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反思作为“范式”的教科书哲学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x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从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大众形态相统一的视角看,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功不可没,但无疑也需要重新反思其利弊得失,从而沿着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不断发展。深入研究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揭示其深层理论困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范式;教科书哲学;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大众形态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4-0040-0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批判和反思蔚为大观,其积极意义在于,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批判和反思,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其不足之处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轻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陷入困境。当前,应重新反思作为“范式”的“教科书哲学”,实事求是地评价“哲学教科书”,从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革新之路。所谓范式,主要是指学术共同体中的研究者们自觉认同和共同持有的一套信念、原则和标准,它是共同体成员们借以指导其研究活动的“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1]21,它“决定了什么样的问题有待解决”[1]24,“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1]9,并由此必然形成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从“范式”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学术”,也是一种“主义-学说”,还是一种“立场-学养”。
  一、学术形态:作为“学科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作为“学科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是要解决“哲学的自我定位”和“时代的历史方位”即时代化问题。当前,“对哲学的自我定位”与“关注时代的历史方位”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改革的现实出路,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对哲学自身的合理定位,即要求树立一种正确的哲学观,其本质是用哲学研究时代的新问题,用哲学反映新时代的声音,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另一方面,对时代自身的合理定位,即要求树立一种正确的时代观,其本质是准确判定时代的历史方位,使哲学走进时代、实践和现实。“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他面对现实,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了科学的回答。问题——时代的矛盾;动机——解决矛盾的主观意图;科学答案的谜底——存在于时代本身。问题自身都蕴含着对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研究。”[2]16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同样要在对时代问题的诊疗过程中发现新问题、阐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产生了‘哲学教科书’这一中国马克思哲学的独特表达方式,哲学教科书创造了‘教科书哲学’,这种哲学不仅影响了这个时代全部哲学的存在状态,而且也影响了整个时代。”[3]概括地讲,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主要有四种范式:其一是从“物质”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其二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唯物主义”范式;其三是从“主客统一的认识论出发”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范式;其四是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的“人学范式”。反思这四种范式,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过于注重“学术形态”,而“大众形态”和“政治形态”有所欠缺。如果要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取得实效,就必须采取相应的体制上的改革,从“教育”、“教学”、“教材”的改革做起。教科书应具有科学性,需要指出的是,教科书也是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围绕将什么编入教科书中、将什么排除在教科书之外的‘正式知识’的争论,事实上蕴涵了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历史。围绕教科书所暴露的冲突,往往反映出权力关系上更深层次的问题。它们涉及人们在知识方面最看重什么的问题。”[4]4基于此,作为“学科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形式上讲应是“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大众形态”的统一,从内容上讲应是“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统一。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正是在直面现实、直面实践、直面问题中才终结了“哲学”在群众之外和“群众”在哲学之外的旧哲学,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变革,开辟出一条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之路。这一新哲学注重用哲学方式关注并把握现实人的生活世界,注重从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出发来筹划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探寻人的解放现实路径。实际上,任何一种对哲学的理解,都与时代性的实践内在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的实践也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深度上、广度上和高度上都要与时俱进,“即在深度上,由浅入深;在广度上,由部分到整体;在高度上,弃旧扬新,要在‘熟知而非真知’的常态中获取新的突破性成果。”[5]为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深刻把握全球化的逻辑、资本的逻辑、发展的逻辑,要真正走出书斋、走进时代、走近大众。
  任何哲学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也要随着时代、实践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在此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取得一些成就。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发展史上,杨献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形态”方面有自己的贡献,主要是他将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充实进了教科书。此外,李达的哲学体系也是侧重于“学术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从学理上系统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人自己写的一部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社会学大纲》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和启迪了革命人民。冯契或许是20世纪中国最系统化、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提出的“智慧说”打通了“自在”与“自为”的隔膜,引导主体人进入自由之境。在冯契看来,要超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化理解,达到哲学作为智慧之思的本真形态,就必须回归哲学本性,转识成智,由技入道。所谓智慧,决不是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对宇宙人生的某种洞见,它与人性自由发展内在相关。“智慧就是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真理性的认识”[6]161。遗憾的是,冯契的由《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和《人的自由和真善美》所构成的“智慧说”,至今尚未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高清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为背景,从主客体统一的认识论逻辑出发,建构了全新意义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遗憾的是,这本教科书也未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创新的关键是时代化。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沟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桥梁。“不管原来的体系有多大缺陷,它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哲学科学化的伟大尝试,为科学的哲学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7]因此,在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过程中,应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为时代立言”的哲学。   二、政治形态:作为“政治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为“政治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是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即中国化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基石,也是破解“中国向何处去”的理论指南,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特性。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立足于“中国问题”来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其实,“中国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是包含在特定时代中的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总和,是对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总概括。在任何时代,中国的文化传统都是中国的具体实际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传统“是现存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8]16。因此,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9]533-534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中国化,一个重要方面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发展出一种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与理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大众化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建构起有中国特色的且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新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指由艾思奇主编、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本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的全国党校和高校通用的哲学教材。新中国‘第一本’全国通用教科书的划时代意义是:它结束了中国人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历史。”