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与《朱批谕旨》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J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正皇帝统治清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年,却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清代“康乾盛世”承上启下的皇帝。他聪明好学,具有综理政务的才智;性格刚毅,但又性情急躁,残忍无情;有政治抱负,敢于革除百年积弊,如改革赋役、整顿吏治、实行摊丁入亩和设立军机处等等,是促进清朝发展的政治家,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
  雍正从政,日日勤慎,戒备怠惰,坚持不懈,以朝乾夕惕自励自诩。经常是白天同臣僚议决和实施政事,晚上批览奏章,常至深夜,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他为文百官树立起了“公忠诚勤,实心任事”的楷模。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及的勤政皇帝。据清内阁《批文处档》记载,雍正自元年至十三年共批示六部和各省题本达19万余件,平均每年约15000件,每天40余件。雍正批览奏折,恒用朱笔作批语,或在简端,或在句旁,或在余幅,或行书,间或行草夹杂其中。朱批少者寥寥几字,而多者达数百字,如“郑禅宝的奏东省秋成可望三登折”,朱笔批为600余字。从奏折中可以看出雍正文思敏捷,并多是一挥而就。如雍正四年(1726年)“马喀率了请圣安折”,朱批为12个字: “尔子如何到得请安?胡说之极!”。因为这些奏折都是直达御前,只给皇帝看的,所以批语完全出自雍正一人。诚如他所说:“此等奏折皆本人封达朕前,朕亲自阅览,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天侧,非如外庭宣布之谕旨,尚有阁臣等之撰拟也”。通过御批,不仅可以欣赏他的书法,更可以洞见他的真实思想。雍正帝亲自批阅的朱批奏折现多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雍正七年(1729年)八月,雍正帝敕令在整理《上谕内阁》的同时,编辑《朱批谕旨》,至雍正十年书成。发出一道上谕,说明他批览奏折的情况和辑书的原因,使臣民“咸知朕治之念,诲人之诚,庶几将此不敢暇逸之心,仰报我皇考于万一耳”,在很大成分上表白了自己。
  《朱批谕旨》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刊刻完毕,颁发给臣僚。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又命内府续刊,增刊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共收录朱批奏折7000余件,具折人223人。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藏清雍正十年至乾隆三年武英殿刻二色套印本《朱批谕旨》,其刻印精细、校勘精良、书品华贵,皆为初印原装的呈览本和陈设本,堪称内府刻书精品。
  《朱批谕旨》全书共三百六十卷,十八函,一百十二册。清世宗胤稹批,允禄、鄂尔泰等编。雍正十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乾隆三年续刻。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版框20.5厘米×14.6厘米。卷前有雍正十年三月初一雍正帝御制序,有朱印二:“朝乾夕惕”“雍正宸翰”。卷末为乾隆帝于乾隆三年春三月为此书所做的后记,有朱印二:“惟精惟一”“乾隆宸翰”。
  全书收录大臣的奏折7000多件,具折人达223人之多。多者以一人为数册。如以直言不讳、据实办事而得到特殊信任和格处擢用的鄂尔泰,收录奏折及朱批编为8册;李卫编录6册。田文镜编录8册等。少者以数人台一册,如李成龙、何世瑾、谢赐履、吴存礼、李馥、官达6人台订一册等。所奉朱批,均一一收入。奏折为墨色,御批为朱色,全书分卷次,卷前有总目,按画、册、人排序。
  从《朱批谕旨》收录奏折及朱批的数量来看,多者皆为雍正帝宠信重用之人,如田文镜原是一个官位不高的内阁侍读学士,在雍正元年(1723年)祭告华山回京复命时,把山西全省闹灾荒财政亏欠的情形如实奏报,雍正认为其“直言无隐”, “若非忠国爱民之人,何能如此?”而加以重用,之后田文镜并未因恩宠而迎合,对皇帝已经批准的事敢于说“不”。而恰恰正是这一点得到了雍正帝的欣赏,得到了雍正帝的特殊信任,几年的时间里官职累迁。
  雍正帝朱批奏折的件数达两万三千余件。这些奏折被分为三类,一类是“已录奏折”,即刊载于《朱批谕旨》上的;一类是“不录奏折”,1930年故宫博物院出有《雍正朱批谕旨不录奏折总目》,即反映了这类奏折的情况;再一种是“未录奏折”,是准备公开而没有公布的。《朱批谕旨》一书所收录的只不过是它的十之二三,所以说朱批是体现雍正帝勤理政务最好记录。
  雍正思维敏捷,精于书法,下笔成文。据记载,康熙帝欣赏他书法,每年都令他书写扇面,多达100余幅。他留下的手迹大多是小字行书,今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赐年羹尧宝石的朱谕、命宠信督抚推荐懂得医学的人的谕旨等原件,均可看出他运笔流畅娴熟、结构严整的书法功力。
  雍正在位仅仅十三年,其内府刻书的种数并不多,但卷帙浩繁。他命大臣利用内府所藏的丰富史料,编纂鸿篇巨著,如雍正《大清会典》《子史精华》《骈子类编》等书籍,都是在百卷以上。特别是成书于康、雍之际的内府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更是一部留名青史的不朽巨著,在我国印刷史和类书编纂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雍正自撰和编辑的书籍,除《朱批谕旨》外,还著有《上谕内阁》《圣谕广训》《大义觉迷录》《执中成宪》《悦心集》《庭训格言》《御选语录》等等,他的著述,与他的勤政相适应,颇为丰富,记录了雍正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对外关系等各方面政策,从继位开始的重大政治斗争;他的时代社会生活;反映了他本人的思想、经历和部分的生活状况。
  雍正一生的政治得失与为人,争议颇多,但单从他刚强果决、办事雷厉风行、对自己的责任毫不懈怠这点来看,确实是一个封建帝王所不容易做到的。
  《朱批谕旨》是雍正皇帝处理政事的原始档案,涉及当时社会生活之各个方面,是雍正时期政务活动的重要记录。所录反映出的雍正的思想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人研究雍正的思想、为人提供了最宝贵、最真实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其他文献
应该说,刘海粟先生的作品在当下艺术品市场上其价位相对趋于低价位走势,可能不独是“其精品少,赝品多之故”,很大程度上与上世纪末一些自以为是的“理论家”说他是“汉奸”以及某种“人学”关系导致人们对他的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故意”抵触等因素有关。  在现代中国画坛上,刘海粟先生作为一位名重海内外的杰出油画家在他拿起中国画画笔伊始,便遭到一些“传统卫道士”的极力抵触,继而还抛出了什么刘海粟的绘画水平仅是“艺
