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旁听课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上学期,因为热爱话剧,我从长沙休学跑到北京去学习表演。一个偶然的机会,承蒙中学同学的介绍,得以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班旁听学习。
  记不得是3月的哪一天下午。我只身前往这所国内戏剧的最高学府。去过的人大概也知道,这是国内最袖珍的大学。导演系老师约见我简谈了几句。同意我旁听的申请,办完手续后他介绍了现在的教学进展,并告诉我会被分到09级导演系其中的一个小组。
  我跟着他到了一个排练楼,楼内很安静,一眼扫过走廊,每个教室门都紧闭着,延续着它的神秘。老师敲开了其中的一扇门,教室里有一位女老师在讲授,几个学生穿着戏服,有人斜挎着电脑包,有人拿着锅铲,在全神贯注地听。我找了一个角落的椅子坐了下来。老师跟旁座的女学生一直讲戏的问题,那位学生像是一位小导演。
  我来的时候,正好是他们排事件小品的阶段。导演是女生,另外还有三个演员,一个男生,两个女生。从布景来看,这是一个很朴实的当代客厅。我原以为在中戏校园里排的都是或古装或民国的经典,要么就是莎士比亚那样的鸿篇,像家庭电视剧一样的戏一定会被戏剧教学所排斥。没想到我来到中戏看到的第一个戏就是当代家庭戏。
  戏开场,音乐起,一位学生扮演的老太太靠着沙发,边打毛衣边听广播音乐,客厅的摆设很简单,看样子像是她一个人住在这里。老伴应该已经不在了。这时电话响了,从老太太接听的话语里可以得知对方是个年轻人,但似乎没有亲戚关系。年轻人就在楼下。准备上来之前先打个电话。老太太立马去开门,不久进来一个小伙子,戴着眼镜,背着一个电脑挎包,手里提着一个袋子、一网兜水果。我猜他要么是跟计算机打交道的,要么就是搞传销的。小伙子进门后显得很亲切,说正巧路过,就来看看阿姨,把水果递过去,直夸她最近“气色好”。老太太也待他很热情,招呼他坐下喝茶。小伙子一坐下,就问:上回推荐给您的产品,吃了感觉怎么样?话说到这,也基本可以判断:一个老年保健品公司的推销员上门推销。从角色交流的语气来看,老太太一定是他的老客户,不止一次在他这儿买了产品。
  戏看到这里,我马上想到我的外婆,她就是这样的人。不知何时。她被这些保健品公司的人给逮到了。不知何时,一贯大喊节俭口号,连饭碗里落了饭粒也要把我叫回来扒光的她一下变了一个人,开始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不遗余力地买各种保健产品,不亦乐乎地参加他们的活动,不知疲倦地向亲戚朋友推荐。不知何时。家里常来一些从没见过的“小刘、小李、小黄、小羊”这样的客人。
  接着,在进行完“必要”的寒暄之后,小伙子从袋子里拿出几盒新产品,介绍产品如何好,又能治什么病等等,老太太问了价之后,想了想还是答应了,立马进房间去拿了好几张大钞递给了小伙子。后来,在小伙子借用厕所的时候,老太太的女儿来了,平时她很难抽出时间回家,但也知道母亲在买这些保健品的事情。而今天一进门就瞧见桌上又摆了好多新盒子、瓶子,立马就质问老母亲是不是又乱买保健品,指责她花了冤枉钱。厕所里的小伙子听个一清二楚,只好典见着脸出来。女儿看见他就大骂他骗子,老太太觉得失了体面,不断阻拦女儿,还帮着小伙子说话。小伙子一看形势不对,赶紧借口先溜了。
  其实戏中女儿的态度。在我的家庭里就是这样,我母亲就十分不理解外婆为什么会对那些保健品近乎入魔地拥趸。母亲总认为那些保健品公司的人不可信,那些产品更不可信。担心既花了钱,产品反而还会有害于外婆的身体;而外婆始终觉得那些产品就是好,还常常打折送东西占了便宜得了优惠,一套一套讲它们种种的好。不仅自己用,还买给家人用。家人不要,她还会不高兴。于是这两种观念上的冲突常常不可收拾,而且彼此还勇于在对方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互不妥协。爆发争吵,家常便饭。我虽然从来不说什么,但我心底,是倾向母亲这一边的。因为我也觉得外婆太愚昧了,节俭了一辈子,晚年把省下来的钱都送给了那些人。
  戏里,小伙子走了以后,女儿和老母亲大吵了一架。这是可想而知的。当他们的争吵到达一个顶点的时候,女儿甩出狠话说:“他就是个骗子!知道你们老年人心肠软好忽悠,他就是为了骗你们的钱!”
  而这时的老太太,看着女儿,不敢想象她会如此数落自己,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说出了一句:就算他是骗钱,我也心甘情愿让他骗。
  女儿不解地问为什么?