[10]据许全兴的考证,艾思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1938年4月)的提出比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9月)的提出早五个多月[11]230-23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后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影响较大,后来的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研室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哲学专业试用教材),到肖前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1版、第2版),再到李秀林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1版、第2版、第3版)均可以看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子。如今,如何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创新的关键要素。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做出不同理解,具体而言,“在哲学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哲学,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辩证哲学,是与不可知论对立的可知论哲学,这一哲学阐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划分哲学派别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认识论上,它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客观真理论;在历史观上,它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的本质维度之中”[12]。总之,在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根本性变革的规划中,“他真正关心的不是思辨的哲学知识与实证的科学知识之间这种知识类型的对立,而是哲学理论的抽象思辨旨趣与干预现实旨趣的对立;由此马克思要求实现的变革不是从思辨的知识转向实证的知识,而是要放弃旧哲学的抽象思辨而转向对现实的理论干预。”[13]386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肇始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以斯大林教科书为范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尽管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认识和评价众说纷纭,但一个基本共识就是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除了内容上的更新之外,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和体系在叙述方式和表述问题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问题上,也都亟待发展和创新。”[14]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反思与变革,既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的理论自觉,也是进一步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实践要求。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由于过于强调“主义”及意识形态,其结果是“政治形态”突出,但无疑还需要“学理支持”和“大众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载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创新则以人为依托,可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学术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革新具有重要影响。反思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中国理论”与“中国问题”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研究中国现实问题上存在种种顾虑:其一,认为研究中国现实问题不是学术,不愿研究;其二,怕研究中国现实问题触及政治,不敢研究;其三,认为哲学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不必研究;其四,感觉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困难重重,不去研究;其五是找不到中国问题的独特分析框架,不会研究。这五种顾虑中有的是认识问题,有的是心态问题,有的则是能力问题。破除这些顾虑,主要是要处理好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关键是要像马克思一样自觉“选择‘群众的立场’作为自身的立场,‘群众的视角’作为自身的视角”[15]。因此,在批判与反思教科书哲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
  三、大众形态:作为“大众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为“大众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品格”和“大众立场”,即大众化问题。马克思是“大众哲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走进“大众”的典范,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必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起,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既是其“大众品格”的表现,也是其“大众立场”的体现。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6]15马克思的哲学方案是以“改变世界”的方式把握现实,依靠力量是无产阶级,现实途径是革命实践,根本目标是人的解放。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断被倡导,但没有真正实现。总体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成为少数政治家和学者的专利,且互动式的讨论和争鸣较少,这实际上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本性”和“大众立场”,其结果是为人民大众立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形态”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那么,如何“以哲学的方式”关注并影响大众的现实生活呢?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毛泽东坚决反对把哲学仅仅当作哲学家在书斋里进行学术研究的对象,强调它应成为提高人民群众思想素质、提高人民群众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武器,成为人民群众观察思考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此,毛泽东倡导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平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变成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掌握和运用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就是说,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哲学。就此而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化大众”。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16]9这也是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17]381深远意义之所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的典范,为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群众所掌握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理,努力吃透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好中国实际问题,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群众能够接受的形式,使之走出书斋,与群众真正产生精神层面的沟通与共鸣,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大众心中、特别是青年人心中扎下根来,变成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真实的实践力量”[18]。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主要普及者。
  今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仍存在某种不理解甚至误解,仔细分析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苏联哲学教科书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还是停留在对“教科书哲学批判情结”之中,没来得及从理论高度认真清理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的利弊得失;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得不够细致深入,未能完全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把握不到位,没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与部分、源与流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理清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科学理解。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传统哲学教科书的种种缺陷,中国学界开始批判与反思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如今,文化强国成为重要战略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进程中应自觉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文化发展与繁荣也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在批判与反思教科书哲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为大众立言”的哲学。
  总之,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和“大众形态”是内在统一的,为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发展和创新“要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教科书导向”[19],即在“三形态”的统一中,建构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当代形态。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A].陈先达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广昌.走出哲学教科书改革的囿限[J].学习与探索,2008(5):35-39.
  [4]M·阿普尔,L·克丽斯蒂安-史密斯.教科书政治学[M].侯定凯,译,袁振国,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韩庆祥.2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J].哲学动态,2001(5):2-4.
  [6]冯 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A].冯契文集: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黄楠森.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4):5-11.
  [8]E·希尔斯.论传统[M].傅坚,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胡为雄.新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上)[N].学习时报,2007-11-12.
  [11]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案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韩庆祥,张艳涛.重新认识辩证唯物主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2):60-64.
