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曼妙,衣香鬓影,灯红酒绿。
舞正酣,夜未央,人已醉。
在最基本的视觉图像上,冯斌的新作《舞》系列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活色生香的欢娱场面,那些翩翩起舞在彩色或黑白世界中的男男女女,温情而又浪漫。在延续多年、早已为我们所熟知的西藏题材结束后,冯斌的全新系列不仅是对创作题材的大幅调整,更是他在当代水墨艺术变革方面的大胆实验。
《舞》系列的最初设想发端于2006年4月,那时冯斌租用了一个KTV包房给自己的学生们办了一个有趣的小型舞会,以当时在现场拍摄的大量照片为蓝本,他开始了最初的纸上实验。由于纸质材料的技术局限,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他的新水墨实验逐步开始转向绵绸、亚麻布等非传统材料,氤氲流淌的色彩在传统的笔情墨趣和兼具光影效果的结构塑造中随岁月的流转慢慢铺陈开来。与过去一贯的工笔风格不同,冯斌在新系列里开始了酝酿已久的跨界尝试,类似于水墨、水彩、丙烯、油画等不同材料技法的混合使用,最终使作品呈现出那些单一画种所难以企及的特殊视觉效果。从2007年起,《舞》系列的早期作品就已开始在成都双年展等一系列大型展览上渐次亮相,并得到广泛好评。
2010年,《舞》系列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新趋向。一是作品规模上的突破,两件140×720cm的四联大型作品诞生,画面中出现了有着十几个人物的舞厅群像组合;二是冯斌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儿拍摄采样资料,进而创作出更富水墨韵味的系列黑白作品。此时,《舞》系列内部已经有了两种比较明确的语言风格取向:首先是以色彩为主调的水墨晕化效果,其次是以黑白为基准的明暗光影塑造。在这个阶段,尽管作品主题早已确立,但上述的两种语言最初所呈现出的冲突也曾给冯斌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纠结。一方面,扎实的学院派写实功底令他在造型技巧方面游刃有余,另一方面,画面的虚与实、厚与薄、流动与雕饰却令他难于取舍。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通过大量草图、写生、小幅习作等基础实验追求更为整体、更为完善的画面效果,逐步平衡了水墨与油画之间天然存在的、难以弥合的鸿沟,进而创造出了一种介于绘画性和塑造感之间,水性材料和粉质材料之间,东方写意韵味和西方写实精神之间的独特造型风格。近一年来,他在亚麻布和绵绸等全新复合材料上的基本绘画语言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丰厚的成果。笔触的重叠晕染,色彩的润泽渗化以及对光影结构的适度提示有机地融为一体,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笔墨趣味已被充分地当代化了,结构性的色彩、线条甚至留白都被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画面的空间和光影之中,这种持续不断的努力为21世纪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实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价值体系和示范标本。在无声的音乐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在暧昧的氛围中,那些优雅的舞者已经缓缓起步。
舞之十三 2008年
华尔兹、探戈、桑巴、伦巴……出现在舞厅里的众多舞蹈品种,尽管表面上都可以被定义为娱乐活动、社交方式或体育项目,但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这些舞蹈都应该属于人际交往中的特殊亲密行为,单纯地从这些舞蹈是由一男一女相拥旋转进行这一角度来看,其中的性隐喻成份就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早在两个世纪之前,当华尔兹刚刚流行于欧洲大陆时,就曾被严厉斥责为“堕落”和“瘟疫”。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社交礼仪一般仅限于握手,身体接触远远少于西方人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拥抱和亲吻脸颊等动作,而在冯斌系列新作中所出现的裸体男女舞者形象,直接切入了这一社会心理学的暧昧区域,把一种绝非虚构的内心真实用看似真实的视觉虚构手段揭示出来,于是,优雅与暧昧在他的作品中难得地组合成一种别具深意的情境。两性之间的亲密接触以及替代性的亲密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永远是敏感的话题,男性与女性既依赖又拒斥,既向往又疏离,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关系,在《舞》系列的多种语言形态下显露无疑。在第一印象中,我的直觉就认为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涵盖了丰富隐喻成份的漫长系列,其中的深厚内涵应该是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正因如此,我对冯斌接下来的创造更是充满了期待。
已故的阿根廷探戈大师阿斯托•皮亚佐拉是我最喜爱的音乐家之一,十几年前我曾在他的唱片文案上读到过一首诗,那是对探戈的倾心赞颂,更是对艺术创造的深情讴歌。在此我翻译并引用了这段特别的诗歌作为本文的结语,献给冯斌,献给渐入佳境的《舞》系列。
探戈是情调,是心绪/它是运动着的情感,和着节奏/它是激情/它是音乐的开始、结束和刚劲有力的步骤/那音乐依赖着抑扬顿挫/前冲和后撤/通过手风琴那肺一般的风箱/它呼吸着/仿佛春情勃发的恋人们那样/它是紧张的、性感的,它陪衬着舞蹈/它是成双成对而又形单影只的两个人/感官对抗的/镜中影像/但当两个坚持己见的个体/被锁定于一种精心编排的、程式化的拥抱时/预定的动作就变得激动人心/令人震惊无比/探戈是黯淡无光,是喜怒无常/充满着幻灭和幽怨/也洋溢着抒情的美感和丰富的和谐/旋转着运动起来/那探戈的舞者旋转他舞伴的方式/是一种强烈情感的伪装/遮蔽在听任摆布的面纱下/正是这一点使探戈远离了/陈词滥调和自作多情/凭借艺术,它把黑暗变成光明。
