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uj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摘要:中国传统绘画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典型的代表性,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传承方式。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各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在教学方面做着种种探索。了解中国画的文化根源、掌握中国画的基础语言形式是中国画教学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中国画 教学 传统文化
  
  绘画是人类表述文化观念的一种方式,古今中外皆然。对一个民族而言,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基石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和样式。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形成相当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绘画理论传世。唐代中国绘画趋于成熟,美术教育也已经正式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中国传统绘画是在一个有文人士大夫参与的文化背景中成熟起来的,这种士大夫参与形成的文人画美学理论从根本上左右着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从而体现出中国艺术精神饱含的文化高度。
  中国绘画在1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自己特有的哲学背景和对自然万物的观照方式。中国画作为独立的绘画体系,对绘画的“品评”、“艺术家的文化素养与品格”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成了较完备的绘画理论和教育方式。注重艺术文化修养的传承,强调最能体现中国画精神的诗、书、画、印在绘画之中的展现,并形成独特的工具材料与绘画语言体系,与西方绘画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画教育的发展,从传统种种“画派”的师徒传承,到现代学院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巨大的教育思想的变革,走过不少弯路,甚至直到现在仍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早在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就在中国画教学中提出中国画应当实行“分科教学”的主张。然而当时的历史条件是,1952年中国大学院系调整,教育全面学习苏联,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教授契斯恰科夫“素描与写生理论”教学体系在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全面推广学习,中国画专业教育的独特性被大同化了,甚至把传统文化中留存的笔墨精神视为异端废弃弱化。传统的笔墨学习和特有的造型语言的学习被压缩到次要地位,大学的中国画教学也全面推行以“立体观察”和“五调子”为原则的素描写生基础训练,中国画教育在历史发展中进入了一个“拿着毛笔画素描”的特殊时期,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成为中国画教育的悲哀。虽然后来各个美术学院相继开展了工作室制度,然而素描写生依然占据着基础训练的首要位置,并且在国画专业的入校考试中素描与色彩也同样占据绝对地位。这种“学院模式”在相当大范围的高等院校中控制著中国画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时也深深影响着高等师范体系下的中国画教学。
  当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着种种改革,但还没有成熟完备的体系,很多大学及师范院校的美术系依旧使用围绕写实素描教学中心论编写的教学大纲。中国画系山水、花鸟专业也不例外地把大量的素描写生课作为基础教学。在所谓基础教学课程素描课作业的评价标准也是以欧洲古典写实主义造型提出的“三大面、五大调”,其实这样一种建立在自然主义光影下所谓的造型准确,既不符合发展中的西方当代绘画的要求,更违背了对中国画审美规律的认识和学习方法论的正确建立。制订出一套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符合中国画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体制方案,是当前学院中国画教育的首要任务。
  笔者认为,目前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下的中国画教学改革应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根本,补充学习国学,培养审美情趣,建立对中国画品评的审美标准,掌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绘画学习与创作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高校中国画教育中找回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坚持并使其能够延续下去,才能使学生在经历师范学院教育后有能力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一
  
  关于中国画教学,弄清楚到底什么是中国画的文化基础这一简单而又关键的问题至关重要。在诸多因素中,哲学背景是最根本的文化基础,这一文化基础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有着母体的作用,对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下的中国画教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引意义。
  书法是同中国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习中国画的必修课,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美学中有很多笔墨精神即来源于此,包括气韵、意、趣等一些较为抽象的美学观念也能从中得以体悟。魏晋时期中国书法就已发展成熟并有着相对完善的美学理论,对笔墨技法、形式美学、神韵意境的艺术追求都达到了使后来者膜拜学习无法逾越之境。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同源之说早在唐代就有理论记述。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顾陆张吴用笔》中写道:“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然而书法与中国绘画真正并融到元代才得以完成。元代赵孟頫和元四家等在绘画中把书法用笔所包含的书写性直接用于画并称之为“写”,赵孟■在《枯木怪石图》中题跋“石如飞白本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倪瓒以“写胸中逸气”来表明对绘画中“写”的强调等。关于绘画和书法一体的理论很多,都表明了书法精神在绘画中的重要意义。在中国,书法是成熟最早、发展最完备、也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文化艺术形式。对书法基础的学习也是体验中国画笔墨精神、绘画语汇的书写性、抽象造型意味和黑白图式布置等诸多艺术元素的根本。
  诗、词、文、赋是饱含着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艺术特征的文化艺术形式,最能承载传统文化概念。对诗、词、文、赋的探索研究是领悟传统中国艺术精神与发展当代中国画教学的关键。诗化的境界是传统中国画追求的境界。能够学习好诗文是学习中国画、领略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础条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中国画是在探求文化渊源和诗化了的意境之上去追求人的自身完善。
  中国艺术在感情与意境的表现方面最经典的结晶就是诗歌,唐代的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其中谈到的雄浑、高古、豪放、清奇、飘逸等二十四品类,虽然谈的是中国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然而我们可以从中体验到二十四诗品饱含着的审美各个层面的艺术精神性。中国画创作中常常直接依托诗化的意境。宋代画院考录画家也有以诗为题,如“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等诗意作画的事例。
  中国文化是在自省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渐渐进入境界,诗词是中国画境界的家园,只有对中国诗词文化潜心领悟,真切体会,观照一种诗化的美感,观照中国人所倡导的诗词美的内涵和文化感知,才能体味画境即诗境。所以对诗、词、文、赋修养的学习在高校中国画基础教学中不应搁置在文学选修课内,而应列入中国画专业必修课。
  
