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实效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反复性等特点,评价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德育过程和学生内化过程为着眼点。本文从主题班会课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主题班会的目标和内容、活动设计和资源四个维度探讨了评价一次主题班会课需要重点关注的评价指标及其特征。
关键词:主题班会 德育实效性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主题班会,是德育的重要途徑;但如何评价其德育实效性,相关探讨较少,而在实施主题班会的过程中,评价往往缺席。和其他德育活动一样,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难以测量和评价,因为德育实效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反复性。首先,学生的德育素养是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综合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即使是学校德育内部,也存在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因此,判断某一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是复杂的。其次,德育实效有长短、显隐、远近之分,其长实效、潜在实效和远期实效我们难以把握,甚至有些德育实效可能只有在某种情境下才会触发。因此,判断德育的实效性应以事实为依据,以德育过程和学生内化过程为着眼点,既要看量变也要看质变。
一、主题班会课中的教育者
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的角色行为决定着德育功能的发挥程度以及德育活动的正常运作。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演变中,德育教育者的角色模式大致有三种:权威的角色、中立的角色和转化的角色。其中,转化的角色模式强调教育者要能够根据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从教育者的角度评价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主要考察、判断教师在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全部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发挥的作用。
(1)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发挥好对话者的角色功能。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将德育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继而使个体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影响再转变成现实的行为的教育活动。德育的这一双重转化机制凸显了主体性德育的重要性。在主题班会设计、实施的全部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构建平等、民主的角色关系。
(2)能否通过点评、总结等活动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功能。在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的政治理想、教育观念、文化理论水平、心理状态和人格魅力等德育素质对于主题班会能否有序、深入推进,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学识、阅历方面,教师高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稳定状态,教师一般也优于学生。因此,在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教师理应发挥好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定向、纠偏、解惑、调控、推进等各个方面。
二、主题班会课中的受教育者
德育中的受教育者既是受教的客体,又是道德实践的主体,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德育不能靠说教和灌输,而要通过活动引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和感悟,使外在的规范和要求转变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和自觉的行动。可以说,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是一节主题班会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主题班会中,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在外表现为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在内表现为接纳程度和内化过程。
(1)观察、考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学生对主题班会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可以从以下方面观察、考察:学生对主题班会持什么态度,可以用“非常喜欢、感兴趣、无所谓、有些厌烦”等词来标示;学生是否全程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在班会内容的确定和班会方案的设计等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班会上,只是少数学生参与,还是全员参加;参与活动是否积极、勇跃;学生的思考是否深入,认识和行为是否发生变化;等等。
(2)调查、访谈学生的接纳程度和内化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学生主体接纳外界各种刺激影响,通过自身的能动作用逐步形成的。学生对学校德育目标的接纳是学生主体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目标转化为主体的行为需求的内化过程。因此,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取决于学生对班会德育目标的内化过程和接纳程度。学生对预期目标的接纳程度有正接纳、零接纳和负接纳之分,而在正接纳中从低到高有四个层次,分别是:被动接纳、参与接纳、选择接纳和主动接纳。而在德育活动中,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也有认识理解、体验感受、分析选择、决策行动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接纳程度是内化过程的标志,而内化的方法和途径又影响着接纳程度。
三、主题班会课的目标和内容
(1)适用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发展水平。有些主题班会,适合所有学段和年龄段的学生;有些主题班会,在某一学段召开德育效果往往更好。比如,安全教育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现代公民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不大适合;而以 “适应”为主题的班会,更适合在初一或高一学年上学期召开。
(2)针对性:是否反映学生所需和社会要求。主题班会服务于学生发展和班级建设,反映当前阶段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困惑和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拟定班会内容的前提是对班级状况和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和了解,并形成召开某一主题班会的背景。主题班会还要反映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要求。因此,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挖掘时代内涵。比如,同样是“见义勇为”,我们今天的理解与过去相比,有一脉相承的东西,但淡化了“不顾个人安危”这层意思。其次,我们要突破“学习、纪律、卫生”三大板块内容,不断创新德育内容,提炼富有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的班会主题,比如现代公民教育、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教育、生命教育、幸福观教育、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等。
四、主题班会课中的活动和活动资源
(1)主题班会中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在本质上属于活动课程,活动是主题班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一次主题班会往往是由多个活动环节串联起来的。主题班会中活动包括表演、游戏、演讲、辩论、访谈、点评等多种形式。从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角度来评价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①活动的预期意义,即设计、组织某项活动的目的性何在,对于实现主题班会的德育目标意义究竟多大,有无更要实效的其他活动可以代替。一方面,我们要防止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警惕主题班会娱乐化倾向;另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反思活动的德育价值,积极探索更有助于实现德育目标的活动方案。②活动的实际效果,某项活动,从班会设计的角度看,是恰当的,富有德育价值的;不过在具体实施阶段,由于班会主持人、活动参与者的主观原因,或者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德育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评价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要重点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
(2)主题班会中活动资源的选用。主题班会中的活动资源,这里主要指开展活动所应用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课程资源。要评价活动资源的选用是否恰当。一方面要审视图片、诗歌、故事、歌曲、电影等与班会主题的关系,判断它们与班会主题的契合度;另一方面,要防止电子声像资源使用泛滥化问题,图片和视频固然形象直观,但有时语言文字可能更有感染力。
