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句话更像在提醒我们教师:你自己要做一个真实的人,也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实的人。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离真实越来越远了。
现象:乱花渐欲迷人眼
学习金字塔理论作为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之一,的确很有必要学习,但有的学校把它当作圣旨一样背诵、默写,却不太有必要。“讨论式学习”即是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的“合作学习”。它只是众多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讨论式学习,有时我们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每次都搞讨论式学习。我们的班级本来就有学习小组,有小组长,有评比、有竞争的,并不是一定要“围桌而坐”才叫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做的不是“依瓢画葫芦”或花样百出,而应该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把教师放下来”“把讲台让给学生”等提法有些绝对,会误导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出来”,但为什么要“把教师放下来”呢?讲台是教师发声的地方,也可以是学生发声的地方,为什么要“让”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并非课堂中的一对矛盾,他们是平等的,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教师是这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部分教师在学新模式的过程中东施效颦。笔者听过三节公开课,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上台当小老师的教学模式,总体感觉是教学效率低,教学目标达成度低。
案例一:二年级上册生字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后,一学生上台当小老师了:“同学们,我教大家‘空’字。跟我读:kōng,‘天空’的‘空’,空、空、空,天空、天空、天空。‘空’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穴’,下面是‘工’。我还会组词:太空、空间、空中。我还会造句:天空上有朵朵白云。”跟着陆续有学生上台汇报,每一个汇报的学生教学每个生字都几乎一个腔调,台下的学生跟着读得口干舌燥。
点评:汉语言文字的教学本来就应该美一点,有趣一点,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更应该赋予人文的情愫。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首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如果每一个生字都用同一个腔调去教学,美感和乐趣就会荡然无存。如果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这样的单调枯燥,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母语的感情。
案例二: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后,一个小组集体上台教生字,十三个生字不分难易全带读了一遍。(其实“词”“页”等字学生已经很熟悉,根本不用再教学。)然后教大家怎样记住字形,不外乎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最后剩下一个“页”字,一个小老师说:“同学们,‘页’字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记住,请你们来帮忙。”这不是没话找话吗?结果生字教学这个环节花去了接近三十分钟。
点评: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承担着句、段的训练,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划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到哪里算哪里。两个课时的教学如果变成了三个课时甚至四个课时,那绝对不是高效的教学。
案例三: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第二课时教学。
小组按预习单的提示合作学习嘎羧临终前四个感人场景后,其中两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汇报。两个小组的做法基本相同,都是先读句子,谈体会,再请其他小组质疑。笔者注意到,无论是台上小老师谈的体会还是台下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而且学生早在书上做好了批注,不同小组的学生就同一句话的批注基本一样。这有两种可能:其一因为是公开课,教师为了证明“学生也能当小老师”,为了展示新的教学模式,事前进行了演练;二是学生在预习时照着“教材解读”一类的参考书把答案抄下来,汇报时就照着读。
点评: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不应强求一致性的解读。生本课堂应该尽量把预设隐藏起来,教师要多关注学情,并利用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即时的设计。否则,无论形式怎样变,本质仍然一样:教教案。
三节课的共同点都脱离实际,忽略学情,不是机械呆板就是虚假,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这不能怪学生,一个小学生,无论怎么培养,都是无法和受过专业训练的、有丰富阅历的教师相比的。只能怪我们教师理论储备不足,盲目跟风,变成了老教法不敢用,新教法不管用。
出路:打铁还需自身硬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在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应该积累知识,掌握策略,学习表达,而不是当教师教学的二传手,当教学参考书的搬运工。语文课程又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分辨美丑善恶,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因此虚假和功利不可以进入课堂中。
如何让美的元素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如何突出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因素不在于理念和模式,而在于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其疲于奔命地去学习各种模式,弄得自己无所适从,倒不如静下心来多读书,多钻研教材,多反思教学,多做点教学设计,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前辈不就是靠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得到无数好评的吗?那是因为两位前辈功力深厚,课堂实在,学生能学有所得。
有儿童、有文化、打基础、重语用、高效益的语文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追求真实的语文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不忘初心,求真求实,新课程的理念才能落地生根,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才能落到实处。
