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早年从军,作为红军的开路先锋,是长征时走路最多的人,更为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下过汗马功劳,甚至就连一向不轻易夸人的林彪,也禁不住夸他“等于10万雄兵”,但他却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一位从未直接领过兵打仗的开国中将。
他就是苏静,1910年12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县)海澄镇六口碑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7年11月28日,病逝于北京。
情报英杰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是开路先锋。斯时,苏静虽然只是军团的一个小小的侦察参谋,但却是先锋中的先锋。
苏静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整个军团探路。部队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别人都可以住下休息,他却不仅不能休息,还要马上带上侦察员出发,朝军团首长定的下一站方向,沿路侦察。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行走在高山大川之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毒蛇猛兽随处可见,还有土匪民团的袭扰。每一次侦察回来,他还要连夜绘制成行军路线图。事实上,别人走了一遍的长征路,苏静要先侦察走个来回,再跟着走一趟,走的距离是别人的三倍。
除了当好开路先锋以外,苏静还利用自己在缅甸时学过的照相技术,拍摄了红军活动的一批珍贵历史资料。也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观察能力,解决了不少部队在行军作战中碰到的难题。如红军长征一路走来,敌人的飞机就像赶不走的苍蝇,天天在红军队伍的头顶盘旋、轰炸、扫射,给红军带来很大伤亡。如何才能把敌人空袭的损失降到最低?细心的苏静开始观察敌机的行动规律,并总结出好几条躲避炸弹的方法,对减少部队伤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一军团改编成115师,许多将领都被降一、两级使用,苏静却被提升为侦察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陆房突围等,并参与领导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保卫工作。
1938年2月,日军进攻晋西南。115师分兵一部阻击敌人。3月2日,林彪率部向敌后运动,当部队行进到千家庄附近时,突然传来一声枪响,林彪中弹落马。带领侦察排跟在林彪身后的苏静,赶紧把林彪扶到路边的沟坎下隐蔽,同时命令警卫员立即到后续部队找医生。
第二天,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命令苏静去国民党防区调查此事。苏静对整个枪击事件作了细致的调查,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得出这是一次误伤事件的结论:因为当时林彪披着一件在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呢子大衣。阎锡山部的一个警戒分队哨兵,误认为他是日军军官,于是就开了一枪。
林彪被枪击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天,卫立煌带着他的司令部刚刚到达大宁,就被日军包围了。罗荣桓和代理师长陈光当即命令苏静带一个营去掩护卫立煌。苏静骑马一口气追赶了5公里路,才追上了卫立煌,并向他通报了敌情。可是卫立煌还没来得及转移,日军就已经发起了进攻。当时,卫立煌身边没有多少部队,全靠八路军一个营的兵力拼死抵抗。在冲出日军的包围圈后,苏静命令留下一个连断后。这个连在白儿岭据险死守了一天,挡住了800多日军的轮番进攻。
1938年,115师进驻孝义,国民党方面派了一个高参到115师,名为“联络”,实则监视,还把一名掌握师部核心机密的译电员拉下了水。
但仅过了数日,心细如发的苏静便发现了这一情况。他先是不动声色地处理了那名译电员,又连续数日宴请国民党高参。宴席中,他代表八路军殷勤劝酒,高参及其随员们也心怀鬼胎地频繁回敬。他假装不胜酒力,胡言乱语,“无意中”泄露了八路军的一些机密情报。欣喜若狂的高参等到深夜,便将收集到的“情报”发给上司,而苏静此时就躲在他的隔壁房间,细听着“嘀嘀嗒嗒”的声音,将高参发出的电码原原本本地记在了笔记本上,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国民党的电报密码。
此后,林彪在电报中经常提到的“密息”,指的就是破译敌人电台密码所获得的情报。
东北献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共双方随即为争夺东北展开了激烈的较量。11月中旬,苏静跟随罗荣桓到达沈阳,在刚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中担任情报处处长。随即,又来到林彪带领的前线总指挥部。这个“前总”是个非常简便高效的指挥机构,除了林彪,就只有李作鹏、苏静、何静之等几个人。
当时,东北的局面相当混乱。就中共方面的东北民主联军来说,虽然人数多达十几万,但部队都是从各自的根据地来的,彼此之间没有电台联络,就连林彪也不知道自己的部队究竟有多少人、在什么位置,要打仗了,甚至还找不到自己的部队。而老百姓也不了解共产党,甚至还把国民党当成正统,使得东北民主联军几乎成了瞎子、聋子,以至于山海关丢失、锦州失守、辽西走廊洞开……
1946年初,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已退到松花江以北,不仅士气低落,处境也极为艰难。
林彪很想打个大胜仗鼓舞士气,可此时的部队装备奇缺、驻地分散,发动群众的工作进展也不顺利,林彪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苏静身上。
