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夫人与李清照的爱情诗比较鉴赏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niao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抒情诗中的许多代代流传的名篇佳作,都能以抒发真挚情感和生命感怀而激起读者的反响和共鸣。情感的表露是不分国界的,英国的勃郎宁夫人和中国的李清照身处异域,却都以自己卓越的才思、优美的诗情和真挚的情感谱写了很多永世不灭、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但由于她们根植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使她们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中西文化因素和审美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二者的爱情诗的对比分析,将她们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探索文化渊源。
  “只要是爱,它就确实美丽 / 值得接纳 /火焰是勃勃生机,让庙堂或柴堆燃烧 / 一样的光亮从火苗里跳出 / 而爱情就是这火焰 / 当我不禁喊出:我爱你 / 我的脸庞为你透出新的光芒”(《勃郎宁夫人十四行诗》第十首)热烈奔放的诗句,汩汩涌动的情感,如火如荼的爱使她不遗余力地抒发能炙燃对方的爱慕之情。这种炙情之句都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慕”的心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笔下的凄婉柔和的诗句,体现忧郁怅惘的情感,抒写难以释怀的哀怨。她的凄婉之句可谓是描写中国爱情的“怨”的胜境。爱情是美妙的,追求爱情应是热烈的,如何在中西爱情诗中体悟两种质地不同的情感?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生活习俗、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理论,乃至社会价值取向、个人心态结构和行为模式等,都同宗教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它在西方的诗词篇章中屡见不鲜,也体现在勃郎宁夫人的爱情诗里。伊莉莎白·勃郎宁是一位残疾的女子,一直觉得与罗伯特身世悬殊,不敢接受他的爱,当能勇敢接受的时候,眼前显现一片光明。爱消除了她心底的自卑感,迸发出平等的火光、喜悦的感觉。这种感情给了她强大的力量,使她终能拥抱爱情的甘美和炽热,所以她的诗中充满了荡气回肠的诗句。“两颗搏动着双重声响的心 / 一种深沉的爱。”诗人笔下的爱情成了至高无上的“绝对”,成了圣灵赋予结合的一种外在标志,圣洁而美好,无处不闪耀上帝的仁慈和关爱。如果“上帝让我们萌发了爱 / 那么上帝也会对你投下爱的闪光 / 神明就是命令 / 是天意决定让我们相爱。”(第十首)。“我是如何爱你?听我细诉端详 / 爱你,以心灵所能及的深广 / 让情感超越现实尔隐藏 / 直道万物不复,抵达理想中的殿堂。”(第四十三首)上帝,宇宙的最高主宰和人类灵魂的庇护者,人类精神的家园,无不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心理意识与思维方式。
  李清照的诗中没有万能的神和至福至乐的彼岸世界,自然成为她对逃避现时苦难的最佳选择,成了宣泄哀怨心理和凄切思绪的最佳处所。“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诗人借景依情,将情景融化无间,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独自惆怅的愁绪和相思之苦,增强了凄婉和怅惘的感伤气氛。在中国世俗文化状态下,自然近乎成了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在人们的意识中自然与人之间存在着“物我相召”的精神契合,成了诗人抒发亲情别情,描摹乡思闺怨,吟咏风光寒月,感慨春愁秋恨,哀叹人生如梦的依凭;对自然的皈依膜拜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存方式,它为人们构建一个自由驰骋的精神空间。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使爱情受到道德责任的约束。读李清照的诗,常常是凄婉扑面而来,或是悲凄自己孤寂的处境,“独行独坐,唱独愁还独坐,伫立伤神,无奈凄寒著摸人,此情难见,泪光残存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菩萨蛮》);或是坦率轻灵细腻的心思,“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或是抒发怀人念远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晚来风急。”(《声声慢》)这一绝唱抒发了对丈夫的眷恋及独自伤感的愁绪,哀婉凄凉,字字如涕,悲情冉冉而升。这种哀伤情绪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曲折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哀愁的内心世界,“肠断与谁同依”的无奈和悲凉。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西方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决定了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基于男女双方的自由选择,女子具有同等的主动权。他们婚姻自由,指环交换,出于纯粹的爱情。勃郎宁夫人在她的抒情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爱慕。“…… 爱你,是我每一天最静谧的渴望/从日出时分到摇曳的烛光 / 尽情地爱你,一如人们追求正义 / 无邪地爱你,一如人们谢绝赞扬 / 爱你,我用尽所有旧时的悲伤 / 还有儿时纯净的信仰……若上帝允许/ 在来世,我将依然爱你,而且更深”(第四十四首)这是痴语,至情之语,情感如悬崖奔瀑,一泻而下,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可谓西方爱情诗中“慕”的胜境。
  勃郎宁夫人和李清照身处异域他国,但她们的爱情诗却犹如一朵异香扑鼻的鲜花,在万紫千红的诗歌园地中据有一圃芳丽;两者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独到的诗艺赢得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的读者,优美动人的诗篇不知使多人感动肺腑,低回吟思。但同时,细读她们的诗,又不难发现两者迥异的意象。
  
  参考文献:
  [1]方平译.勃郎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
  [3]E·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3.
