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高浓度吸氧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荟萃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系统评价围手术期高浓度吸氧是否可以降低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方法

系统性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网从建库至2015年11月18日相关文献,严格筛选关于围手术期高浓度吸氧对比低浓度吸氧对于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结直肠与非结直肠手术、术中及术后吸氧时间和吸氧混合气体种类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去除低质量研究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终点为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结果

系统地检索出989篇相关文献,经严格筛选,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有9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包含3 281例患者。1 644例80%浓度的高氧组,切口感染率15.1%(248/1 644),1 637例30%浓度的低氧组,切口感染率17.5%(286/1 637),纳入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I2=54%),荟萃分析应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0.80,95%CI:0.60~1.08,P=0.15,对于腹部手术来说围手术期高浓度与低浓度吸氧对于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是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结直肠手术和术中及术后6 h吸氧患者,高浓度吸氧可以显著性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结论

围手术期高浓度吸氧在腹部手术中并不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但是对于结直肠手术的术中及术后6 h吸氧患者,高浓度吸氧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对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FⅨ)活性检测标准物质进行评价和定值。方法按照《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和《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3个批号(F01~F03)不同浓度水平的FⅧ和FⅨ活性检测标准物质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并以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研究所凝血标准品为溯源标准,选择8家实验室采用一期法对标准物质联合定值。结果FⅧ各批号
期刊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浙江金华广福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对5例尿毒症患者(A组)并发结肠癌行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并与同期10例无肾功能异常的结肠癌患者(B组)比较,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病理分期。结果术前两组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差异无统计学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左结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蔡氏套管器经肛门自然腔道取标本的近期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连续实施123例腹腔镜辅助左结直肠癌根治术,分别经蔡氏套管器和腹壁切口取标本为29例(研究组)和94例(对照组)。用倾向值匹配法匹配23对病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在组间分布平衡,在远、近切缘距肿瘤距离、环周切缘阴性率、术中估计出血量、
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和三维超声造影在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的126例(180个)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分层随机方法分为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检查组、三维超声造影检查组和两者联合检查组,每组各42例(60个),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得到不同方法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并对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超声造影下的良性肿块多呈
期刊
目的探讨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中心就诊的打鼾患者,行整夜睡眠呼吸监测(PSG)同时监测PPG,以PSG为金标准,评估PPG所得总睡眠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血氧饱和度等的一致性,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共93例患者纳入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早期原发性膀胱腺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诊治原发性膀胱腺癌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结果、诊治及随访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本组7例病例,经第一次电切手术病理确认:T1期6例,T2期1例;1个月后行第2次电切手术,除1例患者改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其余行电切手术且病理未发现异常,术后辅助放
期刊
目的分析总结白塞病心血管系统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的35例白塞病心血管系统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中男27例,占77.1%;年龄:男(37±10)岁,女(36±9)岁。治疗措施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对症治疗、介入及外科手术。结果白塞病的心血管表现包括瓣膜病变(20例,57.1%)、传导异常(10例,28.6%)、心内血栓(1例,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