  二
  
  在中国画教学中,对经典传统中国画作品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有效传承中国画传统文化精神、探索中国画绘画语言发展的关键途径。经典是被发展中的人类社会文化历史所认可,最能代表独特地域文化引领当下时代前沿文化的基石。它是被历史认定了最能集中体现文化语言的典型模范,是正统文化品质规范,是高品位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后来学者借以传承的优秀文化源泉,也是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的精神符号。
  中国画学习从经典画谱、经典作品入手,是尊重传统文化并掌握中国画艺术规律的正道,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可以在一开始就建立高格调的审美准则。对于教育者而言,应当先告知自己的学生什么是中国画中的“好画”,先学会读懂画而后才可能自觉地画,才可能画好画,否则依然沿用西方的素描和色彩训练作绘画基础,只能是做了简单的色彩与造型技巧的训练,永远不可能进入中国画的艺术殿堂。一个民族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的辉煌都是靠经典的延续和新的经典的创造去完成的。艺术的发展是不断伴随时代而创新的,历代的艺术大师也都是在学习经典、延续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经典的。
  对古代绘画经典作品及优秀画稿的学习是步入中国画的唯一门径。在中国美术史上历代画家的经典作品都是传统文化中时代艺术追求及审美境界的展现,流传的经典画谱又是对传统中国画美学规律和艺术法则的概括和总结。如宋代出版的《梅花喜神谱》是一本最早专门讲梅花画法的画谱,由100幅图描绘了梅花的种种形态。明代嘉靖年间刻的《高松画谱》有竹、菊、兰的画法,是北方画谱的经典,展示了中国画技法的法度,体现了传统中国画有着独特意象美的追求。这些经典画谱都能使我们进入到“立象以尽意”的层面来思考如何观物、观色、观画等意象观照方式。解读经典是对表现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达方式的观照,帮助我们自觉建立完备中国绘画的学习体系。
  
