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诗文所昭显的道家、道教心迹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ca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最重明哲,长于远害,见时局不利就往往及时全身而退,不愿作无谓之牺牲。船山说“以几远害者,黄、老之道也”,深得道家壶奥,所以他才到永历帝那里不久就心存隐退,并最后退居山林。船山于道家中最重庄子,受庄子任物自然、放达不羁的熏染,隐逸后更加洒落不拘、桀骜不驯。道教方术也是船山退居山林“爱身以全道”的重要方式。他向慕道士并同他们交往,既有同他们心灵的深契,也因此从道教医术中获益。
其他文献
2013年1月24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黄栅森先生不幸逝世,燕园和学界顿时沉浸在悲痛之中。
期刊
清明期间,2013年4月3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和首都学术界在北大燕园,举行了当代中国哲学家黄楞森先生追思会。追忆这位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的学术思想、道德文章和崇高品德,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王瑶在20世纪80年代对清华文科学风的表彰,引出了学界关于“清华学派”的讨论,但迄今为止,关于这一学派的内在学理与涵盖范围,却众说纷纭。将这一议题置于王瑶自身的学术渊源及其论说语境中来讨论,不难发现,他所阐述的“清华学风”,其学理基础建立在冯友兰、陈寅恪等清华学人对二三十年代实证史学之方法与前提的修正与反思之上;而王瑶自己撰于1942--1948年的《中古文学史论》,则与同时期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及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共同构成了这一学风的产物:它们采取了一种近于客观的“历史的”阐释方法,同时又对历史中
清廷在参酌前代呈报收成做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清代独具特色的地方折奏收成制度。地方奏报农业收成过程中,临时奏闻收成概况和定期折报收成分数并行不悖,奏折与收成分数清单一并使用。收成奏报与雨雪奏报、粮价陈报共同构成了清代粮政信息收集制度,在清代粮政、仓政、荒政运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生命的意义上讲,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平等相同的——平等地赤条条一丝不挂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又平等地半根草也不带地离开这个世界。
2011年1月15日,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开幕,乾元国学在学和历届毕业的学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近400人参加论坛。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致开幕词,王博、冀建中和李中华先后主持。
1月17日,“2011年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会议中心举行。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文轩、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中国教师奖励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季克异、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黄汉升等29人出席了会议。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处长卢逊主持了会议。
浸淫于现代性文化中的“市场社会”,历来存在一种将“私性欲望”合理化、正当化甚至神圣化的疏离性机制。道德自我持续的任性放逐和自甘边缘化,导致“意义”和“价值”的深度分离,造成一种愈米愈严重的“匿名化”和“非人格化”生存现实。其结果,使得原本为“德性之母”的“文化”本身亦难以逃脱逐渐被分化的命运,丧失了其本有、应有的整体性优良伦理的秩序功能。“幅面的社会内在性道德质素的严再贫困,普通民众基本德性品质的缺失,使一种“道德无根性生存”成为道德个体不得不面对的窘境现实。为着一种体面、尊严、优雅进而高贵的属人生活之理
唐、宋、元三代是中国赋学史上的低潮期,研究赋的学者及其成果均不多,但对赋的认识评价曾出现褒贬两种不同意见。由于唐代科举考试需要,唐宋两代出现过々谈律赋刨作声韵格律的赋格书。元代问世的祝尧《古赋辨体》是中国赋学史上一部很有价值的赋学代表著作,该书辨析古赋体制源流、评注历代赋家赋作,值得引起赋学研究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