母要操心
  家庭教育对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孩子对事物的是非判断力较弱,并且孩子的思想道德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则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的父母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把自己的电话联系方式或通信地址告诉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以及临时监护人,及时进行交流,便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家乡的思想、学习、生活,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及时对子女认真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父母也应经常打电话或以写信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惑,给予精神思想上的帮助。具体来说,在时间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一个月回来一次,再加上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和机会就相对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关心。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子女把父母作为倾诉对象、填补情感空白,还能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
  
  五、留守学生要增强自信心
  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成果,又是教育的内在动力。广大家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意识,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面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我们还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用自信、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当然在增强留守学生自信心培养方面,我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
  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才能真正消除留守儿童心灵上的荒漠,还他们一片广阔绿洲。
  
  参考文献
  1 任运昌等.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中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思考与对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 胡春阳《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报告》《决策与信息》2005年第8期
  3 邓满玉《网络环境下的“留守学生”教育》《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3期
  (作者联通:236000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教育局)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因素互为因果、相互作用构成的特定时空场所。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主体性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育学生主动进取、主动读书、主动练习,养成自我计划、自主发展、自我评价等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和谐关系,营造气氛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也是相互学习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
期刊
我们知道,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完成,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本身的努力以及与教师的配合来实现。如果说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学习就不会那么注意,教学效果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呢?通过平常和教师的交流以及我对个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得出以下几条易做的方法。    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联系已学的知识    任何一个新事物或新知识的出现,能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
期刊
篮球运动是一项直接对抗的集体项目,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激烈性,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良好学风。只有良好的学风才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如对上课队形、练习落位、动作规则等都坚持严格把关,凡能做到而没有做到的,坚持重做、直至做好为止。  正确进行讲解与示范。讲解与示范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方法。讲解的内容应层次分明,
期刊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
期刊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原则应该得到重视。由于体育教学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工作复杂,可控性差等特点,因此教学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正确、合理地实施。因此出现了体育教学没有原则,出现了不按照教学原则教学等不正确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因此在对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之后,在对原有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原则的修正基础上做了必要的补充和说明。提出了以下中小学
期刊
小数四则运算是继小数认识之后系统学习的内容,是整个小数部分的重点。由于小数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运算法则上大体相同,只是多了小数点的定位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小数点的处理和定位的算理这一关键部位。下面谈一谈这一部分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小数加减法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法则等有关知识,特别是在加减法运算中只有相同数位才能相加或相减,结果仍然是同单
期刊
一篇成功的记叙文,少不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是记叙文中故事发生的时空要素,人物是记叙文中的主人翁,是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故事情节是记叙文写作的线索,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环节,也是文章布局的灵魂。完整的故事情节少不了情景设置,合适的情景能更好地渲染文章气氛,营造故事氛围。情景的设置应正确处理前后的照应关系。诚然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
期刊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日渐普及。以多媒体技术体系为特点的信息教学手段已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具体学科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这种以网络为连结点的全新教学环境中,课堂教学结构呈现出和传统教学结构鲜明的区别。  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信息量更是以往不可想象的。过去,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无外乎是学校、社会、家庭,受地域影响,信息来源单一,信息量相对很小。其中,学校又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老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