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认同效应是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观点和特征的相似点,其目的是为了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具体地说是为了缩短情感距离而不是认知距离。心理实验表明: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积极的反应,反之,则会引起消极反应。教师的以学生为本,如果教师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朋友地位,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理解、感受恰当地传导给学生,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已、是朋友、是伙伴,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认同效应又称“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引导者通过表达与对象之间的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实际上向被引导者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使被引导者产生一种同体观,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认同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点方面的认同;二是特征方面的认同。
认同效应不仅在观点认同中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在特征认同方面也能有效表现。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心情很急切的学生,很着急地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可事与愿为,越急越是错误动作多,连自己都觉得不满意,可越错越紧张,越急越错,在纠正错误动作时,我把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作为首先解决的问题,针对错误原因,我对帮助的学生说:“我刚做(学)这个动作时,也出现这个错误,后来老师想了一个办法改正了,我是这样做……你肯定能比老师学得还快!”。被纠正错误动作的学生在这种“连老师都出现过这错误,我就不用着急了”认同的引导下,很快就消除了紧张心理,焦虑的心态放松了,往往会跟着老师的语言与比划做动作,很快就认识了错误所在,纠正了错误动作,认同效应在“特征认同”中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很多體育教师都以威武、严厉、直率等形象影响着学生,在对学生教育引导中运用认同效应时应体现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和口吻。多运用学生容易认同、乐意接受的语气和语调,如“我觉得还是像某某某这样做比较妥当”、“如果这样做,你们以为怎样?”、“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我就会这样做”等等,尽量少用“应当这样”、“我们必须”等命令式的口气,避免给学生造成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形象,否则容易构筑自己与学生之间一道“心理栅栏”,把自己与学生隔离,甚至对立起来。
2、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的年龄、文化、职业、地位、籍贯、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时,就易于产生自己人的感受。运用认同效应很显然是以对学生的了解为前提的,否则容易弄巧成拙。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运动心理的特点,设身处地站的学生立场上换位思考,努力寻找某些共同点,合理运用认同效应于教学中。
3、认同效应也是通过特定的仪表、姿态、语言等表现出来,尤其是教师的语言使用更是在产生认同效应方面有着显著作用。有些体育教师可能受口令的影响,往往说话较生硬、直接,在运用认同效应时须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面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语言要通俗、略缓、亲切,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可用词优美、幽默、风趣一些,节奏明快些,有时夹带一些方言显得尤为亲切。但是,倘若教师学讲一些来自农村地区学生的方言土语,弄不好反被认为是在调侃他们很土,不仅不会产生认同效应,倒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4、需要掌握认同的分寸,不能认同过量,否则就表示了与学生相同的看法或行为,就等于为学生原有的不正确观点或行为提供支持,作了负强化。
5、认同毕竟不是混同,认同只是教育引导的手段,而非目的。它是为了引导而认同,仅仅是某些看法或个体暂时性心理的认同,不涉及到基本观点和原则立场,不能削弱甚至抹煞引导本身的立场、观点,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体育游戏主要是指借助游戏的功能为手段, 结合体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性的活动。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材中, 体育游戏的内容比重很大,可以说,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丰富多彩, 它不仅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活动, 而且是使少年儿童认识自然、社会,加强相互了解和团结友爱,发展智能的一种教育手段。小学生普遍具有爱玩的特点。在玩时, 小学生的情绪积极愉快, 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发展, 把玩和体育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可引起学生学体育的兴趣,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加以实施, 能较好地落实《小学教育纲要》的要求。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 少年儿童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有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志。
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在这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下,身为小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平等、和谐交往,尊重、欣赏、宽容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几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多次运用认同效应,组织管生,尤其是在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中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认同效应不仅在观点认同中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在特征认同方面也能有效表现。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心情很急切的学生,很着急地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可事与愿为,越急越是错误动作多,连自己都觉得不满意,可越错越紧张,越急越错,在纠正错误动作时,我把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作为首先解决的问题,针对错误原因,我对帮助的学生说:“我刚做(学)这个动作时,也出现这个错误,后来老师想了一个办法改正了,我是这样做……你肯定能比老师学得还快!”。被纠正错误动作的学生在这种“连老师都出现过这错误,我就不用着急了”认同的引导下,很快就消除了紧张心理,焦虑的心态放松了,往往会跟着老师的语言与比划做动作,很快就认识了错误所在,纠正了错误动作,认同效应在“特征认同”中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很多體育教师都以威武、严厉、直率等形象影响着学生,在对学生教育引导中运用认同效应时应体现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和口吻。多运用学生容易认同、乐意接受的语气和语调,如“我觉得还是像某某某这样做比较妥当”、“如果这样做,你们以为怎样?”、“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我就会这样做”等等,尽量少用“应当这样”、“我们必须”等命令式的口气,避免给学生造成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形象,否则容易构筑自己与学生之间一道“心理栅栏”,把自己与学生隔离,甚至对立起来。
2、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的年龄、文化、职业、地位、籍贯、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时,就易于产生自己人的感受。运用认同效应很显然是以对学生的了解为前提的,否则容易弄巧成拙。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运动心理的特点,设身处地站的学生立场上换位思考,努力寻找某些共同点,合理运用认同效应于教学中。
3、认同效应也是通过特定的仪表、姿态、语言等表现出来,尤其是教师的语言使用更是在产生认同效应方面有着显著作用。有些体育教师可能受口令的影响,往往说话较生硬、直接,在运用认同效应时须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面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语言要通俗、略缓、亲切,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可用词优美、幽默、风趣一些,节奏明快些,有时夹带一些方言显得尤为亲切。但是,倘若教师学讲一些来自农村地区学生的方言土语,弄不好反被认为是在调侃他们很土,不仅不会产生认同效应,倒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4、需要掌握认同的分寸,不能认同过量,否则就表示了与学生相同的看法或行为,就等于为学生原有的不正确观点或行为提供支持,作了负强化。
5、认同毕竟不是混同,认同只是教育引导的手段,而非目的。它是为了引导而认同,仅仅是某些看法或个体暂时性心理的认同,不涉及到基本观点和原则立场,不能削弱甚至抹煞引导本身的立场、观点,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体育游戏主要是指借助游戏的功能为手段, 结合体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性的活动。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材中, 体育游戏的内容比重很大,可以说,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丰富多彩, 它不仅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活动, 而且是使少年儿童认识自然、社会,加强相互了解和团结友爱,发展智能的一种教育手段。小学生普遍具有爱玩的特点。在玩时, 小学生的情绪积极愉快, 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发展, 把玩和体育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可引起学生学体育的兴趣,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加以实施, 能较好地落实《小学教育纲要》的要求。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 少年儿童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有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志。
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在这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下,身为小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平等、和谐交往,尊重、欣赏、宽容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几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多次运用认同效应,组织管生,尤其是在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中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