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仙方言的框式结构“罔A罔B”和“来A来B”

来源 :语言研究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itage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罔A罔B”和“来A来B”是莆仙话的高频框式结构,表示B随A的变化而变化,但二者同中有异。它们分别是权且义副词“罔”与趋向动词“来”框式化的结果。演化的成因有三——相近的语义基础触发相近的演变,共同语“越A越B”的类化作用,邻近的闽东福州话的渗透与影响。“罔”的权且义和倚变义是闽语的重要特征,其语义演化过程为“权且义>并列义>倚变义”。 “A indiscriminately A indiscriminately B ” and “to A to B ” is the high-frequency box structure of Pu Xian dialect, that B changes with the changes of A, but both with the same. They are the result of the formalization of the right and the righteous adverb “” and the trend verb “to ”. There are three causes of evolution: the similar semantic base triggers the similar evolution, the common language “the more the more the B ”, the infiltr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neighboring Fuzhou dialect. “Unrequited ” right and righteousness and deference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in Dialect, its semantic evolution process “right and righteousness> paraphrase> reliance on righteousness ”.
其他文献
文章认为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对汉语方言学的贡献主要有六方面:首创用现代方言语音拟测古音;首创舌尖元音音标■,■,■,■;始用■音标;首倡用?表示喻母和影母,或者音
高本汉中古汉语音系对声调未作具体拟值,惟猜测舒收三调:平为横调,上为升调,去为降调,入为促收调。但上既然为升,唐中期为何浊上并去?本文从传统记录证明上声短升、去声长降
以高本汉为代表的传统学者对《切韵》音系的构拟,主要是参照现代方言及域外借音等材料,为《切韵》所分的音类寻找合适的音值。这种构拟方法没有考虑音值的分布情况和系统性,
战国秦汉的楚系(及秦、齐等系)出土文献资料显示,来自中古汉语的明、泥、日、疑等鼻音声母字和喉擦音h-声母字有明显的语音交替关系,该音变也见于侗台语(包括固有词与汉借字)
中古知章庄精组声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合类型歧异多样,进行汉语方言声母的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应特别关注这四组古声母,尤其是当中知组二等和三等的分合问题。中古知组二
文章从汉语“通语音-方言音”的双系统接触角度出发,提出语码转化时需要遵循的“语素透明度”原则。通语音借助汉字对方言音产生渗透,如果语素的透明度较高,则能较为顺利地进
上海城市方言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语言变项,如最近发现“E韵”有/ei/变体,这在本土上海方言中从没有。文章用实验语音学、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初步探索一代移民对
论元结构是任何句法理论都必须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但论元结构的准确定义和其在句法中所占的地位一直颇具争议,即便在同一种理论框架下,不同学者对论元结构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事件语义学的视角,通过关注“个个+(都)+VP”句式和“(都)+一个一个+VP”句式,对重叠式“个个”和“一个一个”的语义差别作更形式化的分析。结合
“有时”“偶尔”作为现代汉语中两个常见的副词,以往都被归入频率副词或量化副词的范畴,但两者在句法语义方面都存在着系统的差异.我们的研究发现,“偶尔”是对事件发生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