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花生意,创造千万元家产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05724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说:“开公司和生孩子是一个道理:轻易不要去开创,一旦开创了,就要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孩子去养,不是万般无奈,母亲不会舍弃自己的孩子。”
  2001年,刘伟红随丈夫潘洪成从农村来到烟台谋生。一次,刘伟红看到当地的麻花生意特别好,她动起了心思:麻花原本是摆在大街上卖,人们看不到它的制作过程会对卫生状况不放心,如果让麻花进入专卖店,让顾客通过橱窗就能看到整个加工过程,麻花的销路一定很不错。
  回到烟台,刘伟红就开始忙活了,她向面点师傅求教,然后自己反复试验,还远赴北京寻找专家研究配方。有了配方,怎么开店?怎么销售?怎么连锁?怎么加盟?刘伟红突然发觉,自己的文化不够用了,她跑到书店买回不少书,从书本上研究肯德基、麦当劳和国内著名中餐连锁店的经营方式。
  2004年3月,刘伟红在烟台大学附近的莱山菜市场,开起了凝聚着她梦想的第一家麻花店,店名“弘祥”。她决定走低价路线,以量取胜。由于用料考究,其制作成本远远高于普通麻花,别人卖食品对半盈利,刘伟红却将利润设定为每根两毛钱,还打出了“1元1根,买三赠一,买五赠二”的招牌。
  刘伟红的小店,店面整洁明亮,10多个员工身着统一服装,令顾客们耳目一新:麻花也能进专卖店?许多人都觉得稀奇,跑来看热闹。不一会儿,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出现了:窗口前竟然排起了长队。开业当天,小店卖出了4000多根麻花,一直到晚上9点才打烊。
  第二天,顾客更多了,队伍排了上百人。排队问题让刘伟红伤透了脑筋:排到别家店门口,挡了人家的生意;排到马路上,堵塞交通。有时候,顾客们会因为插队而起纠纷,甚至每当刘伟红自己从店里拿着麻花走出来时,都会遭遇顾客们的“抗议”,以为她加了塞儿。
  刘伟红的生意很快在烟台有了口碑,不少人找上门来希望开加盟店。4月份,刘伟红拿到第一个加盟店的9000元钱,她高兴得睡不着觉,把钱放在枕头边跟丈夫说:“我的第一个店成功了!”丈夫扔给她一句话:“90~30元值得你累成这样?”
  5月的一天,一个浙江商人开出50万元高价,购买刘伟红的麻花配方。刘伟红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个人是骗子。”丈夫笑了:“骗子?我看是傻子。”没想到,对方很诚心,十多天来了3次,最后将价格加到70万元。然而就在这十多天时间里,刘伟红在烟台地区的麻花店已经增加到了十几家,发展势头让她看到了配方的价值,她决定别人给多少钱也不卖。
  这个当时出价70万元的麻花配方,留在刘伟红的手里后来到底产生了多大的价值?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只知道自己越来越忙,每天从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让她应接不暇,她的两部手机一直不停闲,两只耳朵听电话听得生疼。她甚至没时间洗澡,因为短短的10分钟就会有20个未接来电,她一次一次地对着电话重复着同样的内容,她的办公室门外总是排着一大堆等待洽谈的客户……
  2004年6月,忙得焦头烂额的刘伟红,声带突然出了问题,嗓子哑得不能说话,丈夫不得不替她接电话。这短短的半个多月内,丈夫受到很大启发,他觉得只要努力去做,什么生意都可以做大。从此,他改变态度,正式开始参与麻花店的经营。
  刘伟红的父亲曾是她样板店的经理,开业一年这个店就赚了22万元。但是,刘伟红发现了问题:为了节省成本。父亲减少了店里的灯具,舍不得在白天开灯;还有,父亲竟然用非食品专用的“垃圾塑料袋”装麻花。一看到刘伟红来店里,父亲就赶快把垃圾袋藏起来,等她一走,他又拿出来用。因为这些事情,刘伟红经常和父亲吵架。更让刘伟红着急的是,一些员工在成了骨干、成了熟练工以后,她给他们增加工资也留不住人,他们莫名其妙地就不来上班了。后来,她发现原因出在父亲身上,他对员工“看”得很紧,还经常训斥他们,员工们感到特别压抑,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2006年3月,刘伟红不能再容忍父亲的做派,她正式向父亲提出:“爸,我今天不是以您女儿的身份而是以总经理的身份跟你说,您回家吧,您被解除经理职务了。”她转过身对员工们说:“你们以后不用再受气了。”后来,父亲被刘伟红打发到仓库工作。打那以后,刘伟红制定了工作制度,并设置了考勤打卡机,她说:“工人不是靠人管的,要靠制度去管。”
  2007年,曾有人出一千万元购买刘伟红的麻花品牌,她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她说:“开公司和生孩子是一个道理:轻易不要去开创,一旦开创了,就要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孩子去养,不是万般无奈,母亲不会舍弃自己的孩子。”
  刘伟红时时警醒自己:“创业容易守业难。”许多曾经红火的连锁加盟店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所以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现在,除了推出蜂蜜小面包等新产品,刘伟红推出的麻花已经增加到了十几个品种。她经常检查各加盟店的经营情况,对不正规经营的店铺进行“停料制裁”。
  截至到2008年初,刘伟红已在全国各地开了1500家连锁店,她正琢磨着把小麻花做到国外去,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地的合作意向也正在洽谈中。
  