期刊
在中国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许多熟悉的风景正在离我们远去。自行车是人们最为熟悉和最为亲切的代步工具,曾经充满了密如蛛网的城市街道和纵横交错的乡村阡陌,映像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在北京等个别城市,私家汽车正逐渐取代自行车,而自行车则向纯粹的运动健身用具发展,还出现了专司自行车的收藏家。  我最早接触的自行车是爸爸那辆捷克自行车,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只有4岁,爸爸
期刊
1977年10月21日,各大媒体播发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从这一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恢复高考,大学招收学生要通过考试来进行。这则消息传遍了祖国各地,给那些不甘心一辈子在穷山沟里碌碌无为的青年人带来了希望。  那年,笔者正读高三,这条消息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择优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大学录取原则。而延续了多年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大学招生制度从此成为历史。  即将高中毕业的我,
期刊
编者按:  5月27日,虎年春节后第一期芷兰雅集讲座由黄春和先生主讲佛像收藏。  黄春和,1965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6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现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兼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物鍪定委员会委员、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客座教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北京佛教历史和汉藏佛教艺术。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佛像鉴赏》《佛教造像艺术》《藏传佛像艺术
期刊
国有文物商店的  起源、任务、职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载相传不断,文物载浮期间,漂泊的轨迹,贯穿始终,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民族精神所寄托。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以官办零售业为主,全国近100家国有文物商店,是全国各地文物交流经营的主渠道,肩负着四大职能:  一、通过经济手段征集社会流散文物。全国各文物商店大量征集文物,每店库存量平均为20万件,平均每年从
期刊
杂项工艺品在华人世界有着广泛的收藏人群,但是长期以来,收藏界人士对于杂项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历史文物价值以及应有的市场地位认识不足,导致这一领域的文物艺术品大量外流。以玉器、铜器、佛像、家具、珐琅器为例,因内地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许多精品都被中西古董倒爷们倒到了西方市场,这从伦敦、纽约、巴黎等地每季的拍卖图录即可见一斑。  20世纪90年代内地拍卖市场初兴,也上拍杂项工艺品,但仅仅是对主流瓷器拍品的
期刊
自1993年上海朵云轩首拍以来,历代名家书画一直是中国拍卖市场上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项,特别是在内地市场,不仅上拍数量大,成交的份额也最大。  以今年5月中国嘉德春拍为例,总成交额逾5.41亿元,书画部分成交额即达3.47亿元,平均成交率83.75%,54件作品成交价超过100万元(其中5件价超500万元),“当仁不让地成为2009春拍季中国书画门类最大赢家”。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是其长项,180件古
期刊
编者按:  4月9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召开第二、三类文物拍卖企业申报增加第一类文物经营资质评审专家会,对6省(市)24家第二、三类文物拍卖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了集中审核。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拟批准16家拍卖企业的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近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与社会文物司张建新副司长就我国文物拍卖企业整体状况、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企业评审标准、开展该评审工作的意义,以及今后有关安排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期刊
1993年9月22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官举办的“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在当年并没有什么轰动效应,但现在回头看,那一槌还真是重重地敲开了藏书界的新纪元。16年来,以北京、上海、天津地区为主的古籍拍卖,经历了初创、狂热、淡静、成熟的几起几落。以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国书店、北京德宝、上海国拍、上海朵云轩、上海敬华为主力军团的格局已经形成。  1995年前后,一批学者、专家曾呼吁: “古籍拍卖会
期刊
历代名瓷拍卖长期受制于存量,因此,尽管在民间有着广泛基础,行情走势仍然难以与中国书画相抗衡。  征集难,征集精品更难!这是各大拍卖公司瓷器主管常挂在嘴边的话。即便是中国嘉德、北京翰海这样的名牌公司,瓷器一项均不如中国书画专场量大,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特别是近年,在各大公司的每季总成交额中,瓷器专场的成交额与中国书画相比更呈每况愈下之势。如中国嘉德今年春拍,成交额5.14亿元中,中国书画3.47亿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