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孤岛的徘徊与突围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继《红颜》《苹果》之后,导演李玉带来了新的作品《观音山》,影片在关注女性命运归宿的基础上,还探讨了信仰、生死的真谛。生活是多元的,有爱有无奈,有心结,也有释怀,有死亡也有感动。在情感的海洋里,青春的流浪亦在两代人的磨合中成熟起来。
  关键词:人文关怀;青春;女性
  
  电影世界的艺术魅力,根本就在于对人的丰富情感的表现。“探析情感世界的秘密,是艺术永不衰竭的源泉。”[1]近年来,中国电影对于人的命运、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给予了深刻的关注。电影在更多开始投降娱乐世界的同时,依然有对于心灵深处的现实关怀。忧患现状的表现、平凡世界的写照、悲悯心怀的袒露,都保留着一份艺术的本质精神。影片《观音山》以对人的精神创伤、青春迷茫、生命无常的关注,给了观众一个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电影艺术的两极话题是“艺术”与“市场”,在市场票房决定艺术兴亡的现实面前,商业的话语几乎要压倒艺术微弱的呼喊,“然而决定电影质量的要害依然是艺术的高下。”[2]于商业片的擂台四周,《观音山》不但达到了艺术的一定高度,它的整体票房已突破了7000万,开创了文艺片票房的神话。
  
  一、生命的历史备忘录
  
  诗意表现在中国电影里已经很少,尤其在嘈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更是难得。影片《观音山》有着诗意的外表,呈现给我们的是残酷的青春,无常的人生,讲述了两代四个人的情感故事。三个高考落榜的青年游走于城市的边缘,一直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自由而又迷茫。丁波为了生存,没有正式职业,私营摩的险些被警察收缴;街头小混混还抢肥皂的钱;而南风在歌厅唱歌过失伤人,赔不起两万元,为此不得不调换常月琴的人民币。在破旧的合租小屋里,是失意的青少年群体与失意的中老年群体间的价值观碰撞。南风、丁波和肥皂是 “前途渺茫”集体的浓缩组合,虽然他们看似很疯狂,享受着共同的青春激情,其实这是一种依存的温暖。究竟哪里才是出路,写实的生活画面让我们触动的并不是简单的自由生活,而是自由隐藏下的一份份刺痛人心的亲情,还有几具失魂落魄的躯体中仅存的那一点点坚强。
  关于老年人与青年人同一屋檐下的情感故事有很多,如《我们俩》《野草莓》等。《观音山》中叛逆青年同样碰到了守旧势力,不同的是,这种情感的隔阂和代沟是通过生死的拯救来消融,并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关怀的。常月琴脸上很少有笑,她拿着烟,唱着京剧,说着各种规则,这令三个青年很反感。割腕那场戏是全片的一个转折点,三个青年把常月琴送到医院,他们穿上白色的衣服,打扮成俏皮搞笑的天使,常月琴醒来时一如既往地说着:你们够吵的。后来,三个青年拉着常月琴一起去歌厅狂欢唱歌,对于南风调换钱的事情,常月琴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此时,这两代群体的感情已经粘合在一起了。
  “人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3]在观音山上,常月琴带着南风、丁波、肥皂来到残破的庙中,紧接着镜头一转,插入了汶川大地震的情节,生命的无常和信仰的重建在这里被刻意放大。一位师傅正在和泥重建寺庙,这种仅存的希望也点燃了常月琴对自己心灵的修复和洗礼,但常月琴的跳崖,终是带着悲情的色彩。
  