  编辑 魏 光
其他文献
大龄长女待字闺中,笑星老爸操碎心    2004年春节前夕,赵本山与前妻所生的女儿赵玉芳风尘仆仆地从大连赶至沈阳,专程给赵本山拜年。望着女儿疲惫不堪的样子,赵本山的心一酸,他决定将女儿留在自己身边,方便照顾她。  3月,赵玉芳辞去大连市公安局户籍警的工作,来到本山影视传媒公司办公室成为一名普通文员。在父亲身边工作,她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她觉得非常开心,工作起来格外卖力。  赵本山看在眼里,喜在心
期刊
林徽因,这个漂亮而有才气的女人,除了拥有一个杰出的丈夫,还可以让无数男人拜倒在裙下……这样一个女人,几乎掠尽了人间的美。可是,她幸福吗?她死后,丈夫梁思成娶了自己的女学生,他感叹:“原来真正的夫妻可以这样轻松和美地在一起。”  她是一个行走在夹缝中的女子,因着她的爱情和婚姻而被渲染出了各种浪漫的色彩和猜测,真实感在一点点消失,别人只看见了一个女子的传奇。   作为庶出的她,其自卑心理时时作祟,所有
期刊
认识一个“小康男”已经10年了,他和他老婆都是我的熟人,最近他问了我一个古怪的问题:“你和你老公平素除了能一块儿看看肥皂剧,还能干些什么?”不等我回答,“小康男”自问自答:“我最近在反思,结婚十五六年的老夫老妻,除了饮食男女的“规定动作”,还能一起干些什么?”  他本人,这几年除了陪妻子逛街买衣服,年节时陪老婆回家陪岳父打打小麻将,几乎没有娱乐休闲活动。K歌、泡澡、钓鱼、自驾游,一想到要带老婆去,
期刊
刚到德国的时候,为了打发对我们来说过剩的时间,也为了练习德语听力,我们同住的3个人共同添置了一件“伟大的家具”——电视机。德国电视节目之多、涉及范围之广,让我们沉迷其中,每天都要折腾到半夜二三点钟才睡觉。  拥有电视机的第4天,大约半夜3点钟,在我们都准备去睡觉时,门铃响了。通过门镜,我们看到3位彪形大汉,身着统一的绿色,这是德国警服的颜色。我心里念着糟糕,盘算着是不是装睡不开门,但是这样的想法在
期刊
容易头疼女性经常扎马尾辫  明 媚    马尾辫因为清爽利落,成为了很多女性运动或做家务时偏爱的发型。但是,医学工作者发现,扎马尾辫常是头痛的罪魁祸首,疼痛范围从发箍辐射到头顶、前额、太阳穴、颈部。  马尾辫造成头痛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头皮布满了神经和血管.相当敏感。一旦有不当的压迫、拉扯,很容易造成血管收缩、神经反射,引起头痛。  医生认为,这种头痛的治疗与预防都很简单。首先,马尾辫不宜长时间
期刊
田小爱一直记得和苏泊看的第一场电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玛蒂达对莱昂说:我想我是爱上你了,这是我的初恋,你知道吗?然后,苏泊的手在黑暗里稳稳当当地握住了她的手,田小爱的手心就湿了一片。  那时候,不过是田小爱的17岁,青涩如柠檬的年纪。    爆米花也是花    田小爱是送牛奶的时候认识苏泊的。她家穷,父亲做着几份工作,那几天父亲生病了,田小爱自告奋勇地替父亲去送牛奶。苏泊正好拉门出来,田小爱吓了
期刊
2008年春节刚过,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64岁农民高喜泓老汉的女儿高敏敏又忙碌起来了,她要为父亲收集证据,准备将一些传播了父亲图片的网站告上法院。  2006年4月,一张图片在互联网上被广为传播,图中,高喜泓扎着两条细细长长的麻花辫,身着对襟蓝花小袄和大红灯笼裤,浑身上下一副惹眼的女人打扮,神情呆滞地站立于都市街头。照片旁还有调侃性的文字: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这张图片作为“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系列
期刊
小珂的婚姻遇到了一些麻烦。女人么,碰到这种事,总是忍不住要找人倾诉一下。同事张姐也是经常把婚姻中的麻烦挂在嘴边的人,于是,两个人一下子聊得颇投机,越说越觉情场上遇人不淑,后悔当初怎么嫁了这样的男人。最后,她们总结:男人,没几个是好东西。  两个人同仇敌忾,互相交流心得的同时,捎带着交流如何惩治老公的新招,最终把各自的老公都折腾得够呛。可是越折腾,婚姻越是千疮百孔,老公疲惫不堪,小珂自己也没好到哪儿
期刊
说法  本案的关键,是人工授精生育方式的法律认定问题,通常来讲,人工授精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几种情况:  1、如果是夫妻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情况,这就不存在争议。2、女方单独实施人工授精或男方单独实施人工授精的,前者情况下,女方与孩子是一种天然的母子关系,而男方因缺乏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这个条件,与孩子的关系在法律上会存在一定的分歧。比如,在男方不同意的情况下,女方单独实施人工受精的,我们就认为所生孩子对女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妇女》杂志刊登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则媒体征婚启事。一个女大学生千里迢迢应征,成了征婚者河南煤矿某工人的妻子。一个是小学没毕业的矿工,一个是在大学进修的音乐教师,20多年过去了,这对夫妻的婚姻究竟怎样?    一个矿工无奈的征婚启事    1957年9月15日,朱俊芳出生在河南商丘娄店乡江庄村一户农民家庭,他有3个兄弟。生活的重担让父母过早地累弯了腰,身为长子的朱俊芳别无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