同以往一样,苏静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林彪以惊喜。受命后,他很快编织起一张卓有成效的情报网。2月11日,他向林彪报告:敌89师的两个团脱离其主力到达了秀水河子。林彪当机立断,迅速就近调集了7个团的优势兵力,一举将其全歼,这是我军进军东北以来打的第一个歼灭战。4月15口,林彪又根据苏静的情报,指挥部队在大洼一举歼灭了敌87师4400人。大洼战斗结束后,林彪高兴地对他的秘书季宗权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雄兵。”正是由于有蘇静作后盾,林彪此后经常通过电台直接指挥师、团一级作战,使作战效率大大提高。
1948年秋,辽沈战役打响,而决战的关键点在锦州。可是林彪却对毛泽东攻占锦州的命令信心不足。因为他擅长的是运动战,而不是攻坚战。
毛泽东一边一再强调“关门打狗,务求全歼国军主力于东北境内”,一边用巨大的耐心,通过一封封超长的电报开导林彪,说今日之“东野”,已非当日吴下阿蒙。要树立信心,取得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最后甚至不得不直斥林彪软弱,严令拿下锦州,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迫于毛泽东的压力,林彪终于率领数十万东北野战军南下攻打锦州。锦州之战可以说是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的生死对决。敌守城司令范汉杰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并曾在日本、德国考察学习过西方军事,在国民党军中堪称“能战之将”。而在距锦州只有40公里的锦西,还有国民党的10万大军,准备随时支援锦州,蒋介石还亲自登上停在葫芦岛附近海面上的军舰督战,大有一举歼灭东北野战军于锦州城下之势。
东北野战军的攻城部队伤亡一天天在增加,情况万分危急之际,林彪曾有心撤围北上,但考虑到毛泽东绝对不会同意,且那样一来,就意味着东北野战军的重炮、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全部要扔在锦州城下。
这时,又是苏静帮助林彪找到了突破口。他在深入前沿时,发现2纵5师在攻打义县时,采取了坑道近迫作业的攻城方法,部队伤亡很小,当即意识到这个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队中推广。他立即向林彪面呈了以坑道近迫作业攻占锦州的建议,林彪未置可否。苏静知道,林彪一句话不想听两遍,但他还是去林彪那儿又讲了一遍。这次林彪果然极为重視,电令攻城各纵队、师,每个师以三分之二的兵力抢挖高宽各为1.5米至2米的交通沟,至敌阵地前50至60米处。
很快,锦州就陷入了解放军纵横交错的坑道之中,攻城部队在坑道的掩护下,伤亡大为减少,炮兵甚至能从坑道中,抵进到离城根只有100米的地方射击。范汉杰一度计划乘解放军伤亡增大之机,向城外反攻,可当他看到城外的坑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却看不到解放军的人影时,不禁哀叹道:“守城无望了!”10月15日,解放军终于拿下了锦州,范汉杰兵败被俘。
和平使者
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战役随即开始。为了使北平这座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的破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90万解放军兵临城下的震慑下,在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和北平许多开明人士的敦促下,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接受了谈判建议。
苏静是中共中央派出的进入北平的解放军代表,参加了全部的北平谈判。
北平和平解放正式谈判,先后进行了三次:
第一次谈判是在1948年12月中旬。傅作义派崔载之为代表同李炳泉(中共地下党员)一起,带电台和报务员、译电员,来到我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双方交换意见后,崔回北平向傅报告,李携电台和报务员、译电员留下,以便联系。
第二次谈判是在1949年1月6日至10日。当时傅作义主力35军被歼,傅作义部25万人也已陷于绝境,平津战役胜负大局已定。傅作义派周北峰、张东荪到河北蓟县八里庄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这次谈判有很大进展。我方提出了改编国民党军的方案,对傅起义人员一律不咎既往,双方草签了《会谈纪要》。
第三次谈判是1月14日至17日。14日上午,解放军向天津守敌发起总攻。当天傅作义派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周北峰作为全权代表,到通县五里桥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谈判取得了成功,于16日签署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的初步协议》,共14条。
19日双方代表又经过磋商,将协议正文增补为18条,附件4条,共22条。东北野战军参谋处长苏静与华北“总部”政工处长王克俊以及崔载之,分别代表双方在《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
1月21日,傅作义在华北“剿总”机关及军以上人员会议上,宣布了北平城内国民党守军接受和平改编的命令。并发出了《关于全部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编的通告》。同时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经国民党中央社北平分社向全国发表。22日,傅作义在《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并发表了广播讲话。同时,城内国民党守军开始移到城外指定地点,听候改编。
1月31日,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它创造的解放国民党军队的“北平方式”,成为后来解放湖南、四川、新疆、云南的范例。而在此过程中,苏静以其出色的工作,为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傅作义还送给过苏静许多礼物,包括毛衣、手表等当时的奢侈品,以表谢意。
