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学制学生的管理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整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身心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但与大学生群体主流趋势相对而生的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超学制学生群体。尽管这部分学生在总数上比例不大,但近年来超学制学生的人数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如何寻找新形势、新情况下超学制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思路,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超学制;群体;管理
  作者简介:刘春阳(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讲师;王云(1965-),女,山东烟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北京10224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22-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素质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受到挑战,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都带来许多难题。中国石油大学作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全国重点大学,近年来高考录取分数线逐年升高,生源整体质量较好。但大众化教育的弊端决定了扩招后学生培养质量必然出现多样化和层次化。
  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现超学制学生群体整体入学成绩较高,但因适应性较差,自制力较弱,进入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逐渐游离在班集体之外,在学校规定的标准年限内无法完成规定学分,不能正常完成学业,无法按时毕业,需要延长修业年限。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投入更大的精力,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和引导,使之尽快回归学生队伍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一、超学制学生群体的定义和界定
  现今,各高校规定学生在校修读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6年,标准修读年限为4年,超学制在理论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所说的超学制是指在高校中因学业不良,在学校规定的标准修读年限内达不到学校所规定的学分要求,超过标准修读年限(4年)的规定需要延长学制的情况。
  二、超学制学生群体出现的原因
  1.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
  高等教育不再是过去较低比例选拔人才的精英教育,而是以较高的比例录取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实现大学梦想的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给学生带来了机遇,降低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难度,但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带来较大的挑战,良莠不齐的生源及较大增幅的学生数量都给教学和管理带来难度。宽进可以实现,严出却难以真正实现,中国的国情不允许高淘汰率,大众化教育与高淘汰率还无法实现真正的关联。因此,我国高校扩招后,超学制(留级、退学)现象逐渐增多将不能完全避免。
  2.现实因素——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动机扭曲,对大学生活认识存在严重偏差
  尽管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现实中我们却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一个学生从入园—幼升小—小升初—高考,实际上经历的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学生还很小的时候家长就要求他们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家长的终极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一所好大学,而要想实现考上大学的梦想就必须“吃尽苦中苦”,就必须放弃真正的爱好“学海无涯苦作舟”,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高考”,极度疲惫的身心全力以赴只为金榜题名后的轻松生活,在学生眼中进入大学就是黑暗生活的终结,就是真正的解脱。如此的灌输和歪曲的认识必然造成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过度轻视,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过度自满甚至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强大落差,对大学生活片面的认识使得这部分学生易于疏忽大学的学习,而完全不同的大学学习方式和授课方式必然使学生措手不及,因为他们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太轻松、太简单、太神圣。实际上大学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开始,是全面梳理过去十几年学业的开始,而不是学习的结束。
  3.个人因素——大学生活适应程度决定了大学学习生活的顺利与否
  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主要的是心理的变化。终于实现了大学的梦想,长期以来的艰苦付出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没有了父母与教师的耳提面命,一切可以由自我支配,紧张的神经一下放松下来,不可收拾。另一种心理变化是因为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有着强烈的反差,失望的情绪一时间占据主导,致使学习的兴趣不高,积极的情绪较少,导致入学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进入状态,从而影响了学业,时间一久就出现了功课不及格和挂科的现象,为超学制埋下了祸根。
  4.家庭因素——学生考入大学后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学生考入大学后,父母不能再如高中一样跟随在学生周围,督促其学习,帮助其打理生活。学生独自离开家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活是很多学生第一次完全走向独立,少了父母和教师的约束,自制力的强弱将对学业和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父母离学校的距离较远,沟通渠道的不畅使得家长对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越来越不了解,形成家庭与学校之间教育的真空地带。有些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学生的教育就是高校的事情,而疏于过问和管理,家长和学校空间距离的制约使家庭教育在学生大学期间的教育缺失现象较严重。
  虽然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见面会,但家长与学校间的有效沟通仍严重不足。较大一部分家长都是通过电话和短信询问学生的在校情况,因此家长得到的信息的真实度和准确度都不容乐观。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就曾遇到过学生因受到学业警示劝告即将面临退学的危险时,几经周折找到家长的联系方式,沟通此情况,家长竟毫不知情,尽管学校按规定寄送了警示通知书,但限于多种原因,地址的真实性及反馈的真实性都无法得到确实的保证,加大了学校工作的难度。
  5.学校因素——粗线条管理方式依靠学生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增强
  在大学里,虽然也有辅导员和班主任,但此时意义上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已不同于学生在高中时代的班主任。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辅导员和班主任面对的往往是几个班甚至十几个班,几百人,一个专业或几个专业的学生的管理,管理学生人数众多,使得他们无法面面俱到的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点滴细节。以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为例,石油工程专业的辅导员至少要带8~12个班级,近300人,如果按照深度访谈要求,辅导员每天了解并约谈一个学生,至少还要300天。如此一来,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更要求学生学会主动与教师联系,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