  二、女性关注的强劲声音
  
  在情感世界深入的同时,女性生活和女性世界的表现更为多见。情感牵扯女性,女性牵扯世界,对于女性生活更丰富的把握是进步的标志。“女性生活的表现,显示出中国电影表现角度的变化和内容的扩大。”[4]作为女性导演的李玉对这部影片的把握从某种程度上更为大胆,对女性关注的敏感,比其前辈有了更大的超越,这部影片以观看者的眼光看待这些女性的命运,延伸出女权主义的力量,探讨了女性情感的寄托与归宿的问题。
  导演将真实和残酷融于女性生活,把常月琴的人生悲剧推到极致,又给予了美好的期盼。一个人老珠黄的女人,没有丈夫,失去儿子,孤苦伶仃,她的情感世界犹如那辆残破的轿车,有着无法弥补的裂痕。在与三位青年相处的日子里,她充满敌意和刻薄,然而在她企图自杀寻求解脱时,却被三位青年救了。从一定意义上说,她的情感寄托并没有实现,但最终她还是跳下了山崖,“孤独不是永远,在一起才是永远”,这是导演的安排,是对她超脱自我的愿望达成。
  南风个性张扬、独立又敏感,她追随着丁波,她的爱充满了真挚,当看到丁波与小姐亲密的时候,她没有了安全感,她依偎在常月琴的怀里,寻求庇护和关爱。故事从这里开始变得略带俏皮,常月琴拿开点烟的手说我怕烟熏到你,然后抱着南风,问她是不是想家了。这一幕比起自主追求死亡的时刻更让人心寒。常月琴将无法释怀的爱投射于南风身上,这是两个女人感情相互交融的开始,她们在相互的孤独中慰藉彼此。
  由于母爱的压制、父爱的缺失,南风有着对世界不满以及异常尖锐的爱恨感觉。在给肥皂报仇的时候,她用啤酒瓶砸自己脑袋,然后与一个女混混接吻,这是对男权一种极致的挑战与不屑。在保护肥皂的形式下,南风充当的是强者保护弱者的英雄形象。而肥皂的憨态角色带着喜剧的色彩,作为平衡压抑的力量成为男性软弱的象征。影片中三个漂泊游荡的社会青年找不到人生方向,他们焦虑担忧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方向,还有家庭的残缺。在支离破碎的成长中,丁波自卑的父亲在漂亮能干的妻子面前的变态,最后在妻子去世后重组家庭;南风的父亲嗜酒如命,还经常打老婆;肥皂的父亲喜欢赌博,输钱了就打儿子发泄。三个青年的父亲都没有肩负起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反映了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爱情婚姻的变化,以及导演对女性婚姻的关注。
  
  三、标签元素的意蕴之美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意境’)是标本艺术本体的一个范畴:衡量一个艺术作品的成败,主要是看其‘意象’之有无以及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之深远与否。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肯定了艺术创作中的超于言、象之‘意’,从而以有限表现无限”[5]。《观音山》在刻画边缘人物的生活圈里,用了很多标签元素来展现生活悠长的意蕴。影片中,南风唱歌、南风三人在夜店狂欢等都加入了摇滚的元素。它的使用代表着青年一代的狂欢和激情,追求刺激和个性是他们的风格。它在很多青春影片中用得比较多,如《长大成人》(1993)中表现青年一代桀骜不驯的性情就使用了摇滚。
  在写意的美感和意蕴中,电影中火车和铁轨的戏贯穿全片。火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姜文的电影中我们时常能见到火车这一意象。《太阳照常升起》(2007)中开满鲜花的路轨,火车呼啸而来,宛如梦中;《让子弹飞》(2010)中以火车腾空翻飞的镜头引人入胜。而火车在这部电影中不仅只是一个交通工具,它承载了更重的分量。当三个青年扒火车站在车顶呐喊之时,那是一种放松刺激的快感,追着风,追着前方的路,火车此时成为三个青年排遣苦闷、恐慌的工具。而蜿蜒的铁轨也隐喻着青春的命运轨迹,穿过一个个隧道,不管驶向何方总会有光明。导演刻意让青年与火车、铁轨结合在一起,这是小人物追逐梦想的努力,也是三位伙伴心灵的契合与沟通。
  “观音山”带着民间的信仰和祈祷成为导演人文关怀的寄托意象。如果说“火车”是一个完整的人生,那么观音山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常月琴、南风、丁波、肥皂的内心都像观音山那样,经历了是是非非之后,变得荒潦冷清,无人问津。但南风、丁波、肥皂在观音山获得了新生,走向新的生活,常月琴则在观音山摆脱痛苦,回归了自然。
  影片《观音山》针对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做了一次细腻的记录,紧张的叙事节奏强烈地冲击观众的心理空间,悲情的人生呈现显微镜底下梦幻般的碰撞、交融、繁衍,甚至毁灭。一个关于青春与梦想、迷惘与找寻、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故事渗透了创作者对于文化和生命的思索,也浸润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唯一不知足的是,影片的光效灰暗压抑,使其减色不少。
  