  [13]张 盾.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4]张 琳.如何评价“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N].学习时报,2007-11-05.
  [15]牟成文.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2(2):4-23.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王伟光.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J].哲学研究,2008(7):3-11.
  [19]曹典顺.语境与逻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科书范式嬗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2):152-158.
  责任编辑 任浩明
  Reflection on Textbook Philosophy as a Paradigm
  ——From the Integration Perspectire of Academic Form, Political Form and Popular Form
  Zhang Yantao Wang Kaiya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Abstrac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t textbook style philosoph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Marxism in China,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m. From the unity perspective of the academic form, the political form and the popular form, the "paradigm" of Marxist textbook style philoso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but we also need to reflect the pros and cons of it, then we can stick along the road of philosophy which Marx developed. It significantly to study Marxist textbook style philosophy as a "paradigm" deeply and reveal the underlying theoretical difficulties.
  Keywords: paradigm, texbook style philosophy, academic form, political form, popular form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广西少数民族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有了大幅提升,高学历人口增长迅速,但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发展差异明显,整体文化素质低于汉族,个别民族处于后进水平。因此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探寻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均衡对教育资源的配置, 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改善民族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建立适合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内容和教育
期刊
摘要:西方左翼的非物质劳动思想不能从本质上反映信息时代的劳动,因为它与生产工具的性质无关。曼纽尔?卡斯特提出了以网络化为特点的“信息化范式的劳动”,但忽视了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在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台阶上,劳动工具由机器演进为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从而使得直接生产过程分裂为生产前端和生产后端两部分。信息时代的劳动在本质上是知识劳动,主要表现为两种知识性服务,一是前端为后端提供服务,二是人对人提供服务,
期刊
摘 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有效防止“市场失灵”现象,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这就是政府规制的基本要义。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规制已然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政府规制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政府失灵”现象,并以医患关系为例来分析医疗卫生领域的“政府失灵”现象,旨在透过对现有医患矛盾现象的剖析来找寻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政府规制在医患关系领域的失
期刊
摘要:近十年来,农民组织化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学术研究的热点。梳理相关文献,研究主要涉及了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农民组织化的动力机制、农民组织化的载体、农民组织化发展模式及农民组织化发展困境等内容。但在农民组织形式创新、组织绩效、组织文化、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仍很薄弱,有待于深入研究。  关键词:农民组织化 近十年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
期刊
摘 要:如何处理整体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及其发展的关系,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和现实课题。而对二者关系的探究如果不基于对二者内涵的准确认知前提,就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科学的定位,也就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从准确科学认知二者的内涵出发,发现二者的相互联系、区别,然后有的放矢,才能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二者的相互促进提供了现实路径。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章阐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权争端的概况;分析了当前这些海权争端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海洋权益的切实维护之道:认为要从摒弃“重陆轻海”传统历史观念;重视实际控制和主权宣示;建立高层统一协调机制、独立的综合管理部门和相对统一的海上执法力量;成立中国海权维护委员会;深入研究海洋法和各周边国家法律;大陆与台湾应联手维护海洋主权;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等十个方面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关键词:海权争端; 海
期刊
摘 要:文章立足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实际状况,从传统孝文化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相结合的角度来思考家庭养老问题,指出推进农村孝文化家庭养老功能建设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多种条件予以保证,为此,要引入制度因素,构建孝文化的制度基础;开发孝文化资源,强化孝文化发展的动力;多管齐下,构建孝文化的传承机制。从而实现孝文化与养老保障制度的双赢,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孝文化、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
期刊
摘 要:对于我国的行政法理论而言,并没有私人行政这一概念,然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私人应当成为行政主体。私人行政究竟含义为何?日本行政法学者米丸恒治所著的《私人行政——法的统制的比较研究》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对该书的研读有助于我们拓宽行政主体理论,从比较法的视角对比日本、德国以及我国的行政主体之含义,研究对行政主体规制的制度模式,将会对转型时期中国行政法治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广西崇左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为破解田地块小、田埂多、零星分散难题,崇左市近年大力推行土地整合工作,探索出了“上龙模式”、合作社模式、企业承包模式、民政企联袂模式等成功经验,取得了减少用工量和生产成本,推动机械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增加面积产量和收益,促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等显著成效,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滞后、整合成本攀升等困难和问题。要加快推进土地整合工作,必须切实解决好思想观念、整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陷入了“越减越肥”、“越审越长”的怪圈,出现了“上下脱节”、“各自为阵”以及“明放暗收,明减暗增”等突出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改革部门对保留、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巨大自由裁量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本质是行政自我规制,其必须遵循法治、公开、比例、行政利益排除以及监督制约原则,但改革部门的巨大自由裁量权与之存在着价值理念、运行方式、路径依赖上的悖论关系,极大地滞碍了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