  三、超学制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
  工作中发现超学制学生群体有很多心理、行为的相似之处。
  1.头脑聪明,但自制力差
  我们选取了2003~2006级受到学业警示劝告和退学的69名学生做样本,其中69名受到警示劝告和退学的学生全部是男生,17名退学的学生中入学高考成绩500分以上10人,600分以上2人。通过了解发现很多超学制学生当时考入大学时成绩优异。可以说他们的智商都是比较高的,只是因为进行入大学后没有较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在一度放纵和自满的情绪支配下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最后一落千丈。
  2.学习困难,内心渴望改变
  超学制学生因为长期不投入学习,等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重新开始时困难重重,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绝非一日之功,脱离了当时教师的讲解单纯凭借课本和教材已无法满足知识的学习,所以补习落下的功课变得异常困难;但每个学生都是有上进心的,都有不服输的精神,关键是看怎样引导。回想当年高考时的辉煌,他们的内心其实是不甘心于现在的落后的,他们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赶上其他学生的步伐。
  3.处境尴尬,心理自卑严重
  在日常与超学制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头都是一直低下的,有的甚至在整个谈话中极少抬起,他们害怕与教师正常的目光交流,通过他们只言片语的内心倾述,能够感觉到他们内心的严重自卑。与新的班级、新的同学、新的教师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得他们游离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之外,处境尴尬。
  4.网络成瘾,身边缺少关爱
  超学制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导致学生学业不佳的占据较大比例。网络游戏的沉溺使得他们长期逃课并成为习惯,尽管他们心里都会有悔恨,并知道不能再继续沉溺游戏,但较差的自制力往往使他们总是陷入矛盾的挣扎中,需要外力给予关爱,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的困境。
  四、超学制学生群体管理的思索和实践
  面对这一部分特殊的学生群体,依靠学生自身力量实现改变具有较大的困难,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制度到实际中给予帮助。
  1.制定关于超学制学生管理的特殊办法,建立学业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督促和了解,减少超学制学生群体的数量,中国石油大学对学生实行学业警示劝告制度。具体规定如下:学生上学期未取得的课程学分数占该学期所有修读课程学分数的比例高于30%(含30%,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者给予学业警示劝告;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选修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总学分低于15学分者给予学业警示劝告。2008级以前对连续4次受到学业警示劝告的学生做退学处理,2009级开始对受到学业警示劝告累计达到2次的学生做退学处理,但同时增加了解除学业警示劝告的激励机制,学校规定在未达到退学条件前,任意某学期选修培养计划规定的本学期课程(不包括重修的课程)学分在15学分以上,并全部通过的(包括经过开学初补考,且必修课全部修读),可对其解除上一次学业警示功告。截至目前,2009级已有12名学生解除劝告。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实施了学业警示劝告制度后,受到学业警示劝告的学生数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特别是受到2~4次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这也反映出此制度对减少超学制学生群体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效显著。
  2.立足实际,建立超学制学生群体管理的四级监控体系
  超学制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而且是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如不制定特殊管理办法,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仅按照常规制度及常规管理方法,是很难取得实效的。
  (1)思想监控。由于超学制学生群体人数较多且年级分布比较分散,难以对超学制学生进行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集中的思想灌输和影响难以发挥作用。需要各年级的班主任或学生工作人员采取“一对一”的工作方式,有效了解超学制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变化,因为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存在偏激或波动,需要更多地关注和适时的引导。
  (2)制度监控。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对超学制学生缺乏有实效和有针对的制度管理和约束。尽管很多高校都有连续留级两次就退学的硬性规定,却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生活进行约束的相关条例,导致超学制学生课堂出勤率随意性大、学生工作有章难循,管理上陷于被动,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超学制学生日常管理细则,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项细节进行详细规定,例如:重点关注超学制学生住宿、旷课、迟到和自习的情况。因为超学制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所以该制度要从严出发,有针对性的限制他们的行为;而且由于超学制学生身份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对一些可能涉及的学籍处理问题和违纪现象要尽可能一一罗列,对一些重点内容给出具体的量化指标。
  (3)学籍管理监控。教务处学籍管理部门利用学分制施行的灵活性,对超学制学生因势利导。开学初补考结束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补考后的成绩进行超学制学生干预管理(留级、退学等学籍处理工作),并及时公布结果,教务处及时会同各相关部门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学生工作部门召集这些学生与班主任召开见面会,处理好衔接问题,同时,深入细致地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对这些特殊学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理解和帮助,使他们看到希望,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新学期和新班级的学习,以取得应有的成绩。
  (4)家—校监控。发挥家庭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积极作用。由各学院(系)党、团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将在校学生(尤其是受到学业警示劝告、学习缺乏动力、成绩不见好转的学生)的情况适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作为学生家长亦很希望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子女在学习等方面的欠缺和问题。这样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双管齐下,分析问题可能更透彻、更准确,解决问题更能找到切入点,有可能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试点建立家校互动平台。网络的快捷具有特殊的优势,在从事学生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通过E-mail、QQ、MSN、飞信等通讯手段与学校建立获取学生在校信息的平台,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可以尝试开通家校平台,通过平台,家长可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及学业进展情况。
  学校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开辟家长专栏,开设留言版块,上面罗列出学生工作干部的QQ、邮箱,学校的热线电话等信息,方便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业信息和关于一些疑难问题的咨询,也可以尝试利用“致新生的一封信”将学校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的电话公布其中,当家长接到这封信的时候就已经潜在的与学校建立了沟通渠道。传统的工作模式一直是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联系,但限于工作时间、精力等限制,一个教师往往要联系200~300个学生家长,难度太大。可以尝试要求家长每学期至少与班主任及辅导员主动取得一次联系,班主任及辅导员要及时将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反馈给家长,并做好记录。