他就是苏静,1910年12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县)海澄镇六口碑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7年11月28日,病逝于北京。
情报英杰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是开路先锋。斯时,苏静虽然只是军团的一个小小的侦察参谋,但却是先锋中的先锋。
苏静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整个军团探路。部队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别人都可以住下休息,他却不仅不能休息,还要马上带上侦察员出发,朝军团首长定的下一站方向,沿路侦察。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行走在高山大川之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毒蛇猛兽随处可见,还有土匪民团的袭扰。每一次侦察回来,他还要连夜绘制成行军路线图。事实上,别人走了一遍的长征路,苏静要先侦察走个来回,再跟着走一趟,走的距离是别人的三倍。
除了当好开路先锋以外,苏静还利用自己在缅甸时学过的照相技术,拍摄了红军活动的一批珍贵历史资料。也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观察能力,解决了不少部队在行军作战中碰到的难题。如红军长征一路走来,敌人的飞机就像赶不走的苍蝇,天天在红军队伍的头顶盘旋、轰炸、扫射,给红军带来很大伤亡。如何才能把敌人空袭的损失降到最低?细心的苏静开始观察敌机的行动规律,并总结出好几条躲避炸弹的方法,对减少部队伤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一军团改编成115师,许多将领都被降一、两级使用,苏静却被提升为侦察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陆房突围等,并参与领导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保卫工作。
1938年2月,日军进攻晋西南。115师分兵一部阻击敌人。3月2日,林彪率部向敌后运动,当部队行进到千家庄附近时,突然传来一声枪响,林彪中弹落马。带领侦察排跟在林彪身后的苏静,赶紧把林彪扶到路边的沟坎下隐蔽,同时命令警卫员立即到后续部队找医生。
第二天,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命令苏静去国民党防区调查此事。苏静对整个枪击事件作了细致的调查,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得出这是一次误伤事件的结论:因为当时林彪披着一件在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呢子大衣。阎锡山部的一个警戒分队哨兵,误认为他是日军军官,于是就开了一枪。
林彪被枪击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天,卫立煌带着他的司令部刚刚到达大宁,就被日军包围了。罗荣桓和代理师长陈光当即命令苏静带一个营去掩护卫立煌。苏静骑马一口气追赶了5公里路,才追上了卫立煌,并向他通报了敌情。可是卫立煌还没来得及转移,日军就已经发起了进攻。当时,卫立煌身边没有多少部队,全靠八路军一个营的兵力拼死抵抗。在冲出日军的包围圈后,苏静命令留下一个连断后。这个连在白儿岭据险死守了一天,挡住了800多日军的轮番进攻。
1938年,115师进驻孝义,国民党方面派了一个高参到115师,名为“联络”,实则监视,还把一名掌握师部核心机密的译电员拉下了水。
但仅过了数日,心细如发的苏静便发现了这一情况。他先是不动声色地处理了那名译电员,又连续数日宴请国民党高参。宴席中,他代表八路军殷勤劝酒,高参及其随员们也心怀鬼胎地频繁回敬。他假装不胜酒力,胡言乱语,“无意中”泄露了八路军的一些机密情报。欣喜若狂的高参等到深夜,便将收集到的“情报”发给上司,而苏静此时就躲在他的隔壁房间,细听着“嘀嘀嗒嗒”的声音,将高参发出的电码原原本本地记在了笔记本上,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国民党的电报密码。
此后,林彪在电报中经常提到的“密息”,指的就是破译敌人电台密码所获得的情报。
东北献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共双方随即为争夺东北展开了激烈的较量。11月中旬,苏静跟随罗荣桓到达沈阳,在刚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中担任情报处处长。随即,又来到林彪带领的前线总指挥部。这个“前总”是个非常简便高效的指挥机构,除了林彪,就只有李作鹏、苏静、何静之等几个人。
当时,东北的局面相当混乱。就中共方面的东北民主联军来说,虽然人数多达十几万,但部队都是从各自的根据地来的,彼此之间没有电台联络,就连林彪也不知道自己的部队究竟有多少人、在什么位置,要打仗了,甚至还找不到自己的部队。而老百姓也不了解共产党,甚至还把国民党当成正统,使得东北民主联军几乎成了瞎子、聋子,以至于山海关丢失、锦州失守、辽西走廊洞开……
1946年初,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已退到松花江以北,不仅士气低落,处境也极为艰难。
林彪很想打个大胜仗鼓舞士气,可此时的部队装备奇缺、驻地分散,发动群众的工作进展也不顺利,林彪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苏静身上。
同以往一样,苏静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林彪以惊喜。受命后,他很快编织起一张卓有成效的情报网。2月11日,他向林彪报告:敌89师的两个团脱离其主力到达了秀水河子。林彪当机立断,迅速就近调集了7个团的优势兵力,一举将其全歼,这是我军进军东北以来打的第一个歼灭战。4月15口,林彪又根据苏静的情报,指挥部队在大洼一举歼灭了敌87师4400人。大洼战斗结束后,林彪高兴地对他的秘书季宗权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雄兵。”正是由于有蘇静作后盾,林彪此后经常通过电台直接指挥师、团一级作战,使作战效率大大提高。