  三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形式美的概念显得更为广泛。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对中国绘画有着独特的品评标准,这样的审美理念建立在属于中国画自己的理、法、意、趣法则之上。虽然在不同时代都会有所变化,然而其根本文化观念是不会改变的。早在宋代,传统的文人画家就已经丢弃了绘画中对“自然模仿的真实”等低俗标准的追求,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诗句印证出对“形似准确”的否定。对“诗情画意”、“诗意”、“画意”的追求远远超出“自然准确”和“如实描绘”的写真之上。由此可见中国画尚“意”求“趣”倡导意象美的内涵。
  当代教育特别是带有传统文化基因的艺术学科,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并占有一席之地,就很有必要立足民族传统文化本身以求发展、完善。这是由民族的文化品质决定的。所以,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应当补充国学教育,增加传统画论的理论研究。同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去感受生活的鲜活、感受自然,体味时代地域的差异,接受历史文化熏陶,使人格得到自我完善。这也是对中国文化认识的积累,在自省过程中渐渐进入境界提升自己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有时代精神的新经典。
  艺术教育总是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很多姊妹文化都会在精神层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作为文化基础存在并相互影响,中国画教学也是如此。会有很多中国画学者在艺术成长过程中受到這样那样的一些文化形式的影响而进步,然而唯有传统文化是这一切的母体。传统中国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修养完善过程为终极的哲学文化,“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传统中国文人画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取图式而是一种自我内在修养的完善,所以绘画不只是技巧的高度,更是修养品格的展现。
  总之文化境界是无终止的、是循环的、是无限的。中国画强调在平常当中来观照一种美感,观照一种文化感知。学习中国画就是要先修其内,不断地完善自我;把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源泉,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品味、认识中国画美的内涵和文化品位,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和形式语言,能使我们进入到“立象以尽意”层面来思考画面;最后通过对社会生活、自然万物、历史文化等实践的体悟,锤炼出一个有独立思想认识的自我。师范院校的中国画教学更应该传递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中国式的中国画修习之路,使传统绘画艺术能够不断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2.陈传席:《陈传席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4.洛齐:《潘天寿研究(第二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5.邓益民:《素描输入与人物画造型传统守护》,《文艺研究》,2007(2)。
  6.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7.巢勋:《芥子园画传》,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编校:赵亮
其他文献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历来是学界评论的焦点,情感的依附性加之经济地位的缺失最终把安娜推向了毁灭的深渊。文章认为,真正的自由是被理性、道德约束的自由,是精神同时也是物质的自由。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获得人生的自由与幸福。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 理性自由 道德自由 精神自由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
期刊
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的出现,赋予普通公民一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因此也成为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大众传媒尤其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保持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  何谓“公民新闻”?国外各类媒体有不同的阐释。如公民新闻网站的先驱——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记者”,强调普通公
期刊
摘要: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大众传媒是一种充斥全部时空的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教育手段,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本文以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不同性别青少年价值观影响为目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沈阳市8所不同层次的初、高中以及大学共发放问卷1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份。通过分析得出,女生在“对真爱永恒”、“一夜成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等态度方面比男生更易受大众传媒影响,并更倾向于认同大众传媒所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党报集权主义报刊理论继承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并充分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实际。本文简要回顾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党报集权主义报刊思想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媒介控制部门管制仍会长期存在党报的党性原则,是永远不会凋谢的花朵,媒介控制部门的管制在中国也将长期存在。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新闻自由都会秉承“有节制的权利,有约束的自由”这个理念,在政府善待媒体的思想指引下,中国媒体在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蔓延,文化领域面临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的跨文化交流逐步增多,尤其是以影视为载体的文化产品交流,但因为各国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跨文化传播始终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本文以内地翻拍境外电视剧这一类型影视剧作品为个例,分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困扰。  关键词:内地翻拍境外电视剧跨文化传播    拉里·A·萨默瓦将跨文化传播定义为:“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
期刊
摘要:鲁迅是经验丰富、精通出版的编辑大家,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编辑工作,始终保持“严谨、精细、全面”的编辑作风,编校稿件认真谨慎、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精通并亲力亲为参与出版的各个环节,编辑出版了大量的优秀书刊,在出版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所有的编辑人学习。  关键词:鲁迅 编辑作风 严谨 精细 全面    在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电子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有的甚至产生了质的飞跃,编辑
期刊
摘要:小说家刘庆邦花了大量的笔墨在他众多的小说中勾画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透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书写,他用文字抵达了这些女性内心的情感深处,表达了一个作家对她们的关注。而《鞋》作为刘庆邦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体现了他写作上的这一倾向。  关键词:刘庆邦 《鞋》 女性内心情感 观照  原因探析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出生、现已定居北京的河南籍小说家刘庆邦,被称为中国小说领域内的“短篇王”
期刊
作为地市级晚报,在重大战役性报道中特别是对地方“两会”报道中,有很多内容和形式,被认为是“传统”“经典”,因而不能改、不敢改。如何突破既定模式,在履行媒体基本职能的前提下,改革创新,出新出彩?《天中晚报》在对驻马店市“两会”的报道中,述民情、传民声、达民意,紧紧围绕“两会”宗旨,立足“两个结合”,开展“三个创新”,做到了“新举措、新创意,带来新气象、新形式、新栏目,呈现新风貌”。  “两个结合” 
期刊
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描述了麦克白由一个屡建奇勋的英雄变成残忍暴君的过程,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剧中麦克白夫人为麦克白的天性忧虑不已,认为他充满了太多的人情乳臭。即便麦克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骁勇善战,然而却不是夫人理想中的“man”,仍然令麦克白夫人甚为不满,焦躁不安。本文以“man”的出现为线索,考察麦克白夫人所追求的、令麦克白纠结不已的“男性的刚强勇气”。  在剧初,众人眼中的麦克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群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由此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其突出的外化表现即是网络热词大行其道。本文借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网民个人和网民群体两个层面出发,探讨转型期民意表达的思维特征。  关键词:网络热词 思维 转型期 民意表达    思维一般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马克思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