现象:乱花渐欲迷人眼
学习金字塔理论作为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之一,的确很有必要学习,但有的学校把它当作圣旨一样背诵、默写,却不太有必要。“讨论式学习”即是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的“合作学习”。它只是众多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讨论式学习,有时我们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每次都搞讨论式学习。我们的班级本来就有学习小组,有小组长,有评比、有竞争的,并不是一定要“围桌而坐”才叫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做的不是“依瓢画葫芦”或花样百出,而应该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把教师放下来”“把讲台让给学生”等提法有些绝对,会误导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出来”,但为什么要“把教师放下来”呢?讲台是教师发声的地方,也可以是学生发声的地方,为什么要“让”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并非课堂中的一对矛盾,他们是平等的,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教师是这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部分教师在学新模式的过程中东施效颦。笔者听过三节公开课,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上台当小老师的教学模式,总体感觉是教学效率低,教学目标达成度低。
案例一:二年级上册生字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后,一学生上台当小老师了:“同学们,我教大家‘空’字。跟我读:kōng,‘天空’的‘空’,空、空、空,天空、天空、天空。‘空’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穴’,下面是‘工’。我还会组词:太空、空间、空中。我还会造句:天空上有朵朵白云。”跟着陆续有学生上台汇报,每一个汇报的学生教学每个生字都几乎一个腔调,台下的学生跟着读得口干舌燥。
点评:汉语言文字的教学本来就应该美一点,有趣一点,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更应该赋予人文的情愫。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首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如果每一个生字都用同一个腔调去教学,美感和乐趣就会荡然无存。如果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这样的单调枯燥,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母语的感情。
案例二: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后,一个小组集体上台教生字,十三个生字不分难易全带读了一遍。(其实“词”“页”等字学生已经很熟悉,根本不用再教学。)然后教大家怎样记住字形,不外乎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最后剩下一个“页”字,一个小老师说:“同学们,‘页’字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记住,请你们来帮忙。”这不是没话找话吗?结果生字教学这个环节花去了接近三十分钟。
点评: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承担着句、段的训练,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划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到哪里算哪里。两个课时的教学如果变成了三个课时甚至四个课时,那绝对不是高效的教学。
案例三: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第二课时教学。
小组按预习单的提示合作学习嘎羧临终前四个感人场景后,其中两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汇报。两个小组的做法基本相同,都是先读句子,谈体会,再请其他小组质疑。笔者注意到,无论是台上小老师谈的体会还是台下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而且学生早在书上做好了批注,不同小组的学生就同一句话的批注基本一样。这有两种可能:其一因为是公开课,教师为了证明“学生也能当小老师”,为了展示新的教学模式,事前进行了演练;二是学生在预习时照着“教材解读”一类的参考书把答案抄下来,汇报时就照着读。
点评: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不应强求一致性的解读。生本课堂应该尽量把预设隐藏起来,教师要多关注学情,并利用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即时的设计。否则,无论形式怎样变,本质仍然一样:教教案。
三节课的共同点都脱离实际,忽略学情,不是机械呆板就是虚假,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这不能怪学生,一个小学生,无论怎么培养,都是无法和受过专业训练的、有丰富阅历的教师相比的。只能怪我们教师理论储备不足,盲目跟风,变成了老教法不敢用,新教法不管用。
出路:打铁还需自身硬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在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应该积累知识,掌握策略,学习表达,而不是当教师教学的二传手,当教学参考书的搬运工。语文课程又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分辨美丑善恶,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因此虚假和功利不可以进入课堂中。
如何让美的元素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如何突出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因素不在于理念和模式,而在于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其疲于奔命地去学习各种模式,弄得自己无所适从,倒不如静下心来多读书,多钻研教材,多反思教学,多做点教学设计,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前辈不就是靠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得到无数好评的吗?那是因为两位前辈功力深厚,课堂实在,学生能学有所得。
有儿童、有文化、打基础、重语用、高效益的语文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追求真实的语文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不忘初心,求真求实,新课程的理念才能落地生根,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才能落到实处。