1948年秋,辽沈战役打响,而决战的关键点在锦州。可是林彪却对毛泽东攻占锦州的命令信心不足。因为他擅长的是运动战,而不是攻坚战。
毛泽东一边一再强调“关门打狗,务求全歼国军主力于东北境内”,一边用巨大的耐心,通过一封封超长的电报开导林彪,说今日之“东野”,已非当日吴下阿蒙。要树立信心,取得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最后甚至不得不直斥林彪软弱,严令拿下锦州,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迫于毛泽东的压力,林彪终于率领数十万东北野战军南下攻打锦州。锦州之战可以说是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的生死对决。敌守城司令范汉杰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并曾在日本、德国考察学习过西方军事,在国民党军中堪称“能战之将”。而在距锦州只有40公里的锦西,还有国民党的10万大军,准备随时支援锦州,蒋介石还亲自登上停在葫芦岛附近海面上的军舰督战,大有一举歼灭东北野战军于锦州城下之势。
东北野战军的攻城部队伤亡一天天在增加,情况万分危急之际,林彪曾有心撤围北上,但考虑到毛泽东绝对不会同意,且那样一来,就意味着东北野战军的重炮、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全部要扔在锦州城下。
这时,又是苏静帮助林彪找到了突破口。他在深入前沿时,发现2纵5师在攻打义县时,采取了坑道近迫作业的攻城方法,部队伤亡很小,当即意识到这个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队中推广。他立即向林彪面呈了以坑道近迫作业攻占锦州的建议,林彪未置可否。苏静知道,林彪一句话不想听两遍,但他还是去林彪那儿又讲了一遍。这次林彪果然极为重視,电令攻城各纵队、师,每个师以三分之二的兵力抢挖高宽各为1.5米至2米的交通沟,至敌阵地前50至60米处。
很快,锦州就陷入了解放军纵横交错的坑道之中,攻城部队在坑道的掩护下,伤亡大为减少,炮兵甚至能从坑道中,抵进到离城根只有100米的地方射击。范汉杰一度计划乘解放军伤亡增大之机,向城外反攻,可当他看到城外的坑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却看不到解放军的人影时,不禁哀叹道:“守城无望了!”10月15日,解放军终于拿下了锦州,范汉杰兵败被俘。
和平使者
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战役随即开始。为了使北平这座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的破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90万解放军兵临城下的震慑下,在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和北平许多开明人士的敦促下,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接受了谈判建议。
苏静是中共中央派出的进入北平的解放军代表,参加了全部的北平谈判。
北平和平解放正式谈判,先后进行了三次:
第一次谈判是在1948年12月中旬。傅作义派崔载之为代表同李炳泉(中共地下党员)一起,带电台和报务员、译电员,来到我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双方交换意见后,崔回北平向傅报告,李携电台和报务员、译电员留下,以便联系。
第二次谈判是在1949年1月6日至10日。当时傅作义主力35军被歼,傅作义部25万人也已陷于绝境,平津战役胜负大局已定。傅作义派周北峰、张东荪到河北蓟县八里庄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这次谈判有很大进展。我方提出了改编国民党军的方案,对傅起义人员一律不咎既往,双方草签了《会谈纪要》。
第三次谈判是1月14日至17日。14日上午,解放军向天津守敌发起总攻。当天傅作义派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周北峰作为全权代表,到通县五里桥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谈判取得了成功,于16日签署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的初步协议》,共14条。
19日双方代表又经过磋商,将协议正文增补为18条,附件4条,共22条。东北野战军参谋处长苏静与华北“总部”政工处长王克俊以及崔载之,分别代表双方在《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
1月21日,傅作义在华北“剿总”机关及军以上人员会议上,宣布了北平城内国民党守军接受和平改编的命令。并发出了《关于全部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编的通告》。同时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经国民党中央社北平分社向全国发表。22日,傅作义在《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并发表了广播讲话。同时,城内国民党守军开始移到城外指定地点,听候改编。
1月31日,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它创造的解放国民党军队的“北平方式”,成为后来解放湖南、四川、新疆、云南的范例。而在此过程中,苏静以其出色的工作,为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傅作义还送给过苏静许多礼物,包括毛衣、手表等当时的奢侈品,以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