  (5)坚持将“导师责任制”和朋辈辅导制落到实处。超学制学生群体整体学业不良,需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管理工作中可以尝试充分发挥学生导师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品德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明确目标,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加强学生朋辈辅导的深度和广度。中国石油大学从2010年开始探索实践朋辈辅导,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充分发挥同学朋辈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引导作用,学工部(处)、教务处联合各院系,经过认真组织选拔,在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拔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要是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解惑答疑,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的专业辅导队伍。同时关注这部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学业的状况,要在帮助学生摆脱学业阴影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怀。
  五、结束语
  高校存在的超学制学生现象已成事实。只有认清超学制学生的基本特征,分析当前高校超学制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不足,整合资源,从深层次入手,建立超学制学生教育管理的完善体系,利用各方面力量,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把超学制学生的帮扶与转化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大学生。超学制学生群体的转化和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在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我国一些高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与改进,但由于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涉及的内容较广,取得效果不佳。结合湖南师范大学近几年针对机械专业的教学改革,围绕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就创新思维的培植、教学体系改革、产学研平台搭建三方面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产学研为平台、理论课程体系为构架的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期刊
摘要:为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例,通过对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了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专业性社团作用、构建层次化课程设计方案以及走校企合作道路等四方面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与策略,同时基于教学反馈效果,提出了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对象层次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进意见与建议。研究成果以期为物流
期刊
摘要:局域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则又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以典型的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CSMA/CD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课堂设计,整个设计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CSMA/CD;课堂设计;局域网  作者简介:冯坤(1978-),女,黑龙江友谊人,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段立(1979-),男,江西吉安人,海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征和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状况,论述了网络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学习氛围、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五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网络环境下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学风建设;网络文化;影响  作者简介:李潮林(1980-),男,广东普宁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
期刊
摘要:为加快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当前实验教学现状,构建了“六模块、三层次、一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开放性实验,完善实验技能考核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实验教学;应用性人才;技能考核;开放实验  作者简介:王锋(1978-),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龙立平(1963-),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以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不良学风问题入手,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角度进行原因剖析,以此来进一步探讨新时期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优良学风;途径  作者简介:陈雄锋(1979-),男,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讲师;王圣君(1981-),男,内蒙古包头人,华南农业大学工
期刊
摘要:讨论了我国现代本科工程教育存在的弊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分析了CDIO工程教育的特点,并结合光电信息材料专业的教学条件,制订培养目标与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高教改革  作者简介:汤卉(1960-),女,辽宁沈阳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胥焕岩(1975-),男,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黑龙江哈
期刊
摘要: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结合湖南城市学院的实际情况,探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实施,以制订出有利于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周建存(1977-),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陈伟宏(197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
期刊
摘要:有关国家标准、各校自拟格式要求与模板是规范毕业论文格式的主要依据,对论文的写作格式与排版格式均提出了要求。规范的毕业论文格式有助于准确表达科研成果,便利信息交换与处理及学术成果的评价,并使行文简练、版面美观。通过了解格式规范的作用、准确把握格式规范要求的含义、推荐阅读先期论文、增加论文写作实践等措施,可以落实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要求。  关键词:毕业论文;格式规范;作用;国家标准;模板  作者简
期刊
摘要:“钱学森之问”的本质就是对我国现存的教育制度的反思,指出了我国教育的弊端阻碍着杰出人才的培养。钱学森的学术成长过程说明,杰出人才的培养是脚踏实地尊重科学精神的结果,而解决“钱学森之问”即培养出杰出人才的关键在于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并提倡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创新体制;钱学森之问;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祁志生(1969-),男,山西介休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黄民(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