  注释:
  [1][2][4] 黄会林:《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303页、319页。
  [3] 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版。
  [5] 史可杨:《影视美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本栏责编:石少
其他文献
摘要:诗歌是抒情的,需要诗意氛围的营造,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牧生活满足该条件。时至现当代,程序化的城市生活使得诗人远离田园牧歌情调,抒情性遭受威胁。依此情状,新诗写作出现分野:一是逃离现实,以雕琢精美的文字刻画想象,语言酝酿抒情。二是贴近嘈杂的生活,以质朴的文字寻找诗意,写实酝酿抒情。王彦明无疑属于第二者,诗集《即景》诗风显然。  关键词:诗歌;王彦明;《即景》    中国是诗的国度。林庚先生指出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逐渐开放的中国经济在各个产业领域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电影作为一门现代视听艺术,其创作往往以本土的政治、历史、文化、社会为背景,与生俱来承载着一国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因此,电影产业是一个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产业。由于好莱坞电影产业在世界市场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为了防范美国电影产业价值观渗透,从而保护各国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都纷纷以“文化例外”为原则,将电影等文化产品排除在国
我热爱落日下的  申家沟是纯金的,麦草是纯金的  流淌的水是纯金的  有触手可及的风马旗,羊群扎堆树上的苦楝子  风一吹,就掉进深不可测的喉咙  远方静霎。是一无所有的  蓝,落入我的头盖骨酒杯在倾斜或平坦的屋檐下  宜醉,或不醉。我的笔是戟,体内的神  穿越每一颗谷粒,收割余晖和盐  收割谷底晃动的  小阿妹,是四月柔软的钉子  藏起尖锐的部分,一开口就脸红  一笑就冒出几叶清荷  我就幸福,在
期刊
摘要:青春,是文学不老的话题和风景线。本文通过对席慕蓉《青春之一》这首诗的解读,发掘时间的本质和意义,揭示时间与青春的联系以及青春的特征。  关键词:青春;诗歌;席慕蓉    提及“青春”这个语词,我们不禁会联想到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流水意象。这种意象最为直观和形象地传达出时间流向的单维性和连续性。因此,流水的东逝常被用来象征年华的一去不复返,青春的有限性主要在时间中流露出来。这倒让笔者想起普鲁斯特的
期刊
摘要:加西亚·马尔克斯不仅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叩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其中短篇小说创作也是异彩纷呈。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读者对他的了解过于片面,只知道他是《百年孤独》的作者。对于这样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颇有必要对他的小说创作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研究。故此,本文拟从整体上理出一条贯穿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主线,并大体上概括出涵盖其大部分作品的特点。  关键词: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孔
期刊
摘要:孔孚是中国新山水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短小精美,气韵生动,读来给人深深地美感享受。但他的诗中更深层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与体会。借山水之美,借山水之灵气,寄喻自我对繁华社会中保持乐观与超然心境的期许。  关键词:孔孚;山水诗;宁静    孔孚是中国新山水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曾在海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美洲华侨日报》称他为“当今中国诗坛上新山水诗派的祭酒”。他为现当代诗坛留下了第一部玲珑精美的新山水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丰子恺先生分别于1934年与1938年所作的同名散文《劳者自歌》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读文本,分析两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淡”与“刚”,并进一步分析这两种看似不同的艺术风格实则是一脉相承,相辅相继的。丰子恺先生本身的淡定、淡泊的气质与他刚直的秉性是并不矛盾的。  关键词:丰子恺;劳者自歌;“淡”;“刚”    海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
期刊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君子”形象历来被人们称道。在古代社会,“君子”一词主要用来指称贵族阶级。儒家作为百家争鸣时期最为显著的一派,它所倡导的“君子”德行修养被广泛认同。如此,“君子”一词也逐渐演化为一切道德高尚的人的统称。《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君子”的道德修养的显性特征是“温文尔雅”,而隐性特征则是“善”和“厚”。  关键词:君子;来源;“善”;“厚”    《
期刊
明天我就要到水星上去定居了  可是癌症还没有被攻克  明天我就会拥有一枚  指头大的子弹  可以毁灭整个镂空的地球  可是癌症还是没有被攻克  这是全人类最大的悲哀  也给我的家庭出了道难题  2001年2月初7我的父亲  死于肺癌享年54岁  有消息报道再过6年  人类就可以征服癌症  我于是买回一口冰棺  将我父亲的遗体盛敛  待到癌症攻克的那天  好让他完整无缺地复活过来  可是明天我就要到
期刊
《春雪》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超长篇小说《丰饶之海》的第一部。这部小说描写了侯爵之子松枝清显和伯爵之女绫仓聪子之间的悲恋,是三岛文学艺术美的升华,被称作“绘卷[1]风格的王朝文学的再现”。[2]本文选取了这部小说的唐月梅和郑民钦两个版本的中文译本,通过这两个版本之间的比较,探讨日本文学作品在翻译成中文时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翻译被定义成将源语言的文本用在意义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