舞正酣,夜未央,人已醉。
在最基本的视觉图像上,冯斌的新作《舞》系列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活色生香的欢娱场面,那些翩翩起舞在彩色或黑白世界中的男男女女,温情而又浪漫。在延续多年、早已为我们所熟知的西藏题材结束后,冯斌的全新系列不仅是对创作题材的大幅调整,更是他在当代水墨艺术变革方面的大胆实验。
《舞》系列的最初设想发端于2006年4月,那时冯斌租用了一个KTV包房给自己的学生们办了一个有趣的小型舞会,以当时在现场拍摄的大量照片为蓝本,他开始了最初的纸上实验。由于纸质材料的技术局限,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他的新水墨实验逐步开始转向绵绸、亚麻布等非传统材料,氤氲流淌的色彩在传统的笔情墨趣和兼具光影效果的结构塑造中随岁月的流转慢慢铺陈开来。与过去一贯的工笔风格不同,冯斌在新系列里开始了酝酿已久的跨界尝试,类似于水墨、水彩、丙烯、油画等不同材料技法的混合使用,最终使作品呈现出那些单一画种所难以企及的特殊视觉效果。从2007年起,《舞》系列的早期作品就已开始在成都双年展等一系列大型展览上渐次亮相,并得到广泛好评。
2010年,《舞》系列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新趋向。一是作品规模上的突破,两件140×720cm的四联大型作品诞生,画面中出现了有着十几个人物的舞厅群像组合;二是冯斌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儿拍摄采样资料,进而创作出更富水墨韵味的系列黑白作品。此时,《舞》系列内部已经有了两种比较明确的语言风格取向:首先是以色彩为主调的水墨晕化效果,其次是以黑白为基准的明暗光影塑造。在这个阶段,尽管作品主题早已确立,但上述的两种语言最初所呈现出的冲突也曾给冯斌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纠结。一方面,扎实的学院派写实功底令他在造型技巧方面游刃有余,另一方面,画面的虚与实、厚与薄、流动与雕饰却令他难于取舍。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通过大量草图、写生、小幅习作等基础实验追求更为整体、更为完善的画面效果,逐步平衡了水墨与油画之间天然存在的、难以弥合的鸿沟,进而创造出了一种介于绘画性和塑造感之间,水性材料和粉质材料之间,东方写意韵味和西方写实精神之间的独特造型风格。近一年来,他在亚麻布和绵绸等全新复合材料上的基本绘画语言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丰厚的成果。笔触的重叠晕染,色彩的润泽渗化以及对光影结构的适度提示有机地融为一体,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笔墨趣味已被充分地当代化了,结构性的色彩、线条甚至留白都被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画面的空间和光影之中,这种持续不断的努力为21世纪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实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价值体系和示范标本。在无声的音乐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在暧昧的氛围中,那些优雅的舞者已经缓缓起步。
舞之十三 2008年
华尔兹、探戈、桑巴、伦巴……出现在舞厅里的众多舞蹈品种,尽管表面上都可以被定义为娱乐活动、社交方式或体育项目,但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这些舞蹈都应该属于人际交往中的特殊亲密行为,单纯地从这些舞蹈是由一男一女相拥旋转进行这一角度来看,其中的性隐喻成份就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早在两个世纪之前,当华尔兹刚刚流行于欧洲大陆时,就曾被严厉斥责为“堕落”和“瘟疫”。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社交礼仪一般仅限于握手,身体接触远远少于西方人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拥抱和亲吻脸颊等动作,而在冯斌系列新作中所出现的裸体男女舞者形象,直接切入了这一社会心理学的暧昧区域,把一种绝非虚构的内心真实用看似真实的视觉虚构手段揭示出来,于是,优雅与暧昧在他的作品中难得地组合成一种别具深意的情境。两性之间的亲密接触以及替代性的亲密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永远是敏感的话题,男性与女性既依赖又拒斥,既向往又疏离,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关系,在《舞》系列的多种语言形态下显露无疑。在第一印象中,我的直觉就认为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涵盖了丰富隐喻成份的漫长系列,其中的深厚内涵应该是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正因如此,我对冯斌接下来的创造更是充满了期待。
已故的阿根廷探戈大师阿斯托•皮亚佐拉是我最喜爱的音乐家之一,十几年前我曾在他的唱片文案上读到过一首诗,那是对探戈的倾心赞颂,更是对艺术创造的深情讴歌。在此我翻译并引用了这段特别的诗歌作为本文的结语,献给冯斌,献给渐入佳境的《舞》系列。
探戈是情调,是心绪/它是运动着的情感,和着节奏/它是激情/它是音乐的开始、结束和刚劲有力的步骤/那音乐依赖着抑扬顿挫/前冲和后撤/通过手风琴那肺一般的风箱/它呼吸着/仿佛春情勃发的恋人们那样/它是紧张的、性感的,它陪衬着舞蹈/它是成双成对而又形单影只的两个人/感官对抗的/镜中影像/但当两个坚持己见的个体/被锁定于一种精心编排的、程式化的拥抱时/预定的动作就变得激动人心/令人震惊无比/探戈是黯淡无光,是喜怒无常/充满着幻灭和幽怨/也洋溢着抒情的美感和丰富的和谐/旋转着运动起来/那探戈的舞者旋转他舞伴的方式/是一种强烈情感的伪装/遮蔽在听任摆布的面纱下/正是这一点使探戈远离了/陈词滥调和自作多情/凭借艺术,它把黑暗变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