  老太太说:一个人在家。没滋味儿。平时你们忙,你们没时间回家。他能常来陪我说说话……
  话说至此,女儿沉默了……女儿没想过这个问题,母亲只是希望能有人关心关心她、陪陪她。
  戏的结尾,女儿走过去,抱着自己的母亲,向她道歉,说以后一定多抽时间陪她。
  戏排演完,老师开始点评,讲的大多是技术环节的问题,譬如台词的设计、演员表演的处理等等,我也认真地听老师如何去分析。
  更重要的是,后来很长时间,我常回忆起女儿和母亲的对话,它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到现在。我愿意花时间去陪在外婆身边,也尝试去说服我的母亲,不要去干涉她。我对待外婆的态度,理解变多了,宽容变多了,当然有时候善意的谎言也变多了。
  生活中一定还有很多像那老太太一样的老人。他们也一定面临老去所带来的困境。虽然戏里戏外总是不一样,比如老太太最后那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没法讲出口。可是戏里的老太太若不讲出来,可能我永远也不会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我的外婆。
其他文献
尘埃落定,掩卷深思。一次完整的主题之旅即将结束,你是否准备好满载而归?或许,道别之时的话语最是走心,你又能否体会?而下期的精彩还在期待你的贡献。  好像每座历史悠久的都市都有自己的一条河,譬如伦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莱茵河,开罗有尼罗河。但这因果关系反了,应该说先有河流,才有都市。  辉煌灿烂的早期人类文明无一不发源于大河流域,借着肥沃土壤和湿润气候生生不息,因而有大河文明的说法。之后河流的存在与交
期刊
开门见山是一种态度,杂志主题在首页的序言即可一览无余。但比主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乃至解构主题。  我见过的河流大抵不过如下几个样子。  电影《英雄》取景的九寨沟,如镜面般复刻出水上风景,让人只恨一丝微风、一圈涟漪。而借助一定的流速和落差,一泻千里的瀑布又是河流豪迈不羁的另一面。不过明澈见底、深浅适宜的河水才最得我心,那份太阳曝晒过后奔向河流的雀跃,河水流过手指、脚趾的清凉,以及探着河底石头
期刊
春冬之时,泾渭同流,泾清渭浊,两不相融,此之谓泾渭分明。  泾入渭,如江入海,而水之清浊分明,是何因?  其必曰:水与沙之冬夏变化也。《水经注》中曾如是描述“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强力之冲击使沙随水走,浊浊泾河滚滚向东流。“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冬水悠悠,水流沙沉,故泾水清而泾渭明。  一清一浊,而互不相融。若
期刊
“失”,《说文解字》说是“从手,乙声”,自然是形声字。而也有的把它看作指事字,说是在“手”上加一捺这个指事符号,表示手未抓牢而丢落。此说极有道理。而《说文解字》也解释为“纵也”,即放手、脱手而不能控制,倒是支持了这一说法。  不管怎样,“失”的基本意义就是丢掉,失去;而未掌握住、过错也不过是从这个意义简便引申而来罢了。  可是,我们人哪,作为万物的灵长,到底不愿意丢或错失。“失”所带来的是一种怎样
期刊
《河童之夏》  导演:原惠一  编剧:原惠一/木暮正夫  主演:富泽风斗/横川贵大/田中直树/西田尚美/松元环季/  上映日期:2007-07-28  在日本,有一种传说中的妖怪叫河童。它生活在河川间,有着鸟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体及乌龟的壳,如同多种动物的综合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四不像。传说其弱点为头顶的碟,只要诱骗河童弯下身子,让它头顶碟子里装的水流尽,它就会精力尽失。  就是这样一个四不像
期刊
面对失去,是去弥补,是再度出发去追寻,还是逃避?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很多人从《追风筝的人》里记住了这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并看到了阿米尔为救赎的努力。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对于阿富汗的印象只有宗教冲突和塔利班,但就是在这么个陌生的国度里,有一个关于失去、弥补、救赎的故事。  故事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背景是1979年之前,苏联还未入侵美丽的阿富
期刊
千人一面最是无趣,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话题,千种声音,一切有趣想法和鲜明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恣意发声。观点激荡、错落纷杂之态,即我们智慧萌芽之时。  疼痛,是人拥有的感知之一,是对身体与心理状况的一种感受。疼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疼痛的体验却伴随着人的言说而发生着不同的改变,并被社会改造着。  从医学上来讲,疼痛作为主观感受,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包括
期刊
完美的交響乐,如同细细编织的锦缎,离不开互动与配合,倾听与挥洒。学生写作与名师点评的穿插是创造和鉴赏的结合,最和谐的交响乐由此缓缓流淌而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谣,便是以河流开头的。其实不只是一首歌,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与河流息息相关。关于河流,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诗歌,太多的意象,太多的畅想。
期刊
片名:《小森林 夏秋篇/冬春篇》  导演:森淳一  编剧:五十岚大介/森淳一  主演:桥本爱/三浦贵大/松冈茉优/温水洋一/桐岛加恋  类型:剧情  语言:日语  上映日期:2014-08-30/2015-02-14  片长:111分钟/120分钟  “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必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那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去程基本都是下坡
期刊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是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每当读到这首诗,我的脑海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一叶小舟上,有两个格外童稚的小渔童。这首浅白如话的诗所描绘的生态美景就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安仁。  6岁前我一直生活在安仁的外婆家,之后我随父母到省城定居,一晃已离开外婆家十余载,一直以来,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外婆家乡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流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