(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中主题班会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主题班会 德育实效性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主题班会,是德育的重要途徑;但如何评价其德育实效性,相关探讨较少,而在实施主题班会的过程中,评价往往缺席。和其他德育活动一样,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难以测量和评价,因为德育实效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反复性。首先,学生的德育素养是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综合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即使是学校德育内部,也存在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因此,判断某一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是复杂的。其次,德育实效有长短、显隐、远近之分,其长实效、潜在实效和远期实效我们难以把握,甚至有些德育实效可能只有在某种情境下才会触发。因此,判断德育的实效性应以事实为依据,以德育过程和学生内化过程为着眼点,既要看量变也要看质变。
一、主题班会课中的教育者
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的角色行为决定着德育功能的发挥程度以及德育活动的正常运作。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演变中,德育教育者的角色模式大致有三种:权威的角色、中立的角色和转化的角色。其中,转化的角色模式强调教育者要能够根据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从教育者的角度评价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主要考察、判断教师在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全部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发挥的作用。
(1)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发挥好对话者的角色功能。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将德育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继而使个体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影响再转变成现实的行为的教育活动。德育的这一双重转化机制凸显了主体性德育的重要性。在主题班会设计、实施的全部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构建平等、民主的角色关系。
(2)能否通过点评、总结等活动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功能。在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的政治理想、教育观念、文化理论水平、心理状态和人格魅力等德育素质对于主题班会能否有序、深入推进,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学识、阅历方面,教师高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稳定状态,教师一般也优于学生。因此,在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教师理应发挥好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定向、纠偏、解惑、调控、推进等各个方面。
二、主题班会课中的受教育者
德育中的受教育者既是受教的客体,又是道德实践的主体,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德育不能靠说教和灌输,而要通过活动引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和感悟,使外在的规范和要求转变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和自觉的行动。可以说,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是一节主题班会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主题班会中,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在外表现为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在内表现为接纳程度和内化过程。
(1)观察、考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学生对主题班会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可以从以下方面观察、考察:学生对主题班会持什么态度,可以用“非常喜欢、感兴趣、无所谓、有些厌烦”等词来标示;学生是否全程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在班会内容的确定和班会方案的设计等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班会上,只是少数学生参与,还是全员参加;参与活动是否积极、勇跃;学生的思考是否深入,认识和行为是否发生变化;等等。
(2)调查、访谈学生的接纳程度和内化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学生主体接纳外界各种刺激影响,通过自身的能动作用逐步形成的。学生对学校德育目标的接纳是学生主体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目标转化为主体的行为需求的内化过程。因此,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取决于学生对班会德育目标的内化过程和接纳程度。学生对预期目标的接纳程度有正接纳、零接纳和负接纳之分,而在正接纳中从低到高有四个层次,分别是:被动接纳、参与接纳、选择接纳和主动接纳。而在德育活动中,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也有认识理解、体验感受、分析选择、决策行动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接纳程度是内化过程的标志,而内化的方法和途径又影响着接纳程度。
三、主题班会课的目标和内容
(1)适用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发展水平。有些主题班会,适合所有学段和年龄段的学生;有些主题班会,在某一学段召开德育效果往往更好。比如,安全教育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现代公民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不大适合;而以 “适应”为主题的班会,更适合在初一或高一学年上学期召开。
(2)针对性:是否反映学生所需和社会要求。主题班会服务于学生发展和班级建设,反映当前阶段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困惑和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拟定班会内容的前提是对班级状况和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和了解,并形成召开某一主题班会的背景。主题班会还要反映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要求。因此,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挖掘时代内涵。比如,同样是“见义勇为”,我们今天的理解与过去相比,有一脉相承的东西,但淡化了“不顾个人安危”这层意思。其次,我们要突破“学习、纪律、卫生”三大板块内容,不断创新德育内容,提炼富有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的班会主题,比如现代公民教育、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教育、生命教育、幸福观教育、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等。
四、主题班会课中的活动和活动资源
(1)主题班会中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在本质上属于活动课程,活动是主题班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一次主题班会往往是由多个活动环节串联起来的。主题班会中活动包括表演、游戏、演讲、辩论、访谈、点评等多种形式。从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角度来评价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①活动的预期意义,即设计、组织某项活动的目的性何在,对于实现主题班会的德育目标意义究竟多大,有无更要实效的其他活动可以代替。一方面,我们要防止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警惕主题班会娱乐化倾向;另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反思活动的德育价值,积极探索更有助于实现德育目标的活动方案。②活动的实际效果,某项活动,从班会设计的角度看,是恰当的,富有德育价值的;不过在具体实施阶段,由于班会主持人、活动参与者的主观原因,或者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德育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评价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要重点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
(2)主题班会中活动资源的选用。主题班会中的活动资源,这里主要指开展活动所应用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课程资源。要评价活动资源的选用是否恰当。一方面要审视图片、诗歌、故事、歌曲、电影等与班会主题的关系,判断它们与班会主题的契合度;另一方面,要防止电子声像资源使用泛滥化问题,图片和视频固然形象直观,但有时语言文字可能更有感染力。
(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中主题班会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