  [4]丰斯·特龙彭纳斯.在文化的波浪中冲浪[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能否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新的征程上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
期刊
伟大征程,波澜壮阔。在庆祝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的成功经验,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精神
期刊
梨花    我喜爱花,花是大自然装点、生动世界的杰作。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中,我尤其喜欢纯白色的花。白色代表朴素与平凡,象征着人间的清白和纯真。  在众多白色的花朵中,我对香息淡淡的梨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童年时代,故乡庭院里的老井旁边,有两棵老梨树,树干粗壮,枝桠繁茂。当春天听了百灵鸟的口笛,穿过了蒙眬如雨的湿雾而到来时,梨花那幼小的花蕾,就在新嫩的绿叶间孕育了。小小的花苞,胀得圆鼓鼓的,泛着鲜嫩
期刊
日前,在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一组灌河口卫星监测对比照片。2017年的照片显示,红褐色的灌河水冲击青黄色的海域,混杂成黑黄色的“大喇叭”;而在2021年的照片中,“大喇叭”已经不见,黄色河水与绿色海水交融,灌河口恢复了自然面貌。“大喇叭”消失的背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化工园区整治“风暴”。几年整治,灌河口化工园区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工园区下一步又该如何走?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我们走访调
期刊
活跃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派曾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新批评派强调作品独特的文学性,同时摒弃了一些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使文学研究脱离了以往对作品所处社会背景、社会效果、作者的思想、读者的反应、宗教、道德等作品以外诸多因素的研究,即文学研究就是对作品本身系统的研究。  在这种批评理论的指导下,新批评派的理论家们从T.S.艾略特、I.A.理查兹到布鲁克斯、沃伦等形成了对文学作品文学性高
期刊
校园报纸作为校园内最重要的平面媒体,已成为校园传播新闻信息和先进校园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担负着宣传学校政策、呈现校园动态、反映大学生生活的传播重任,因此各类风格和不同侧重点的校园报纸的编辑一定程度上可以综合地反映出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大学文化。    一、“校园报纸”与“大学文化”的认识    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中,相关条约将“报纸”定义为:“报纸,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
期刊
在钢琴考级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注重手指孤立地、机械地高抬,使钢琴的声音又干又硬,毫无音乐的美感。有的学生句法混乱,使听者不知所云。笔者认为,弹钢琴要讲究音质,在钢琴演奏实践中不断加强艺术修养从而提高钢琴演奏水平。这个教学课题值得探讨和深思。      一、 关于“入”的问题     日本铃木教学法中,提倡给孩子们听最好的音乐,请最好的老师,演奏最好的乐器。铃木镇一把给孩子们听最好的音乐
期刊
玉茗堂是一座怎样的建筑?玉茗堂果真是在临川沙井巷?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都是在这里写成的吗?  清末青浦人钱静方《小说丛考》一书,转引汤显祖本传:“江西临川人。生而有文在手……所居玉茗堂,文史狼籍,鸡埘豕圈,杂沓庭户,萧间咏歌,俯仰自得。胸中块垒,发为词曲,所著四梦,虽流连风怀,感激物态,耍于洗荡情怀,作达空观,亦可悲矣。”他说
期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莲花作为一种长于淤泥之中而本身洁净的植物,由于其自身特有的性质,而被周敦颐所推崇,其推崇的
期刊
1997年新华社北京5 月2 0 日电(记者张宝瑞)作家、剧作家汪曾祺5 月1 6 日上午1 0 点3 0 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7 7 岁。一个让文坛惊叹: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一个让世人感叹:诺贝尔文学奖不该错过的中国人,在汪老逝世十二年后,他的文字依然弥散着永久的清香。在汪老的小说中,《受戒》、《大淖记事》让人们感受到了不曾感受到的美,轰动文坛。情、爱这个永久的话题在汪老一系列小说中更是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